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理图书,我国春秋初期有宋国大夫“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战国初期有鲁国孔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由此看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校理图书的萌芽。 西汉时期,曾数次大规模地搜集、整理图书。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儒家典籍来加强思想专制以巩固其封建统治。由于西汉官府藏书已“书积如丘山”,有许多图书“学残文缺,稍离其真”,甚至有的“经或脱简,传或间编”。再加之”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晁错等辈,各以私意,分析文宇,师徒相因相授,不知何者为是。”鉴于这些原因,西汉朝廷遂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派遣众多学者,“陈发秘藏,校理旧文”,进行长时间的大规模整理。史有记载的就有五次。其中汉成帝执政期间由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那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业绩也最突出,并且创立了较为完整而  相似文献   

2.
成都天府广场东侧近年有两起重大考古发现.2010年11月此地出土的东汉石碑《李君碑》、《裴君碑》证明该地为东汉蜀郡郡府所在;2012年底,考古人员又在同一区域发掘出石犀及大量属于官府级别的建筑构件等,再证该地为秦汉三国蜀郡郡府衙门所在地.出土石犀应即《蜀王本纪》所载李冰“作石犀五头”“二枚在府中”之一.位于成都大城中的蜀郡府衙存在遭遇洪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1973年春夏之交,江青一伙掀起了一股所谓“反右倾复辟”的逆流,把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以来所采取的各项正确政策措施,都诬蔑为“修正主义黑线回潮”,反对批极“左”,坚持要批极右。毛泽东听信了江青、张春桥等人关于所谓“右倾回潮”的汇报,并把它与否定“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因而对周恩来领导的批极“左”思潮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越来越难以容忍。于是,冲突发生了。导火线就是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一处(美国处)副处长张再执笔撰写、后来刊登在新闻司内部刊物《新情况》第153期上的那篇(对尼克松一勃列日涅夫会谈的初步看法》,是谓外交部“153《新情况&;gt;事件”。  相似文献   

4.
邓蝓 《巴蜀史志》2002,(1):58-59
“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这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嘲讽旧时代官府的流行语。那么,封建时代的衙门到底是个什么样?在双流县黄龙溪就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时期的衙门。经过大力整修后,这座县衙一经开放,就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前来参观,成为成都旅游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之名的出现,已被《哈尔滨考》一书定论,认为“哈尔滨”三字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哈拉宾”正式改名而来的。其实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哈尔滨”就以地方名称的形式,正式出现在官府衙门的呈文中了。据阿勒楚克档案右司11号卷载:“为劄饬事,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日据拉林属界哈尔滨地方丁民武及选迎、舆控称情,因小的正在家中,于五月十七日乡约张越青、地方赵幅、拉林民役李亮、张姓等  相似文献   

6.
唐初所撰《晋书》为时代较早的官修“正史”,从史书的撰修动机,到史书的体制义例及其内容,都表现出不同于前此私修“正史”的特点,这就是唐初统治集团在修撰《晋书》时,渗入明显的政治成份,以服务于自己的统治。自修“五代史”及《晋书》以后,历代“正史”沿此成规,几乎皆为官修,这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由私人修史到官府修由的一个转折点。因而《晋书》之修又对  相似文献   

7.
郭洪云 《百年潮》2011,(5):76-79
“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在文艺领域动员一切舆论工具鼓吹“样板戏”的同时,对不符合其创作原则的作品极力进行“围剿”。1973年山东省话剧团推出的话剧《不平静的海滨》,便被“四人帮”定性为“大毒草”而在全国遭到批判。“四人帮”的党羽于会泳多次点山东省的名,说“你们一个《不平静的海滨》搞得全国不平静”,诬蔑《不平静的海滨》是“歪曲社会主义现实斗争生活,丑化工农兵群众,要害是攻击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8.
乌台     
娄可树 《文史天地》2006,(11):60-60
在古代,人们习惯称国家监察机关御史台为乌台。典出《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千棲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由此人们就称御史台为乌府或乌署,亦称乌台或柏台。可是,李国文先生在介绍苏轼遭遇“乌台诗案”之祸时,却与众不同地把乌台解释为北宋首都开封的一个固有地名。他先在《中国文人的活法“·城东不斗少年鸡”》一文中说“:乌台是都城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接着又在《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王安石之死》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乌台是宋代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由于那里有几棵大树,乌鸦营…  相似文献   

9.
说“夷民”——读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简中,有关身份制的材料不少,“夷民”即为其一。“夷民”一词,汉魏史籍虽然常见,但含义与吴简不尽相同。 汉魏史籍所见“夷民”,一般均指少数民族人民。而吴简所见“夷民”却应与兵有关,至少也应是官府控制的一种特殊依附人口。据《吴书·陆逊附子抗传》透露的信息:所谓“夷民”、“夷兵”,有可能是孙吴地方官府或私人控制的一种少数民族“民兵”。 正因为是少数民族“民兵”,所以既可以称为“夷民”,又可以称为“夷兵”。  相似文献   

10.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已成为了历史。1967年7月20日,武汉地区曾发生过震惊中外的一场事件,叫做“七·二○事件”。事件发生后,林彪。江青一伙把这次事件诬蔑为“反革命暴乱”,武汉地区的广大军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经历了悲和痛、血和泪的磨难。若写出一部《武汉地区“文革”十年史》,“七·二○事件”应是其中重要的一页。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 11月,中共中央推倒了林彪、江青一伙强加给武汉广大军民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沉冤 11年之久的…  相似文献   

11.
“客商”论     
自西汉帝采纳晁错《论贵粟疏》中“农为本、商为末”“重本而轻末”的经济思想作为治国之道以来,两千多年间,“重农抑商”一直是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这样,商人便成了被封建统治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在政治上,他们被搁浅,甚至被排斥。依据唐朝制度,工商或三代之内不得为官乘  相似文献   

12.
自《左传》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多守为信条。直至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勅谕神乐观时仍在复述。清统治者则认为“祀典礼莫大于郊”,故依前明旧制,把祭天列为大祀,且居大祀之首。其典礼在宫廷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祭天乐舞,也随着祭天典礼变动着、延续着。 祭天始于何时?宋人高承引《黄帝内传》  相似文献   

13.
秦人傅籍标准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人傅籍标准试探马怡傅籍是秦汉徭役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关于“傅”的法律条文《傅律》。《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曰:“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秦汉时代,男子到了成年,就要去官府登记,开始正式为国家供应劳役,这就是傅籍...  相似文献   

14.
电影《怒潮》在那特殊的年代被诬蔑为“为彭德怀翻案”的黑影片,曾长期被查禁、批判,受牵连的人成百上千,一些党政军高级干部也未能幸免。本文将生动具体地披露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真相。  相似文献   

15.
马军 《文史春秋》2013,(9):41-4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自南宋以来,多少读书人通过它的启蒙了解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实,还有另一种“三字经”,虽然没有人这样称谓它,但在封建衙门这个特殊的地方,其地位丝毫也不逊色于那个妇孺皆知的版本,并且每天都高高悬挂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官府大门上。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家们认为《五月花公约》——搭乘“五月花”号船的英国移民一六二○年年底在北美上岸前所订立的公约,是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的开始。这种看法是有充分根据的。 “五月花”号船的乘客,是最早到达美洲的英国移民中的一批。他们名义上是“清教徒”,也确有浓厚的宗教思想,而实际上是十七世纪初在英国资本主义土壤中滋生出来的一批反对没落的封建统治的战士。他们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早在到达美洲前,他们因为不满残暴的封建统治,已经同封建阶级进  相似文献   

17.
木氏正源,丽江白沙人,初名木淳,字羲民,他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因此到成年时学识很渊博,乡里人为尊敬他,老老少少都尊称他为木老夫子。他在晋宁、宜良等地当过学正,一生著有《周易集说》六卷、《羲民文集》一卷、《羲民诗集》一卷、《见闻杂录》一部。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文庙给他立了一块乡贤牌,在《光绪丽江府志》中,也把他列为乡贤。下面是史书里未曾记载的几个小故事。“月课”应考的姣姣者清代,为应科举考试,各地都应行“月课”,即每月由地方衙门出题,让秀才以上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发展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6——1860年),官、民、夷三者的关系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百姓怕官府,官府怕洋鬼”,一变而为“官府怕洋鬼,洋鬼怕百姓”。张亮基向慈禧太后、清穆宗上呈的《沥陈黔省夷情密折》(以下简称《密折》),是一份很难得的档案材料。它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中国近代官、民、夷关系变化的铁证: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如何互相勾结以残害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又是怎样为反抗外国  相似文献   

19.
扑满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兰 《中国钱币》2007,(3):37-42
我国古代民间家用储钱器具有钱罐、钱袋等,钱罐较早见文献记载,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关市律》所记:“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骺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钱骺即为最初的储钱罐,《说文·缶部》:“缿,受钱器也,从缶,后声。古以瓦,今以竹。”而《汉书·赵广汉传》载:“又教吏为砺笛。”  相似文献   

20.
《常平通宝》是朝鲜在公元1392-1910年间的铸币,相继27代,历经518年之久。据考,《常平通宝》钱币,不是象我国古代铸币取以年号或国号,而是取自统治者一个衙门(常平厅)“常平”二字。指望日后“天下太平,物价平准”。但事实不以统治者的意志而转移,终随贬值的《户大当百》大钱而一并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