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59-1989年,甘肃武威陆续出土了关于汉代养老制度的《王杖十简》《王杖诏书令》以及王杖实物,是汉代养老资料的重大发现。本文首先通过先秦养老资料分析其养老尊老经验理念对汉代的影响,后以王杖简为中心,结合史传,分析出鸠杖自汉代起开始代表尊老的意象,且汉代的高年授王杖制度是普惠的,汉代政府对受王杖者在社会、政治、经济上都给予优待。汉代养老政策对后世相关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对今日老龄化社会也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王晓晖 《华夏考古》2020,(4):102-107
通过对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鸠杖实物和鸠杖图像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相关汉代墓葬的墓主人身份,进一步了解了汉代鸠杖敬老制度的执行和流行情况。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鸠杖敬老制度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作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代王杖制度若干问题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浩 《史学集刊》2008,(3):94-99
王杖制度源于周代"齿杖制度",以鸠饰杖是由原始先民的鸟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从周代的"献鸠养国老"到汉代的"助食养老", 鸠杖的权杖功能不断弱化,养老寓意逐渐形成.汉代王杖制度进一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尹湾汉简所记授杖人数应为东海郡当年度新授杖人数,而非东海郡授杖总人数.  相似文献   

4.
鸠·鸠杖·鸠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鸠杖、鸠车在汉代甚为流行。对于这一文化现象,作者在对鸠的原始造型及其文化含义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鸠杖、鸠车在汉代受到青眯的原因,指出鸠杖、鸠车流行于汉代是当时尊老爱幼之风甚盛的物质体现。  相似文献   

5.
王杖鸠首新说祝中熹汉代重孝尊老,故有“七十赐王杖”之制。此制已为1959年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以及1981年同地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所证实:“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这些规定当时是认真执...  相似文献   

6.
<正>为配合城镇建设,1993年,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西关居民区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0余座,出土文物近百余件(套),其中的一件铜鸠首杖为我省首次发现。鸠首杖分杖首、木杖、杖镦三部分。木杖已毁,杖首、杖墩为青铜质,有错金银装饰。杖首长2.3厘米,顶端为鸠首,尖喙,眼部为贯通孔,头部饰错金银羽纹,有对应的一对穿孔以固定木杖(图一)。杖镦长10.5厘米,  相似文献   

7.
李梁 《黑龙江史志》2013,(9):145-145
尊老养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先秦始,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养老逐渐成为国家的一项制度。到了汉朝尤重养老,因此尊老养老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本文主要以《张家山汉简<傅律>》所载内容为主,结合《汉书》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汉朝"七十赐杖"的养老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毛阳光 《文博》2002,(1):71-74
尊老与敬老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礼记·王制》就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的记载。汉代时,皇帝经常发布诏令,给老年人赐酒肉、粮帛。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了授予老年人假郡守、假县令等荣衔来敬礼老人的措施。这一制度也被继之而起的隋唐两朝继承,并风行一时。但对唐代版授高年的具体情况,史料记载较少,主要见于正史、诏令的只言片语中。笔者在阅读《唐代墓志汇编》①《隋唐五代墓志汇编》②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版授高年的记载,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汉代鸠杖     
1989年8月中旬,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柏树乡下五畦大队的旱滩坡墓群普查时,发现一座墓道与墓门暴露在外的汉墓,考古工作人员做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 这次发掘清出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出土鸠杖一件。鸠杖置于棺盖上面,杖杆被淤土压断成三截,残长110厘米,系杨木制成,刨削光滑,经主人长期使用,握手处光泽明亮。杖首斑鸠削刻精致、完整,作蹲伏状,口含食粒,两眼远视,温顺安详。腹下凿一小方孔,以纳杖杆。鸠杖通体以白粉涂饰后再用墨线勾绘,是一件难得的古代木质文物。 相传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两军在京都咸阳对垒,刘邦常…  相似文献   

10.
从“王授几杖”谈古代尊老风尚俞允尧尊老养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的体现。如在《礼记·月令》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反映了先秦时期尊老养老的规定和风尚,也是长久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规律。汉代尤为重...  相似文献   

11.
古朴浑厚的汉代艺术品--铜鸠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郑市博物馆在整理藏品档案时 ,发现一件珍贵的汉代艺术品———铜鸠车 (封三 :1 )。该件文物是 1 985年春新郑车站乡小李庄农民李国顺在县城北关生产公司院内取土时发现的 ,现介绍如下 :铜鸠车长 1 2厘米 ,宽 5 5厘米 ,高 1 5厘米 ,重 35 0克。整体为一鸠 ,昂首翘尾 ,正视前方 ,胸下系有一个小铃铛。两爪处安有两个轮子 ,鸠背上站有一只调皮的雏鸠 ,形象生动 ,栩栩如生。在《续汉书·礼仪志》中记载 ,“鸠者 ,不噎之鸟也 ,欲老人不噎 ,所以爱民也。”汉代有尊老、优老、养老的法令 ,“高年老长”受到人民的尊敬 ,因此 ,鸠有了特定的含义 …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浙江德清出土一件青铜鸠杖。本文对此杖作了初步研究,认为系春秋时期吴国或越国器物,作权杖使用。  相似文献   

13.
1990年3月22日,绍兴县浬渚镇中庄村农民在坝头山北坡挖池塘时发现青铜鸠杖1件,(图一)出土时杖首、杖镦分在二处,杖已朽.附近周围有方格纹、“米”字纹印纹硬陶碎片,但朱连片,此处水土流失严重,似为冲存遗物.杖首长26.7、銎径3.7、厚0.2厘米.可分三部分.杖首顶端站立一鸠,短喙,通身羽纹,昂首翘尾,展翅欲飞.鸠下有由双线水波纹、蝉翅纹、云纹一圈组成  相似文献   

14.
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根据“漆耳杯铭文”与“鸠杖”论定墓主是“楚太子的老师” ,又有“陈良”、“屈原”等推测。据金文、简牍、帛书对“不”、“”二字有不同写法 ,漆耳杯铭文应为“东宫之杯” ,而非“东宫之师” ;据《左传》等典籍 ,楚国太子的老师应称为“傅”或“太傅”。据《周礼》、《礼记》、《吕氏春秋》 ,“八十九十 ,加赐鸠杖”之礼始于汉代 ,而楚系墓葬中出土的各种“杖”的形制特点 ,可证明此墓“鸠杖”不是手杖。屈原未担任过太子之傅 ,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与屈原无关。  相似文献   

15.
李修松 《安徽史学》2001,(2):86-87,90
本文博引文献及考古材料考证说明:浙江绍兴漓渚出土的青铜鸠杖是春秋后期徐国灭亡后,徐夷的一支迁徙至绍兴会稽一带定居后所留下的遗物。“鸠”是徐夷所崇拜的图腾,在这一带出土的徐器中的青铜屋模型之顶上所立的大尾鸠也可以说明。此青铜鸠杖当为徐移民中巫师之流作法时用的神器。会稽山一带关于大禹和涂山氏的传说,也是徐移民山岳崇拜附会祖先传说积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武家璧 《文博》2009,(1):42-45
传世良渚文化王器上刻有鸟、山等图象,其鸟形与布谷乌非常相似,可称为“鸠山图”或者“鸠杖山图”。鸟立于木杖者,相当于“隼”字;无木杖者可释为“崔”字。这些图象可能与氏族社会的敬老习俗及“权杖”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权杖最早出现在埃及与近东一带,其渊源可上溯至近万年前。近年来,中国境内的铜杖头饰逐渐受到关注,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权杖头与外来文化关联的讨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铜杖头饰主要分为立禽铜杖首,树形器和立鸟铜杖首—杖镦组合三类。它们的文化来源和功能不同于汉代"鸠杖"。从宏观上看,权杖及其他杖形器的造型、装饰可能受到了经横断山区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兼有使用者的再创造。具体到西南地区,双立禽铜杖首的对称性和立禽形象与树形器的结合,反映出地区间以物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化互动,及相关文化因素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8.
拄杖趣史     
拄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儒家经典《礼记》即说人“五十始衰”,可以使用拄杖了;并且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老人使用拄杖的范围做了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王制》)由此可以推想周代使用拄杖已经较普遍了。此后历代相沿,时至今日,手持拄杖的老人时常可见。下面就拄杖的用料、外饰、用途及古代赐杖之礼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正>为配合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建设,从2002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宫署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南越国及其他时期的大型宫殿、衙署及各种重要建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重要文物,为研究南越国的社会经济历史及岭南的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2009年,在发掘二区西出土了一件南越国时期的陶鸠杖首,为遗址首次发现(见图1)。本文就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陶鸠杖首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尊敬老人是世界各国劳动人民衡量道德的一个标准。我国各民族中都有许多敬老、尊老古规,它们源远流长,世代相袭,传为佳话。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正确吸取民族民间的尊老习俗,对树立新的道德风尚,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