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诒让不仅是晚清著名的学术大师,而且也是重要的维新思想家,其维新思想经过不断发展,于戊戌变法后形成了自己的维新思想体系:政治上要求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思想文化上要求接受西方科学文明;军事治安上要求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托古改制、体系完备和注重实践是其维新思想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2.
1886-1894年间的格致书院课艺是晚清杰出知识分子学术活动的典范.其中格致类课艺反映了西方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本文就格致类课艺的参与人、具体科学内容和"中西格致异同"讨论三项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具有广泛影响;晚清学者掌握部分科学内容;他们对近代科学规范(对象、方法与体系)已有深刻认识,并由此发生智力兴趣转移.其智力兴趣由庞杂的博物学转向分科化、系统化的近代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企业从官办管理方式到商办管理方式的嬗变是多元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结果。正是这种转换使晚清企业管理方式迈进了近代化的门槛,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由于晚清企业管理方式的产生是对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直接嫁接,势必造成企业的发展深受生产力发展不足的影响,这就为后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4.
晚清以降,以博济医院为代表的西式医院在广州迅速兴起并发展。西式医疗及其教育对广州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冲击,西医医院、医疗教育体系单向打破中西医疗的界限,促进了近代广州医疗体系的发展。西式医疗的进入,使中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一定层面又推动了广州中医事业的发展。博济医院成为中国西式医院的“孵化器”,为广州建立西式医院奠定了基础。基督教差会及传教士医生在广州建立的医学堂是西式教育的重要补充。西式医疗及其教育打破了中国人多种传统观念,培养了广州人“卫生”的观念,改变了广州人的习俗,对广府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扩大了广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晚清广州的社团及其近代变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晚清广州的社团及其近代变迁贺跃夫近年来,晚清都市中的社会团体及其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中国大陆研究晚清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产生的学者,多将城市绅商社团视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成长发展的标志①;而西方以“公民社会”理论来探讨中...  相似文献   

6.
晚清士大夫对古埃及史有着浓厚兴趣,就纪年方面,他们把古埃及年代与先秦纪年接榫,在书写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林则徐在书写埃及史时故意不用武则天纪年。就物质层面,晚清士人对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特别关注。就典籍层面,晚清士人被掌握话语霸权的西方人误导,误以为承载古埃及文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阿拉伯人焚烧,从而对阿拉伯人口诛笔伐。就文明层面,晚清士人在埃及文明哺育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将拉克伯里"中国人种西来说"进行改造,构建出埃及文明源于中国的说法,这样的西学中源循环说为晚清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唐才常、王树楠等人认为西方文明实际上最早发端于中国,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  相似文献   

7.
影响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金刚  杨桂华 《人文地理》2007,22(5):114-117
本文从旅游的视角,认为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活动是一种宗教旅游活动,论文选取西方传教士大规模进入我国的晚清时期作为研究时段,根据旅游系统三体论的思路,对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其一是西方传教士旅游客源地的文化和经济因素;其二是中国作为西方传教士旅游目的地的政治开放、宗教政策以及安全保障因素;其三是西方传教士从其客源地到中国旅游目的地之间及其内部的交通因素。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对中国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开始出现全面政治危机。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各领域相继产生了以自强御侮为主要目标的革新运动,公民教育思想的兴起即为重要代表之一。作为一种政治性极强的教育理念,源于西方的公民教育思想在晚清中国的生成,固然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向近代转型的必然结果,但却更体现了当时中国学习西方、改造国民性及国家建构等多重政治诉求。政治转型因素对晚清公民教育思想兴起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不但使得这种公民教育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政治性大于社会性、工具性大于价值性等教育救国性质,而且使其在基本内涵及时代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原生性公民教育思想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面对西方的侵略,晚清政府被迫开始调整外交体制,由于此时社会思想发生了裂变,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二元化结构,这在思想层面上决定了晚清七十年外交的基本走向。由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不成熟和外交运作体制上的不健全,导致其外交政策及其实践总体是失败的,这对整个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广西固有的银钱复本位制,在晚清时期开始变得混乱不堪,而外国货币的涌入和中国自身币制改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晚清广西货币体系的混乱,以致形成杂乱不堪的局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1.
在内外条件的刺激下,晚清湘绅对西方新事物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渗透,经历了由盲目排斥到以创办实业为主进行抵制的变化过程。在创办和发展实业的过程中,一些绅士的态度是矛盾的。但总体上说,促进了湖南经济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张公政 《满族研究》2007,72(4):122-126
奕是晚清朝政中一位资深人物。在他当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的举措,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建议设立一个系统的独立的机构来管理对外事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以说是开了晚清外交近代化风气之先。以奕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开明之士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清外交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进程,并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推动了晚清外交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演变。本文旨在通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被受命为钦差全权大臣同西方列强谈判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的渐变,探究其在《北京条约》签订前后外交思想渐变的深层原因和种种表现及对晚清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奕訢是晚清朝政中一位资深人物。在他当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的举措,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建议设立一个系统的独立的机构来管理对外事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以说是开了晚清外交近代化风气之先。以奕訢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开明之士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清外交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进程,并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推动了晚清外交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演变。本文旨在通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讠斤被受命为钦差全权大臣同西方列强谈判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的渐变,探究其在《北京条约》签订前后外交思想渐变的深层原因和种种表现及对晚清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左玉河 《史学月刊》2004,1(9):62-71
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过程中,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是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以新知阐释旧学,以中学比附西学,以近代学科体系界定中国旧学,是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基本思路。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逐步融入近代西学新知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南海诸岛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此时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在与列强斗争过程中,晚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南海诸岛的开发建设,并自觉运用国际法来捍卫我国的海洋国土主权。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臣,他主持清朝外交超过30年,是清朝晚期外交活动的核心人物。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以及其奉行的对外政策对于清朝晚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参加的外交活动以及中外交涉构成了清朝晚期外交实践的主体。李鸿章代表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对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深入研究李鸿章的外交思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晚清外交,对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来华传教士为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偏见,积极引介有关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学知识。他们借助期刊、报纸、考察报告和史学论著,向晚清中国描述了一个足以与中华文明相媲美的古典世界。这个世界不但文治昌明、战功显赫,而且代代相传、长盛不衰,是近世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来华传教士对西方古典学的译介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清中国士大夫的自大心理,推动他们走上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晚清国内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严重缺乏,张之洞积极倡导与推行近代法律教育,在新式学堂中开设西方法律课程与专业,派遣人员出国学习西方法律,创办与发行报刊介绍西方法律知识。虽然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制约着他不能学习西方法律的民主精神,但其倡导近代法律教育的积极主张与各种实践却促进了晚清法律教育的发展与观念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推动着中国传统法律教育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本书研究晚清不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体系以及军工修造制度,理清其演变轨迹,分析海防建设在近代化过程中发生顿挫的主要原因和客观原因,实事求是是评价其功过是非,总结晚清海防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现代海防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X  You Y 《史学月刊》1999,(3):105-113
清朝统治者在实践中确认了“教化为本”的统治原则,且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乡村社会教化体系。清代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乃是一个二元同构性的组织系统,即以保甲制为代表的官方教化组织和形式与以宗族、乡约为代表的非官方教化组织与形式同构而成。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乡村教化体系的变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乡村教化组织趋于形式;其二是乡村教化的内容开始发生变化。与传统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官方与非官方教化组织二元同构性体系──不同,晚清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乃是一个新兴教化体系与旧式教化体系异质并存的复合体。晚清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这首先表现在教化组织形式属性的多元化上。其次还表现为教化主体的多元化。而且,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嬗变的历史趋向,是以王朝对于基层社会控制的失控为标志的。清王朝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与晚清政府走向灭亡时各项制度的衰落变迁同步进行着,并在相互之间产生着互动,共同构成了王朝灭亡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