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吴焕新 《攀登》2006,25(6):92-96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和区域人口转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理论及方法,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现代发展历程和特征;从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方面,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应遵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应全面深刻认识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加强循环经济“三大体系”建设,以全面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的产业适度人口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的适度人口规模。在分析生态足迹模型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生态足迹和产业生态承载力模型。通过估算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分析了2008年南京市三大产业的适度人口。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在经济活动中过度消耗环境资源,现实人口对生态环境资源产生较大的压力。而第三产业的人口盈余为97.81万人,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结合南京2008年第一、二产业出现人口赤字,第三产业存在人口盈余的具体情况,就减少产业人口赤字提出了技术和政策上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地理论纲》评介龚胜生本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南北差距扩大等世界性问题的出现,人类生存与发展开始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关系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中国...  相似文献   

4.
严维青 《攀登》2011,30(1):73-76
"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人口均衡型社会"提出的理论依据,阐明了"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指出"人口均衡型社会"是对我国长期人口调控理论思考与政策实践的精准概括,是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最终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5.
大富裕沟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部山区,20世纪40年代以前,这里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较好。六七十年代,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村民的生产生活陷入困境。90年代以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以逆转。该村生态环境由好变坏的原因:其一是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受极限,其二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相对应的生活方式在人口达到环境承受的极限后成为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模式。该村生态环境由坏变好的原因:其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引发的人口大幅度减少,从而减轻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其二是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大减少了人类活动对资源的索取,其三得益于70年代开始的对生态环境的不遗余力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谷型城市兰州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恒  牛叔文  杨振 《人文地理》2006,21(2):119-123
人口容量规模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议题,尤其河谷型城市。基于用地空间、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对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规模的测算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中心城区为例,估算了其在该三个因素下的各自适宜人口规模和最大人口规模,进而反映出河谷用地空间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限制作用较水资源及生态环境更为强烈,并根据木桶原理最短边,得出现有条件下适宜人口规模为230.56万、最大人口规模为342.17万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7.
申玉铭  张云 《人文地理》2006,21(3):19-23,103
基于城市化与生态化两大子系统,从人口与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生态压力、生态抗逆能力六个层面,构建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991-2002年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能力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人口超常规增长已成为西北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这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西北开发既要求经济环境的改善,也要求人文环境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前后的人口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 1 9世纪中后期 ,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前后的人口变迁轨迹及其影响。这段历史印证了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互适应 ,人类社会才能协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基本原理。从这一理论高度探讨近代西北的人口问题 ,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人口问题的全貌 ,有助于对现代人口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人均可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文章分析了土地发开整理的概念与含义和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针对土地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为使读者重视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的经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流域实施生态恢复试验示范建设以来经济特征的变化,评价其经济效应。结果表明:生态恢复使流域产业香农多样性指数大于1,显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1998-2005年间综合生产力水平实现了由低到高的跨越,并且与产业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2005年恩格尔系数为0.45,基尼系数为0.22,Sen和FGT(α=2)贫困指数分别为0.2和0.17,表明生态恢复明显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管华  王珊珊  葛珩  李艳 《人文地理》2007,22(1):122-124
苏东海陆交接带是介于中国东海和华东地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是一典型的海陆交接带。由于历史上长期受黄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较为显著,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以中部盐城段为例,对苏东海陆交接带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计算和分析表明,该区域1996-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生态赤字呈上升势头,从而得到生态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正在逐年加剧、而资源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的结论。因此,应积极采取以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提高农业劳动率、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和保护等为主的措施,缓解生态赤字增长势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海固贫困原因剖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海固地区地处宁夏南部,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本文全面分析了造成西海固地区贫困的原因。作者认为造成西海固贫困的根源是长期以来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因此,反贫困必须着眼于实现区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要积极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快速城镇化发展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以吉林中部城市群域为研究对象,评估单项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并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因应关系。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渐上升,相反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通过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发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随综合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随景观城镇化水平提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这表明,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即城镇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循环过程,削弱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为少见的。究其原因为,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基础作用,独特地理位置、封闭而又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其然;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历史和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对封闭、完整且一脉相承的文化是其内在动因;人口、土地开发和技术水平三者关系的协调是其前提;先进的农耕制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其基础;文明中心随环境而变迁,保证了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何彤慧 《人文地理》2000,15(4):76-79
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又造成了植被的普遍退化,致使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西海固地区的生态建设包括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体制建设及生态工程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当前要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绿色产业、振兴区域经济来促进生态建设战略的实施;通过贯彻和落实以粮代赈政策、创建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基础上的社会协同机制、探索和推广多样化的生态建设模式等措施,来实现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编制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永洁 《人文地理》2003,18(4):84-88
本文从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出发,对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及可应用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并从(1)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正确认识(2)注意建立可能的生态资源资料库(3)注意寻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想化模型(4)进行科学的生态功能区划(5)制定城市生态功能区建设导则等五方面提出如下观点: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建立生态环境要素资料库及建立生态因素单因子图层库,是客观、科学编制生态区划的基础;以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前提,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理想化平台模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化模型的最佳结合,才能构筑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想化模型;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环境安全为原则,以环境合理功能为目标,才能制定科学的生态功能区划;为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设要求,保障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有效性,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城市生态功能区建设导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樊新民 《攀登》2010,29(6):86-90
本文以个体生活资源基本需求为计算单位,探讨青海生态总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预测青海人口发展与生态资源的关系。根据本文给出的计算方式,青海耕地资源与人口数量关系将在5年后基本饱和,牧草地资源与牧业人口关系8年后达到饱和,森林资源与人口关系缺口较大,水资源与人口关系富足有余,但工业污水排放问题突出。面对这一现实,青海要进一步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大保持草场生态平衡的意识和力度;保护好现有森林,充分利用林业用地资源;保护好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