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刀形端刃器的名称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但刀形端刃器是迄今最能体现这种器物特征的合理名称。  相似文献   

2.
旅顺博物馆所藏5件刀形端刃器多数应是出于陕西神木石峁地区,年代较早,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对研究龙山文化时期刀形端刃器的形成、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牙璋考述     
牙璋,见于周代礼书,却无确定器物与之对应。清末以来,学者多认为牙璋是侧边有鉏牙饰的扁平状端刃器,当代学者则认牙璋是柄形器。文章通过考察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认为牙璋当为端刃器中的凹刃者。牙璋的作用大体同于圭、璋,流行于西周,以后式微,所以礼书对牙璋记载也难免讹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常发现有这样一种器物:器身扁平,长条状,刀形,其刃不在长边而在短边,有凹弧刃、“V”字形刃(近平刃) 和“戈首”形刃;阑有单阑、双阑之分,阑端侧或阑间侧常见若干小细齿,阑间多数阴刻有平行  相似文献   

5.
圆端刃刮削器从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南、北广大区域,呈现出一种广布性的文化现象。进入文明史时期后,仍可见该文化遗迹。圆端刃刮削器在中国定型早,分布时间长。通过对中国史前史和文明史早期的考察,发现圆端刃刮削器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圆端刃刮削器之文化传统,表现出我国史前史和文明史紧密衔接、一脉相承的演变历史,也反映出我们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某些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维度(长时段的维度、具体时间的维度,数理统计的维度)研究自二战结束至冷战爆发这段时间内美苏两国的关系,希望以此来探讨冷战的起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由于美苏两个国家结构上的巨大差异,冷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从战时盟友到冷战对手,美苏两国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好到坏的过程,而美国正是使关系变坏的主要推动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美国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引起者。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旅游起源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云 《旅游科学》2001,(2):5-7,28
本文通过对现有旅游起源研究的分析,提出旅游起源研究的两种新方法,并试图就中国旅游起源问题作些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尹宏兵 《华夏考古》2007,(2):135-141
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应从中国历史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式。不能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历史。必须区分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正式形成,并从中国历史中提炼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诸要素。  相似文献   

9.
关于青花起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青花的起源,长期来一直有中国起源说和外来技术影响说两种意见。本文着重从低温釉陶生产技术源流和对青料的使用出发,论证了最早出现在巩县窑的唐青花瓷器,只是北魏以来低温釉陶生产技术在新条件下的新产物。认定唐青花的出现是外来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术影响中国艺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彩陶文化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容丰富、谱系繁杂。192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我国第一批彩陶,随即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彩陶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彩陶起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从仿生学的角度对彩陶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1.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表面聚集了大量的须状结晶物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在须状结晶物区域,土体表面出现了严重的疏松现象;而在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区域,土体表面未见明显的疏松现象。经检测分析,须状结晶物主要为硫酸镁的水合物,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主要为硫酸钙的水合物。遗址表面的高盐分严重威胁着遗址的安全,因此,需要研究清楚盐分来源,以便为下一步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硫酸镁盐在吸失水过程中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是遗址岩、土体不断疏松劣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遗址介质的可溶盐检测分析,查明盐分主要为酿酒生产过程中形成,从而为后续保护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从博物馆机构的建立、文物标本的收藏、陈列展览的举办与开放、科学研究等几个方面,概述了 20世纪河南博物馆事业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以期河南各类博物馆在新的世纪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带扣的型式划分及用途分析以往的研究,对带扣进行分型定式主要是依据扣环来分,但是出土的带扣除了扣环有区别外,扣尾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的有扣尾,有的没有,有的则不分扣环和扣尾,整个为饰浮雕动物纹的牌状扣身,这就决定了它们的使用方法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中西方学者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成果,对中国稻作起源的动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的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武夷山及南岭一线以北的生态脆弱带,始于距今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生态环境的变迁是稻作起源的主要诱因,解决人口增长的压力是稻作起源的直接动因,而人类的生产力及技术水平的进步则是稻作起源的动能.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催生了稻作农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青花瓷器产地判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以江西省景德镇、云南省玉溪、建水、福建省平和的青花瓷器为主,结合香港清代碗窑以及德国、日本、泰国的现代青花瓷器,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分析方法,在无损的情况下对其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得到了Ti、Mn、Fe、Co、Ni、Cu、Zn、Ga、Pb、Rb、Sr、Y、Zr13个元素的含量结果。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第3主成分在三维座标系中绘制散点图,所得类群关系与已知情况完全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可用于青花瓷器的产地判别。  相似文献   

16.
大遗址一词出现于建国之初的经济恢复时期。在配合大规模基本建设进行大遗址清理的实践中,提出了“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两利原则”。大遗址概念形成于改革开放后新的经济建设高峰期,受国外文化遗产概念启发,逐步发展成考古领域的遗址与相关环境结合的综合体概念。大遗址从起源来看属于工作概念,在文物知识概念体系内难于恰当定位,以现阶段研究的各种概念定义皆难于对具体遗址进行大遗址判定。大遗址也不太符合术语的透明性要求,“大”的义项不明确、界限不清。事买上,大遗址只有经国家公布才能得到认可,因此,大遗址尚处于工作概念阶段。  相似文献   

17.
鸱尾起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术界对鸱尾起源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为西汉起源说。持此观点的学者为著名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和吴庆洲[1]。刘敦桢最先提出鸱尾创于西汉[2],其主要依据为《陈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始,东南亚地区的农业起源探索历程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大量考古发现表明,东南亚早期农业的性质是依赖于根系作物的驯化和块茎作物的栽培,该地区早期农业的特点与树木栽培的实践紧密相连,但农业起源的时间尺度仍未很好地建立。基于东南亚地区植物遗存和农业性质的特殊性,多种研究方法得以运用,也相继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念。东南亚地区农业起源的研究对中国华南地区早期农业的探索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太湖与杭州湾地区原始稻作农业起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与杭州湾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稻作遗存距今在7000年左右,钱塘江流域有距今9000~8000年的稻作化遗存,是探讨稻作起源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20.
王健 《东南文化》2002,(1):45-47
中国明是汤因比研究比较的非西方明中的重要明形态,他在《历史研究》中多次涉及并作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汤氏重视研究非西方明重要价值,也有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