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众多的女性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而到了民国,女子教育迅速发展。文章以浙江地区的家谱为中心,从家谱鼓励女子入学,家谱中的女子教育状况等,探究民国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自五四运动以来”,早巳成了固定的叙述模式;各种“回忆”所建构的“读《新青年》,参与五四运动”,也明示了“五四”的影响。在更为广泛的视野下,发掘具体的阅读经验,即将问题转换为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被“阅读”的,则对此的认知,或有不同的看法。透过几个个案,一是已走出校园者,一是在校学生,可以发现,身处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个体对《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的“阅读”,颇有差异,呈现出新文化运动的多姿多彩性,及中国社会的多样性。而“中心”与“边缘”的区分,亦可帮助后人更好认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机制。“中心”在向“边缘”渗透,“边缘”也发生着向“中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女子的社会地位一直以来相对较低,中国古代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女子的毕生任务也只限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女子受教育权利受到诸多限制。所以近代女子能走进学堂使教育摆脱了闺阁女子装饰物的状况。本文旨就以清末民初奉天地区的女子教育问题为例来阐述近代女子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晚明的历史特殊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都发生了不同于此前的变化。在女性婚姻家庭层面,女教的相对流行、伙伴式婚姻关系的出现,均成为新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晚明吴江叶纨纨的《愁言》为中心,考察女教与晚明婚姻中的女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女教对女性情理观、婚姻观以及对待婚姻生活态度的影响。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女教为婚姻关系中女性情感与道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对这一时期女性,特别是上层社会女性传统的情理观和婚姻观造成冲击,并因此对其现实婚姻生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22名嫁韩中国女性为对象,从跨国主义的视角分析她们在韩的婚姻现状、与原生家庭间的跨国联系及这种联系的性质和意义。研究发现,这些女性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东北三省和山东沿海地区;中介婚姻占近70%,且与丈夫的年龄差距普遍较大;再婚者占较大比例。其中,60%与韩国丈夫育有子女,已在韩国生活多年,并从事各种非专业化工作。这些女性通过汇款寄物,信息通讯交流,回国探亲,邀请家人来韩等一系列方式维持着跨国家庭纽带。而她们的中国家人也为其提供育儿、家政以及精神抚慰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跨国家庭纽带,汉族女性与原生家庭成员之间实现的是一种灵活变动着的"跨国看护",双方是互惠互利的。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成书于清,被誉为"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本文从《红楼梦》各章回中有关女子教育的思想、言论等描述切入,浅谈明末清初女子教育的形式、功用和局限。  相似文献   

7.
朱琳 《安徽史学》2005,36(6):80-85
婚龄是反映明清徽州婚姻习俗、观念和缔结行为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采用地方志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女子聘龄、初婚年龄、童养媳抱养及合婚年龄等方面对明清徽州女子婚龄状况予以量化考察,探寻其普遍性和差异性,并进一步揭示影响女子婚龄的因素,分析女子婚龄的高低对徽州女性及其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新青年》从一“普通刊物”发展成为全国新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新文化”由涓涓细流汇成洪波巨浪,都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运动”过程。“新文化运动”以五四为开端,是当时人较为普遍的看法。细察《新青年》之立论,高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意在震慑和封堵“非难”者。新文化人对“新文化”的内涵其实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今人所推崇、所眷顾的一些思想主张,在当时未必形成了多大反响,而当时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却已淡出后来史家的视野。对于同一个《新青年》,办刊人的出发点,反对方的攻击点,与局外人的观察点既不尽一致;对于同一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人的当下诠释与后来史家的言说叙事更有相当的出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跨国婚姻女性的访谈,考察全球化时代中日跨国婚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数女性因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而发生跨国流动,由于喜爱中国或从事中日贸易而来中国的日本男性增多,这增加了婚姻双方相遇的机会。不同于以往因国家之间经济差异、为追求阶层上升而发生的“上升婚”,中国女性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主体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多选择了学历、阶层类似的“同质婚”。跨国婚姻模式的转变,既有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带来的影响,也有女性在出生国经历的家庭关系以及个人自我主体性带来的影响。任何形式的选择都充满偶然性,跨国婚姻女性拥有越多的“移民特殊资本”,越能应对“同质婚”里的偶然和未知。  相似文献   

10.
渤海国作为崛起于东北的地方民族政权,通过不断的向唐朝学习,迅速由奴隶制末期发展至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渤海国的女子教育作为渤海国教育体制的一部分,不仅为本国女子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而且对后世辽金女子教育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怡 《中国现代史》2022,(10):69-78
新中国在城市推行婚姻变革的过程中,国家与城市间的互动重塑了新的幸福观。上海城市女性积极地理解自身处境与环境变迁,由受助者转变为参与主体。1950年婚姻法推行的前两三年间,大批上海女性自我解放、追求幸福的意识觉醒并积极行动起来,是造成“妇女法”认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组织帮助下,上海女性整体性地认知个人的婚姻问题,将其与社会制度相关联;感到生活“有盼头了”,继而从消极认命到勇敢地追求幸福。随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全面推进,上海女性的劳动实践和情感表达,则是建设“民主和睦、团结生产”新家庭的重要力量,也为“离婚法”向“家庭团结法”的转变提供了支持。被重新定义的幸福强调集体意识、精神认同、重视劳动,这些要素为新的社会主义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资源,并成为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内在驱动力。新中国婚姻幸福观始终处于一种未完待续的状态,它在稳定性和可持续方面长期存在各类问题,仍有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1923年6月,从苏俄归国后的瞿秋白任《新青年》季刊的主编,着手筹备《新青年》的再次出版发行。这是瞿秋白主编的第一份党的刊物,至1926年终刊,《新青年》季刊刊载了大量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科学理论为目的文章,这些文章背后体现了瞿秋白新闻思想的雏形,是他日后创办党刊、党报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1920年来华讲学,归国后即出版《中国问题》一书,他的在华言论和在《中国问题》中的见解,在中国留下了复杂的影响,保守派说他太激进,激进派又嫌他太保守。其实,罗素主要不是为中国的出路开药方的,他是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为人类的未来计发表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看法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对《中国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罗素的言论时至今日,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陈文联 《安徽史学》2007,1(6):90-94
在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新青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青年》对妇女问题的探索,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和深入期三个不同阶段.三个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共同推动了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这三阶段的演进过程,鲜明地反映了《新青年》对时代主题的新思考、新选择,以及在对历史反思中和在新思潮影响下,价值取向的新确立.  相似文献   

15.
论《新青年》对妇女问题的探讨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卫武昌起义的革命成果,中国的妇女可谓是出了大力流了大汗.一时间,女子军事团、女子光复军、女子北伐队、女子侦探团、女子决死队、女子救护队、女子劝捐会等接踵而起,她们不但驰骋在推翻满清王朝的前线,亦活跃在支援前线筹募军饷的后方.针对这一情况,谈社英指出:“辛亥之役,不特各地女子踊跃参加军事,枪林弹雨,杀敌牺牲,为国家民族尽天职,增光荣,其不能入军队赴前敌者,又多在募饷救护诸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并强制推行日语教育,以同化台湾民众。据台初期,因为闽南方言带来的语言障碍,日本殖民者不得不学习“台湾语”,即台湾民众普遍使用的闽南方言,并编纂了多部教科书。《军队宪兵用台湾语》和《台湾语》是当时日军使用的两本军用“台湾语”教科书,其内容具有鲜明的闽南方言口语特点,并包括大量的军事用语,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殖民统治色彩。整体来看,这两本教科书较为粗糙,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声调标记,汉字使用也很随意。可见日本据台初期的“台湾语”教科书主要是为了消除语言障碍,以服务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从本质上说,日本据台初期的“台湾语”学习及“台湾语”教科书,是日本对台实施殖民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研究历史有多种思路,既可以自上而下地顺向研究。也可以自下而上地逆向追溯,当然还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研究,即以问题为中心。研究国史分期理论就要在明确国史学理论学术坐标的前提下,论证国史分期的理论资源,阐述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史分期理论的贡献,论述国史  相似文献   

18.
熊敏 《中国地方志》2022,(5):85-96+127
明清时期,“同姓不婚”制度严格规定,同姓男女不可互相婚配,然而社会上“同姓结婚”现象却频频发生。经过研究发现,“同姓结婚”乃因民众生活策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明清百姓在伦理、法律以及现实需求等多重层面下抉择后的产物。“同姓结婚”问题的出现,也有基于儒家文化视角观察的因素,是中原礼法制度输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动例证。总之,“同姓结婚”问题,展示了明清百姓在日常生活层面的行为和逻辑,也反映出国家进程在地方社会实践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主要在于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西学,其目的在于为清政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这种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胡博阳  王巧铭 《神州》2014,(8):237-23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都在快速的传播,它的影响力在广大的受众群中不断扩大,由此得到了影视剧制作方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文化通过影视剧,影视作品的传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笔者以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为例,从传播学中“受众”“传播者”“受众与传播者心灵共鸣”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婚姻价值观与影视剧“联姻”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两者结合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