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后期,秦国大举兼并楚土。为了彻底灭楚并巩固其统治,秦人在所占楚土上以强力摧毁楚文化而推行秦文化。然而,楚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丰厚的积淀和辉煌的成就,秦文化只能依靠政治和军事的强力而确立为故楚之地的统治文化,却无法取代在楚地传承久远而生命力犹强的楚文化。秦灭楚后两年便统一天  相似文献   

2.
蒋亚星 《黑龙江史志》2013,(19):154-155
秦国自身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恰逢"礼崩乐坏"的出现,给秦国的崛起制造了机会,使其成为旧制度中诞生的新型角色。礼制的毁坏,无疑成了秦国践踏和超脱传统天命思想的翘板。其民族的"外倾"特点与后来居上的优势,有力的反击了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因此,秦国的邦交思想与"天假助不善"、"天赏观""、天罚观""、报及后世"等这些传统天命理论并不是相悖的,而是一种新势力的崛起,一种旧思想、旧秩序的衰败。  相似文献   

3.
西周到春秋早期,秦与周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较为忠实地执行着周王朝"和西戎""保西垂"的指令,其活动范围主要在西部,其政治策略之重心也在于稳固其在西部的统治。从春秋中期开始,秦国则开始积极对外扩张,从其联姻对象可以明显看出,其对外扩展经历了自西向东到向东向南向北并行发展的变化,远攻近交,连横合纵,遵此策略,秦国一步步完成了统一大业,从西陲走向了中原。其联姻范围较广、数量较多之时期,也正是其大力向外扩展之时期。除此之外,从秦国的政治联姻情况,还可以看出华夏与戎狄逐渐融合的趋势,这也为此后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何为秦式玉器秦式玉器,是指具有秦国特色风格的玉器,判定一件玉器是否为秦式玉器,关键不在于出自秦墓与否,而在于玉器本身是否具有秦式玉器之风格特征。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秦国玉器是在西周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此地为秦国统治的核心区域。秦国玉器始作于春秋早期,及至  相似文献   

5.
高陵君弩机及高陵君鼎为秦昭王时期器物。高陵君名悝,又号叶阳君,因封于高陵而得名,还曾封于彭、邓等地。高陵即今陕西省高陵县,彭在今甘肃省东部镇原县一带,邓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一带。高陵君约生于公元前320年前后,卒于公元前262年,享年59岁。高陵君为秦昭王前期秦国实权派人物之一,掌控秦国大权、左右秦国局势,其统治十分张扬跋扈、奢华腐朽。在其母宣太后死后,被秦昭王所杀害。  相似文献   

6.
以考古学文化面貌反映的文化族属认同角度,从马莲花流域为中心的义渠戎文化面貌入手分析,认为在秦国自雍城迁泾阳、栎阳以及定都咸阳的过程中,北方部族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后三次的微观调整,表现了义渠戎为首的松散联盟因其受到北方地带外来因子的影响,成为秦国必须面对的一股防御势力。而后的扩大渭南宫区以其为帝都,也与北方部族向南扩散受到阻止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玫 《人文地理》1995,10(2):62-66
加强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促进了环境的保护,但"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又强烈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人口的膨胀导致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吸收古文化的精髓,剔除糟粕,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巴蜀文化考古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古称巴蜀。先秦时代,以蜀族和巴族为主体的古代民族,曾长期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不仅建立了巴国和蜀国,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据历史传说,古代蜀人曾先后有蚕丛、柏、鱼凫、杜宇、开明等几个比较强大的部族,在不同程度上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早期国家乃至奴隶制王国。巴人也曾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巴、蜀周围还密切联系着众多的较小民族部落,构成以四川地区为主的古代文化共同体。战国中晚期(公元前316年前后),蜀国和巴国先后被秦国所灭,巴蜀地区逐步纳入了中央统一管理之中,构成了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元帝国,是蒙古族人经过大规模的西征南进而建立的。元朝蒙古统治的文化措施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进程和传统文化发展,形成了与外界文化交流的繁荣时代。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阐述元朝蒙古统治的文化特征及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今本《韩非子》首篇《初见秦》作者(即文中所谓"臣")的身份问题,是古今"韩非学"中的一桩重要公案。以往研究对该文的文本分析并不充分。《初见秦》文本语境大致对应于秦昭王五十年至五十六年之间,内容主旨是"臣"利用赵楚魏三国合纵抗秦局势,历数魏冉、范睢事秦"不忠",以求得到秦昭王"信""用"。取代范睢而后快的明显企图与对范睢批判的"不彻底"之间的矛盾是其显著特点。《初见秦》的历史语境与蔡泽入秦时间吻合,而该文内容及文本特点与蔡泽入秦目的及其入秦后相关史事、当时的秦国内外局势、秦国对外战略行动调整方向等均可形成对应关系。"臣"是蔡泽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金朝“南人”胡化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入主中原之后,中原地区形成一个外部对南宋隔绝而内部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加之女真统治者对汉民族的统治政策及变化,都在强制或促进着中原汉人("南人")的胡化。这种胡化状况表现在衣饰、发式、礼仪等方方面面,在心理上则呈现出对南宋的疏离,和对金朝统治的认同倾向。"南人"的胡化,消融了他们与燕云"汉人"之间的政治、文化差异,为元朝四等人制对汉民族的划分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古代的秦国地处偏远,教育不发达,民智闭塞,高级知识分子寥寥无几,所以崛起的时代较晚。然而,经过春秋战国500多年的风云战火,最后兼并列国、统一天下的却是秦国。在秦国一步步崛起过程中有四位君主起了关键性作用:秦缪公、秦孝公、秦昭王、秦始皇。同时,秦的兴亡与作为外来人才的"客卿"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党、政、军的重要领导人,由于他从小深受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十分推崇王阳明的"心学",使他形成了保守的文化观念。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力行哲学",成为国民党的官方哲学,他还发起了实为尊孔复古的"新生活"运动。这些都表现出其文化观是单一的、守旧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从战国初期开始,迫于魏国的军事压力,秦国为了富国强兵,不断地从三晋地区引进先进的制度,它仿效魏国建立户籍制、郡县制,改革田制、家庭制度,实行军功受爵制,废除世官制等。通过引进这些制度,秦国顺利地实现了向新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转变。而三晋制度之所以能够对秦国产生影响就是因为经过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制度变迁,三晋地区的国家早已实现了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秦征服巴蜀以后,秦帝国将秦民移入巴蜀、兴修封建城市、确立封建制度、兴修水利,巩固在巴蜀的统治。尽管从主观上来看,秦对巴蜀的战争以及其社会经济改革破坏了巴蜀地区百姓已经形成的生活现状,但是从客观上来看,其一系列政策便使得闭塞的巴蜀文化迅速地融入到中原文化,一直到西汉中,其原来的民族特征才真正消失。秦国在巴蜀成功的经济政策使得巴蜀地区的经济在原来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展,有效地支援了秦灭六国的战争,也对汉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发展中自身也不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田卫平,崔向东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均对战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战国中后期,西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频频东进,韩、魏割地求和,楚国迁都东走,齐、燕屡战屡败,能与强秦抗衡者,唯...  相似文献   

18.
王月 《文史月刊》2007,(8):54-56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是体现法家思想成就的最高形式,也是法家学派被称为"显学"的突出标志,即使秦王以后儒家学派占据了统治地位,法家所奉行的法治精神,也依旧长远地影响着后世。先  相似文献   

19.
对于1930年代因"读经"而引发的争论,仅从政治思想斗争及国民党寻求统治的合法性而展开研究是不够的.争论的背景和相关论述表明,它更主要是立足于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与现实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系的多种认识.  相似文献   

20.
渤海国上自渤海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下至被统治阶层,都广泛使用靺鞨部族官称。从渊源关系来看,渤海统治集团的"可毒夫"、"舍利"等官称、尊号多借自鲜卑、突厥政治文化,并为该集团所专有。《册府元龟》等文献记述的靺鞨朝贡人名后缀,如"芝蒙"、"伯计"都是靺鞨部族社会广泛使用的官称。靺鞨部族官称与官僚制并行不悖,是渤海统治体系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