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3年春,正是苹果花盛开的季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的二儿子、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郭世英突然来到了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半的时光。据万里之子万伯翱回忆,郭世英曾是北京101中学足球队的门将,他不仅热爱体育运动,而且聪明过人。1962年,郭世英进入了北大哲学系。当时,全国掀起学哲学热潮,基层单位也纷纷成立学哲学小组,报刊上不断登载各行各业运用哲学思想,主要是“一分为二”观点解决从政治到军事、从生产到教学的各种各样问题和矛盾的文章。在这种气氛下,郭世英同几个同学组织起来向哲学“禁区”进军…  相似文献   

2.
1958年,刚刚结束反右斗争,紧接着又开始“大跃进”。我从上海进修回到桂林师范学院,来不及整理上课讲义,就停课投入其中。当时,全国上下极其狂热,提出全民大办农业、大办工业、大办钢铁、大办教育,提出“超英赶美”和一系列高指标,并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确定为大家都要遵循的总路线。  相似文献   

3.
邓小虹 《世纪》2023,(5):57-61
<正>我印象中的三伯伯一家我的爷爷、奶奶一共养育了六个儿女,四个男孩,两个女孩。父亲邓拓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有一位比他年长10岁的三哥叫邓叔群,我们从小叫他三伯伯。童年时代我家住在城里,三伯伯家住在中关村科学院宿舍被称为“特楼”的一座灰砖楼房里,当时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为我国现代科学各学科奠基的第一代科学家。平日两家人走动不多,  相似文献   

4.
张韧 《江淮文史》2010,(2):68-87
<正>我生在上海,1962年,长到19岁时,却坚决要离开她。从根本原因说,是毛泽东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很深,我坚信,青年总要与工农相结合才能实现理想。从直接原因说,当时国家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那一年我毕业于华东师大二附中,心胸里就像当年  相似文献   

5.
真假天堂梦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重播了长影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部电影曾鼓舞人们满腔热情地去建设新生活。在欢庆的画面中出现了一副大字对联:“人民公社架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这部影片是1958年三面红旗时代拍成的,编剧也好,导演也好,都不能挣脱那个“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头脑发热的时代氛围,但影片中并没有亩产多少万斤放高产卫星以及大炼钢铁和大办食堂等等极为荒唐的事情。剧作家马烽也没有作这样的媚时语,保持了他的创作良知。但影片的意境近似“六亿神州尽舜尧’了。在当时中国广大的贫困农村里,农民有多少…  相似文献   

6.
超级市场源于美国,美国建立的第一家超级市场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刚开始,它的名字并不叫超级市场.美国伊利诺伊州赫林区一位叫麦克古伦的商店经理是超级市场的创建人.当时他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想出了一个自动出售商品的办法.他改装一间废弃的车库,四处收集各类货物,把五光十色的货物摆在货架上,或分类放在货箱里,让顾客随意挑选.这就是当时的“超级市场”.  相似文献   

7.
郝建国 《百年潮》2011,(4):25-29
18岁参加解放军时,我曾问过战友:政委为啥叫“政治委员”,什么叫政治?当时,战士们文化水平低,大都讲不出个道理来。有一个老兵向我解释:凡是革命队伍中的大事都归团里、师里、军里的政委管,因此“大事”就是政治。我又问:什么是“大事”?他说:众人的事、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主人公万伯翱曾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在河南黄泛区的国营农场劳动锻炼10年。而当初送他下乡的正是他的父亲、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这使他的下乡有了非同寻常的“典型”意义。这一段经历令他终生难忘,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我的故乡巩义市,和登封市相邻。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时候认识少林寺和尚的。我大约是在15岁左右,有一年的阴历正月十几随父亲去登封少林寺,第一次见到了该寺的和尚。我记得,父亲和三位和尚接触较多:第一位叫贞俊,比我父亲年岁大,我叫他伯;第二位叫体性,比我父亲小,我叫他叔;第三位叫恒林,我同他的接触较前两位少,他是住持(即方丈),人们尊称他为“当家”。当时,少林寺里的出家人很多,主要是前两人接待。  相似文献   

10.
高指标、强力指挥、政治介入、大撤退.是“大办钢铁”运动的一些显著特征,“后院炼铁”“土钢炉”“土铁炉”“熘铁炉”“放卫星”……是“大办钢铁”运动的“特产”。“大办钢铁”运动是四川乃至全国经济建设中的一次很大的挫折。正像彭德怀同志在《意见书》中讲的: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确实是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1.
郭建 《文史天地》2021,(3):14-16
在中国古代的县衙里,长官办公的地方叫厅堂,长官手下办事人员的办公室就只能叫“房”“廨”等等. 一、“寅宾馆”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发阴私诗人被打叹老景寡妇寻夫”里,小无赖牛浦郎冒充名士牛布衣招摇撞骗,唬人说:“我一向在安东县董老爷衙门里,那董老爷好不好客!记得我一初到他那里时候,才送了帖子进去,他就连忙叫两...  相似文献   

12.
1948年底,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平津战役仍在紧张地进行。 当时我家住在汉川南河渡。一天晚上,突然有个乡亲跑到我家对我父亲说:“时师傅,我托您帮忙救个人啦!他是国民党的逃兵,东躲西藏蛮长时间了,要是被抓回去就活不成了,好造孽哟!”我父亲问:“怎么救?”他说:“您打行炉天天早出晚归把他带着,就说是自己的儿子,躲过这阵子就让他回家。”我父亲就一口答应了,叫他把“逃兵”带来。 “逃兵”个子高大结实,黑黑的面庞,圆圆的脸,一口外地话很难懂。他说他姓龚,叫德盛,湖北宣恩人,二十多岁,是在田里插秧时被国民…  相似文献   

13.
我必须在孩子出生前,为他起名。这样,第一眼见到他时,才知道怎样呼喊他。如果你只笼统叫一声“儿啊,乖乖”,整个病房的人都会转过头,略带嗔意地问,“谁叫我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1951年,黄泛区农场建场时,我是场里的拖拉机驾驶员。1954年春天,黄泛区农场来了一批外国人。他们不是来支援农场建设的,也不是来参观学习的,而是来农场劳动改造的。其中既有参加侵略战争还没遣返的日本人,也有在朝鲜战场上被俘的美国、比利时的大兵,这些人组成了当时黄泛区农场里的“多国部队”。随他们而来的有两名翻译人员,还有许昌专区(当时西华扶沟属许昌专区)公安处二科科长徐文俊。徐文俊来农场后任农场修配厂党支部副书记,住在场保卫科,专门负责这些外国人的劳动改造,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和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午时候,一男孩在院子里玩足球,他正玩得起兴,也许用力太大的缘故“,嘣”一声响,球竟然射在了邻居家的玻璃上。男孩迅速地抱起球,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回自家去了。一回到家,被已经睡醒的父亲逮了个正着。父亲把他叫了过来,问到“:怎么回事?”男孩胆怯地说:“我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父亲慈祥地望了孩子一眼,叫他先把汗擦擦,然后温和地说“:孩子,你打破的不仅仅是玻璃吧?”“我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玻璃的!”男孩愣愣地望着父亲,随时等待着惩罚。“孩子,你打破的真的不仅仅是玻璃,想想——吧!”父亲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孩子。男孩想了想,但依…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有位擅长蹭饭的奇人,叫王宠惠。他爱在朋友家混吃混喝,每天风雨无阻,是当时大家公认的超一流蹭饭高手。由于蹭饭有术,他的朋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办法”。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夏北京 一座古色古香的北京四合院房间内,站着一位身材魁梧、戴着眼镜、佩戴大将军衔的中年人,他手握红色电话耳机,操着湖南口音,乐哈哈地说:“小超!我是陈赓。”对方接电话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人们通常称她为“邓大姐”。可是,陈赓同周恩来一样,称呼她为“小超”,足见他们间非同一般的战友情谊。 邓颖超答话后,陈赓望了望身旁的一位显得机灵的小个子男青年,接着说:“彭干臣的儿子来了,现正在我家里。”电话里传来邓颖超的声音:“叫他快来,叫他快来!” 陈赓放下电话机,立刻要车。将那男青年送到中南海紫光阁的总理客厅。 陈…  相似文献   

18.
薛立永 《文史春秋》2011,(12):54-56
1958年2月8日,一位叫夸田清治的日本猎人来到北海道石守郡的荒山中狩猎,他偶然发现厚厚的积雪下面有一个洞穴,当时夸田清治不知道里面藏着何物,便向里挖,挖着挖着,洞里突然伸出一只手……就这样,一个在此穴居了13年的“中国野人”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9.
陈俊文 《湖南文史》2008,(10):59-59
笔者在桂东一位收藏爱好者家中见到一张红军公债券。据介绍:该枚债券是他在该县寨前乡收藏“淘宝”时购得的,当时债券夹在一本手抄本药书里。  相似文献   

20.
《纵横》2013,(10):31-35
教会学校里的爱国青年周有光和沈从文分别娶了苏州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二张允和和老三张兆和。用有光和沈从文成了连襟.他给连襟玎义了个外号叫“乡下人”,沈从文则叫他“周百科”。这本是家里的玩笑话,结果流传出去,成了一段趣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