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雪娇  刘博洋 《神州》2013,(12):153-154
情感作为中国人的本根与基础、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结构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哲学问题。中国的情感是通过保存、延续与升华而积淀成的民族情感家园,这种情感家园是人行为能力的深层依据,是人情感判断的深层结构,而这种深层结构与依据正是来源于儒家的仁。因此,仁在人性情感的意义上具有本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风 《沧桑》2008,(1):94-96
本文通过"礼"的实践、"仁"的意境和"仁""礼"之间的关系分析,阐述了孔子的"仁""礼"观。  相似文献   

3.
刘雪河 《史学月刊》2003,(7):119-120
在中国历史上,礼、义、仁同时作为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维护社会等级关系的准绳,对于协调人际、国际等方面的关系,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必然有某些必然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礼、义、仁三者的来源是相同的,即都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三者的内容也大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从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视角探讨中国竞技体育的"海外兵团",认为"海外兵团"这一现象从客观上体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一些体育项目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普及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田氏家族祠堂——“田氏支祠”、“唯仁山庄”由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修建于民国年间。田颂尧,简阳人氏,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所属部队驻防于川西北一带,自设四川西北银行,发行钱币,辖据一方。下野后,定居成都、龙泉两地。  相似文献   

6.
李文  张丽娇 《神州》2013,(20):30-30
一、前言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对仁的表述有很多,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9次。但是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却没有给世人留下一个唯一的解释。这导致几千年来世人对孔子的“仁”的解释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克己复礼为仁”①;有人认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②;有人认为“仁者,爱人”③……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要把握住一种思想的内涵,就必须先把握住这种思想的核心,只要把握住了这种思想的根本核心,就可以“本立而道生”进而掌握住它的全部含义。那么,“仁”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忠恕”。从孔子和曾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④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他思想体系进行的唯一一次阐述,可见孔子认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忠恕”。对于忠恕。孔子又分别加以阐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对“忠”的表述,也是“仁”的积极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恕的表述,也是“仁”的消极面。忠就是要竭尽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恕则是要常怀包容博爱之心,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忠”与“恕”一个是针对人生理想,一个是针对社会关系;一个是“达者”方可到达之境,一个是“穷者”也应保留的气质;一个是仁的积极面的体现,一个是仁的消极面的体现。他们二者合起来就构成了孔子“仁”的核心。下面,笔者将从“忠”和“恕”这两方面对“仁”的本质核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熊慧玲 《沧桑》2010,(5):235-236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格调高雅,动静相形,意境幽远;参禅悟理,空寂之境;受到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但是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以及人生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的影响。本文着重谈谈王维诗歌受到传统儒家"仁"的思想的影响。王维诗歌受到儒家"仁"的影响,即孝亲思想,对友人重情重义,忠君报国思想以及修己。  相似文献   

8.
张振勋(1841~1916),字弼士,号肇燮,生于大埔县。张弼士是典型的客家人。他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具有客家人的文化特性。他是清末爱国侨领、富商,是中国实业救国的先驱。探究张弼士经商创富的文化观,无不贯穿“和”“仁”的优秀思想,这一思想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今天研究张弼士,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宪敏 《神州》2012,(7):13-13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让学生健康成长。在大力倡导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遵循和适应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的首要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从“爱、纪、美、德”四个方面对如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做了阐述,意在与广大德育工作者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其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中就可体现出来。然而"仁"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但他却把仁思想进行扩展、丰富。本文从孔子"仁"思想的社会背景、"仁"的内涵、"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08,(7):32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  相似文献   

12.
吴健荣 《神州》2013,(33):218-218
在新的课程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借助各种途径,方法,去激活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让孩子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收获方法、手段和智慧。课堂教学中,以"活"添趣,以"新"育趣,以"问"诱趣,引领学生步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相似文献   

13.
周代的朝聘之旅和"秦晋"之旅风行一时令人瞩目。其中朝聘之旅可分为政治型和文化型两类。"秦晋"之旅则包括宫廷婚旅及其所衍生的"归宁"之旅。就总体而言,朝聘之旅和"秦晋"之旅,分别是由周礼中的宾礼和嘉礼派生出来的,践行周礼的意味非常浓厚,故统称为"践礼之旅"。  相似文献   

14.
耿介,明末清初登封籍著名政治家、教育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因倾力振兴嵩阳书院而闻名于中州。耿介一生致力于理学思想研究,其理学思想中的仁意蕴深厚,博大精深,成为其理学思想的根基。耿介一生行略也以仁为宗旨,他以仁治政、以仁治教、以仁会友、以仁成文,成就仁的传奇一生。耿介无论其仁的思想造诣还是对仁的践履,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堪称"中州仁圣"。其仁的理学精华对中州地区产生的长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5.
柳哲 《文史春秋》2014,(4):13-16
最近,两岸交往频繁,和平曙光再现,令人欣慰万分。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国共和谈机密的披露,一位曾被历史烟尘所湮没的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的爱国事迹,也逐渐为世人所知晓,受到世人尊重。  相似文献   

16.
冯素梅 《沧桑》2008,(5):140-141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三礼"之学在清初兴起,后大盛于乾嘉。本文认为清代"三礼"学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即社会政治环境使然和学术发展整体氛围影响。  相似文献   

17.
蒋梦麟做过15年的北京大学校长,威望很高,他的“硬气”远近闻名。有人问过香港著名人士曹聚仁平生最敬佩的人是谁?曹答:“蒋梦麟。”问者曰:“何也?”曹聚仁再答:“有种。”所谓“有种”,无非是富胆量、有担当,其实就是“硬气”。  相似文献   

18.
从最年轻的“一大”代表到被开除出党,从中国“托派”的骨干到被“托派”踢除出局,刘仁静的人生历程给我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李华兴  ;徐晶晶 《神州》2014,(3):154-154
文章认为:我国"民族自治权"中蕴含着民族"自决"思想,运用"自治下自决权"能更好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仁”在日本近代史观中的非主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间的根本分歧是历史观的分歧。与中国传统的道德史观不同,滥觞于江户时期的日本近代史观,具有鲜明的道德排斥特征和实力崇尚主义倾向。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德标准的降诸次位,决定了日本人的历史认识方法、历史编纂原则甚至国家体制走向。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近代史观的形成,既有日本传统哲学的作用,更有江户时期反朱子学的思想巨变所带来的基调性影响。它解释了何以明治维新不时被称为“反革命”运动,而“万世一系”的国体传统也并非悉数决定于“皇国”史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