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正贞 《民俗研究》2009,(2):109-119
祈梦风俗的出现,既继承了古老的梦占传统,又是北宋以后科举制度日益重要、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杭州于祠祈梦风俗的流行,伴随着于谦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被逐步神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于谦与“梦”之间的故事,也被一层层地附会到于谦的传说中。《于少保萃忠全传》和《西湖佳话》等小说的流传,在于祠祈梦风俗的流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士人、官员是这一习俗最早的发起人和最主要的参与者,但晚明以后,商人、市民的加入,也使于祠祈梦的习俗和故事更加普遍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长期存在通过祈祷来应对气象灾害的祈禜祭祀,针对冬季无雪的祈雪仪式就是其中之一。唐宋以来,随着冬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张,冬雪对小麦生长的积极作用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随冬雪而来的寒气也被认为有消除疾疫的作用。基于冬雪相关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思想与信仰随之作出回应——祈雪活动在宋代出现。祈雪活动的产生过程是知识更新影响思想变动的一个例证,它揭示出祭祀活动背后的知识属性,也为我们认识信仰及其仪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宋代泉州的海外贸易繁荣,从海外来的乳香等香料部分流入民间为摩尼教信众所利用,官府不希望看到这一局面,而祈风之事又是国之商利。一方面,从"镇风"石塔中可以看出民间宗教融合过程中地方如何阐释"风"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并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演绎这一概念。民间的"镇风"行为的另一方面是希望护守农作物,这又与民间秘密宗教信众获得乳香的需求本身构成矛盾,终赵宋一朝不可调和。  相似文献   

4.
遣伯盨有"用■眉寿"一句,不易解释。"■"字本文认为应释为"■",在铭文中读为"祈"。此字写法亦为楚简"忻"字两种异体提供证据。对于"■"字,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本文试在诸说基础上,重新考察其读法,将其读为"匄"。"■■"为同义连用,相当于金文习见的"祈匄"。  相似文献   

5.
古代敦煌的祈赛风俗安国强TheAncientQiSai(祈赛)CustominDunhuang¥AnGuoqiangAbstractQiSai(祈赛)isanancientfolksacrificialcustominourcountry.Itisr...  相似文献   

6.
<正>古代为祭天祈雨而举行的祭祀称作大雩。《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春秋·左氏传》:"龙见而雩。角亢见时,周之六月阳气盛,恒旱故雩。(今注:角宿与亢宿并称。即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一、第二宿。其时间正当周之六月。)"杜预注:"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左传·桓公五年》服虔注:"雩,祭山川而祈雨也,  相似文献   

7.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是最早列入佛教护法神祇的中原人物。对关公的信仰、崇拜,上迄帝王、下达民间百姓,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晋祠作为多神崇拜的祭祈宗祠,建有关帝庙,关公祭祈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生墓自汉以后的又一个高峰期,一改之前的零散分布格局,在四川形成了一个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分布区。墓主包括皇室成员、上层官员及一般民众,几乎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生墓的再兴源于道教葬仪,并融合了四川盆地以石建墓和"趋吉祈寿"的传统习俗。这种融合又对道教葬仪产生了反作用力,导致某些道教信众葬仪的变化,形成以"祈寿"为最突出表征的生墓葬俗。  相似文献   

9.
祈禳文化是人类祈盼幸福、退避灾祸的信仰追求,是受原始思维诱发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它以有灵观和有神观为产生的前提,并以声音、图像、动作、自然物和人工物作为心理表达的工具或手段,在其传承过程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功利性.祈禳文化的内涵极为纷繁,它主要表现对生殖、长寿、丰稔、财富、太平、健康、能巧、顺利等目标的祈求,以及对鬼祟、妖邪、疾疫、灾害、祸患、夭亡、饥荒、伤败等的禳除.祈禳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神灵观念,其中包括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对自然、神灵与人类间有利害联系的认识,是其产生的前提.作为神秘的行为模式,祈禳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神秘性与功用性的交织,即以主观的、虚幻的神鬼世界去认知、把握或改造客观的、实在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祈禳文化就其性质而言,是“人性向物质东西的投影”,尽管它常以倒像的形式显现,但仍旧是意旨明确的心理与行为.实际上,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曲折反映,同时,它又作为  相似文献   

10.
李锦山 《中原文物》2004,3(2):31-39
生殖崇拜属于原始宗教范畴,曾在世界许多古老民族中盛行.其特点是信仰自然界神秘的繁殖力并对性器官及性力加以崇拜,借助祭祀、巫术和祈殖仪式,以期获得旺盛的繁育灵性.生殖崇拜不限于人口祈殖,还同农业、畜业的丰产相联系.反映原始生殖崇拜的文物在中国屡有发现,为研究这种奇异人文现象及古老信仰提供了有利佐证.本文即以考古资料为依据,结合民族学和文献资料,对出土实物反映的与此相关问题试作阐述论证.  相似文献   

11.
正泉州是我的家乡,自幼在老城生活,感受着这座古城的变迁。从小到大,从一个普通的市民视角,到建筑历史专业的认知角度,再到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我对泉州文物古迹与城市发展的认识也在逐步变化。城市里鲜活的历史遗存在这次海丝申遗工作中,我们单位承担了泉州部分申遗点的环境整治工程设计,包括清净寺、德济门遗址、天后宫、伊斯兰教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洛阳桥、德化梅岭窑等。而在此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建筑匠师们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即联想,通过人们的联想,而使人体会到事物的美和丑。因此,在建筑中巧妙独特地运用了祈祥和祛邪的表现手法,表达人们追求幸福、驱除邪恶的美好愿望,从而得到一种感情的慰藉。古建筑文化中这种祈祥祛邪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文化水平,乃至时代、风俗、习惯,对事物的认识、联想程度,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从我国古代主要建筑在、造景、构划、装饰等内容方面,去分析阐述古代建筑是如何利用“人作”的手法技巧来表现祈祥祛邪这一建筑文化特色的。  相似文献   

13.
抢童子是旧时川西地区的祈子习俗。祈子习俗在各地普遍存在,其共同内容都是祈求怀孕和怀孕后生育男孩,但在题材和仪式以及构成的要素等方面却不尽相同。“抢童子”这个习俗形态丰满,规模宏大,观赏性很强,有丰富的文化沉淀。《四川民俗大观》载道:  相似文献   

14.
15.
解放前,重庆奉节县有一个祈子的“胡瓜节”。因为乡人对爱子的昵称“乖乖儿”听起来好象是“瓜瓜儿”,因此,每年中秋节的晚上,要由一群八九岁的顽童,特意给那些新婚夫妻、或多年未育的夫妇送去一个黄酥酥的老胡瓜。  相似文献   

16.
赵莉 《东南文化》2021,(4):164-170
近十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成为热点.2018年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体现出鲜明的跨文化诠释叙事策略.该展以"海丝"文化的两端中国和意大利作为叙事共同主体,形成双向叙事维度,通过还原跨文化生成的过程,凸显了展览的叙事动态节奏,实现展览主题与结构的内在统一,带来了跨学科视野下的叙事方法论创新.这是博物馆语境下聚焦"海丝"文化命题作出的有意义探索,为解决当下"海丝"展览同质化现象提供了启示性经验,对引领"海丝"主题展览叙事的多元走向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冰川 《福建旅游》2004,(3):39-39
号称“福建三绝”之一的福建仙游九鲤湖,因其祈梦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声名远播,最近,力求打造旅游产业龙头的九鲤湖,因“福建九鲤湖梦文化研究会成立暨旅游开发研讨会”的举行而再度吸引了各方关注。3月13日,来自省内各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仙游,深入研讨和论证九鲤湖梦文化产品开发的前景及方式。与会的专家、学者有:福建省文联主席许怀中教授,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陈章武,福建日报社副总编张红,《东南学术》总编杨健民研究员,厦门大学哲学系詹石窗博士,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章汉等。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保护及其申遗工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很早就开始关注。2014年国家文物局召开海丝申遗相关会议,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有针对性的去了解与海丝相关的陆上建筑的保护状况。2015年我们开展了"海上丝绸之路陆地建筑调查"的课题研究工作,对海丝线路上的陆地建筑和遗址进行了一次摸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申遗价值研究的深入,我们当时所列的  相似文献   

19.
原昊 《民俗研究》2014,(2):135-143
山川之神的神名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名目繁多,但先民对其祭祀的原因却极为一致,即山川之神能兴云致雨,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故而享受着崇拜与祭祀。对山川之神的祭祀礼仪和时机中蕴含着强烈的农业期许,具体表现为祭祀山川之神以祈雨或祈晴,这种农业期许也使得山川之神拥有了极强的农业神格,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神系的重要神祇。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省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整理"海丝"资料对于研究福建省的历史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福建省上杭县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海丝"史料为着重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时不仅在福建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繁荣,在山区也有海外人口迁徙、海外贸易、宗教文化交流、农作物传播等活动,藉此揭示上杭县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