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栋简陋民房的院内,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散步,他们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难得这么轻松一下。“报告首长,紧急电报!”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先粗略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凝重起来,邓小平从刘伯承的神色中已看出这份电报绝对不寻常,他连忙接过了电报。果然,这份电报是由  相似文献   

2.
王勤 《纵横》2013,(5):18-19
为了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党中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发送了很多电报,其中有一封电报是毛泽东于1951年4月13日发出的。  相似文献   

3.
电报,竟然也会成为战争利器?不错,在民国初军阀混战的那段岁月,干戈与纸墨共舞,枪杆子与笔杆子齐飞,电报的作用并不逊色于那些坚船利炮。正是此时,北洋儒将吴佩孚也利用了这新生事物,打了一场精彩的电报战……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是东北电报事业的创始人和主要筹办者。在他的主持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从1885至1887年相继完成电报线路的展设工程。从此,东北军政要地间通过电报联成一气,并改善和加强了各要地与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的联系。架设电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事业。中国电报的举办是对从古代沿袭下来的驿传通讯的划时代的变革。这对地广人稀远离京师的东北地区通讯事业来说,尤为重要。洋务派在东北兴建的企业除电报外,还有吴大澂开办的吉林机器局和李金镛开办的漠河金矿饬礁銎笠狄延凶ㄖ黾?而东北电报则几乎无人评述。  相似文献   

5.
历史档案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档案在后人眼里往往会有许多模糊和疑问,使得研究者难以准确运用而影响研究的结果.本文就研究中发现的红军长征时左右两路军若干电报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三份电报的时间顺序 在<红军长征·文献>①中关于1935年9月中央红军单独北上时,有3份重要电报时间顺序的排列是不够准确的.文献第675页的电报是"张国焘关于红一、三军单独北上问题致林彪等转中央领导人电",电报落款是"朱、张,九月十日四时".第676页的电报是"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再致张国焘电",电报落款是"中央,九月十日".第677页的电报是"指令",落款是"中央政治局,九月十日于阿西".  相似文献   

6.
说到电报,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如果说到《永不消失的电波》,50岁左右的中年人都会说,那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我了解电报,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参加工作后,电报竟然与我有了分不开又割不断的情缘。  相似文献   

7.
剑拔弩张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日,蒋介石即给毛泽东发去电报,催促国共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后又连发二封电报,一次比一次急切,表现出少有的热情。蒋介石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呢?  相似文献   

8.
赖晨 《文史春秋》2013,(11):30-33
目前史学界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又名福州电气学塾、福州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堂、福州电报学塾)专文叙述极少,笔者经查阅相关史料,特撰小文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创建背景、学堂的开办、毕业生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一些爬梳整理。  相似文献   

9.
正爷爷1933年,吴延祥养路工(过世)奶奶刘爱英职工家属父亲1963年,吴建忠养护技术员儿子1998年,吴永结养护科父子相逢不相识这要从一份电报说起。在那个年代,缓事发信,急事发报。而发电报,一般又都是家有告急,或突发灾难。因为电报上每发一字,需要五分钱或是六分钱,这五分、六分,能换几个鸡蛋。所以,世界上最简洁的文字是电报,最令人不安的文字,也是电报。  相似文献   

10.
姜璐璐 《环球人物》2012,(34):81-82
在拍"喜"和"丧"时会特别谨慎,这两字只是一个数字之差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多数人来说,电报已经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了。但对于更年长的一代人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电报曾经是最快捷的通讯手段。它价格昂贵,普通人家只有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时才舍得偶尔用一次。小小一封电报,也因此记载着许多家庭的悲欢离合。上世纪90  相似文献   

11.
赖辰 《文史月刊》2014,(3):74-77
目前学术界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又名福州电气学塾、福州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堂、福州电报学塾)还没有专文进行论述,笔者对相关史料进行爬梳整理,论述三个问题,即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创建背景、开办情况、学堂的贡献,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之后不久,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的粤华公司收到一封紧急电报.电报的大意是:“由于国  相似文献   

13.
王平 《四川文物》2001,364(3):50-51
要:本简述四川历史上有名的四次“水电报”史实及其历史作用,指出在不同历史时期,“水电报”不愧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宣传鼓动形式。  相似文献   

14.
由西方人发明的电报通信技术,在军事、政治领域具有重要战略价值。19世纪后期,朝鲜国门洞开,日本及西方列强相继进入朝鲜半岛,使朝鲜局势变得日趋复杂。甲午战前,中朝依旧维持传统宗藩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深刻影响了当时朝鲜电报线的建设。中朝围绕朝鲜境内电报线建设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交涉。朝方目的是争取电报通信自主权。中方则是为防止日、俄攫取朝鲜电报通信利权,维护自身在朝电报通信优势地位,以应对朝鲜局势。  相似文献   

15.
贵州的电信通信,肇始于1887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本文将就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作一简要的记述。一公元1844年5月,美国人莫尔斯用电码传递信息符号的电报机试验成功,世界通信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879年(光绪5年),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兴办电报,架设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的电报线。1887年5月,贵州电信也开始启步。贵州的电报线路,最初是从四川——云南的连接线中分接而来。1884年(光绪10年),  相似文献   

16.
《神州》2007,(8)
这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黎明时分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49年4月18日深夜,军务局长俞济时匆忙送给蒋介石一份电报,电报中写道:"新华社4月18日电驻上海浦  相似文献   

17.
电报的发明是19世纪通信革命的重要一章。以光电速度进行信息传播的关键是设计出文字与电讯号之间转化的符号系统。在广泛使用的莫尔斯码系统的基础上,将字母或数字组成的符号对应到短语、句子,编辑成专用的电码本,可以实现通信设密和节省成本的效果。1871年国际电报线延伸到中国后,为了解决异于字母文字的汉字收发电报的问题,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设计了最早的汉字电码本。在此基础上,晚清官商也进行了诸多尝试。总理衙门制定和颁发《电信新法》电码本,无形中建立了一套新的政府信息沟通机制。同时,个别部门和官督商办的机构也编制自己的密码本,造成清朝电报"密中有密,密外有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胥猛 《黑龙江史志》2012,(17):7-8,15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攫取在华利益,接连向晚清政府提出设立电报的要求,采取诱导恫吓、修改条约、擅自架线等各种手段侵蚀中国的电报利权。面对西方列强的种种要求,中国电报局总办盛宣怀,运用谈判策略与技巧,与列强折冲周旋,为维护和收回电报利权作出了大量贡献,做到了"权自我操",为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大庆 《民国档案》1998,(3):104-105
在近年来在有关1937-1938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著述中,有一件日方史料常被引用,这就是以日本外甸大臣广田弘毅的名义于1938年1月27日发往日本驻美大使馆的一份外交电报,该电报为当时美国情报机关所破译.  相似文献   

20.
“广田电报”与南京大屠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美国政府于 1994年 9月解密的一批外交文件中 ,有一份1938年 1月 17日日本广田外相发给驻美大使馆的电报 ,引起学术界关注。但同时 ,人们在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 :有的将该电文中的观点直接理解为广田的观点 ;有的认为电文中提及的 30万中国平民被日军屠杀即是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的直接证据。本文考证了上述“广田电报”的来龙去脉 ,认为该电报只是广田外相转发给驻欧美各使馆的一份背景资料 ,其内容为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所拟的一篇“特别消息”,因而电文的内容应为田伯烈当时的所见所闻。同时 ,该电文中提及的 30万平民被日军屠杀的时空范围 ,与南京大屠杀并不完全吻合 ,因而不能直接作为南京大屠杀有 30万平民遇难的证明。但是 ,本文肯定“广田电报”对于研究侵华日军暴行以及南京大屠杀 ,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