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当前,我们在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时,尤其需要对停滞时期有个清醒而准确的评价。应当搞清,在勃列日涅夫领导国家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停滞这个概念本身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彭华 《文史博览》2014,(6):69-69
加林娜·勃列日涅娃是苏共前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她从小就迷恋艺术,并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但由于父亲的坚决反对,这一愿望成了她终身的遗憾.成年之后,她先后从事过新闻、外交和教学工作,在感情上她始终对演艺界男士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5.
立香 《文史天地》2009,(11):70-74
在上世纪,苏联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从此,苏联这座社会主义的“超级航母”成了人们永久的怀念。苏联共存在七十年,历经多位最高领导人,其中有一个人,个人统治时间竟然占到了苏联存在年岁的四分之一强,他便是本文的主人翁—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相似文献   

6.
<正>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是苏联第四代领导人。自1964年10月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到1982年11月去世,共执掌这个世界第一社会主义强国达18年之久,仅次于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这18年,是苏联历史上最为强大、富裕的时代,但同时也是苏联危机显现、矛盾积累、由盛转衰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7.
<正>南京长江大桥(以下简称“大桥”)正桥有9个擎天柱般的桥墩,矗立在滔滔江水之中,托起巨龙般的钢梁。1964年秋,正在施工的4、5号桥墩,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沉井危急!桥墩危急!大桥建设者勇于探索,苦战1个多月,以血的代价,终于取得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8.
《古今谈》2005,(4):18-19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9,(11)
1958年,中苏关系由于“长波电台”、“共同舰队”等问题而渐趋紧张。1959年,赫鲁晓夫从戴维营回来,帮助美国和印度讲话,引发了两党领导人之间的激烈争吵。1960年,赫鲁晓夫策动欧洲各国共产党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向中共发难,随后又单方面撤走全部援华专家,中止了一切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按照通常的说法,从此之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了。但是,颇为引人注目的是,1961年6月,美苏两国首脑再度会谈,赫鲁晓夫的态度却好像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重又帮起中国说话来了。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世纪60年代,武昌实验中学是和华师一附中齐名的省重点学校。这所学校在当时虽破烂不堪,但却被无数小学生当作"圣地"趋之若鹜。笔者1964年就读于该校,对该校留有深刻的印象。实验中学位于武昌西卷棚1号。学校大门口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路名叫楚材街,直通青龙巷到达司门口。东西向是一条不算长的水泥路,叫做西卷棚。学校西边和武汉市二十二中一墙之隔,东边围墙外就是得胜桥,北边是驻守着高炮部队的凤凰山。学校的围墙都是大青  相似文献   

11.
汤根姬 《百年潮》2013,(10):34-36
“帝王将相参观团” 1964年4月,正当风和日暖、杜鹃盛开的时候,井冈山迎来了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内的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参观团。这个参观团是周恩来总理安排的。当时周恩来作了这样的指示:“要邀请在北京的文史专员们到江南参观,让专员们亲眼看看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充满阳光的新社会的人民欢乐。让他们再次感到祖国的兴盛,祖国的可爱和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阎明复 《百年潮》2010,(2):13-18
中苏关系在恶化中出现缓和迹象 从1958年起,中苏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导致关系恶化的事件。1958年7月,赫鲁晓夫通过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提出建立“共同舰队”的建议,引起毛泽东、中共中央的坚决抵制。毛泽东指出,赫鲁晓夫“旧病复发”,  相似文献   

13.
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关系发展史上一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影响到美苏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深刻地影响到中苏关系的发展。赫鲁晓夫在访美期间高调宣扬“和平共处”的缓和外交,力图同美国共治世界,实现世界霸权;中国政府高度关注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对其所宣扬的外交政策及对世界局势的错误认识感到不满;随后在中国进行的会谈中,中苏双方也没有消除在对美国政策方面的分歧,反而使分歧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4.
《历史研究》2007,(6):82-109
新近披露的档案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史料表明,召开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及在会议上发表共同宣言的主张,都是首先由中共提出来的。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莫斯科会议标志着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达到了顶峰,《莫斯科宣言》则是中苏两党紧密配合的经典之作。同时,这次会议也反映和暴露了中苏之间的分歧,特别是苏共在社会主义阵营传统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因而使其成为中苏关系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两党矛盾激化。但在1964年时因赫鲁晓夫下台,中共认为有了令两党两国关系出现转机的可能,为此周恩来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然而这次访苏是一次地道的踏雷之行,其结果是彻底终结了两党的关系,并成了中苏两国高层领导最后一次的集体会面,导致中苏关系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25年之久。《1964年莫斯科中苏两党会谈的破裂》一文披露了经过。  相似文献   

16.
1964年10月的一天中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按约定时间驱车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彭真回机关,以便在途中抓紧汇报工作。  相似文献   

17.
1958-1964年的英国核裁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1964年的英国核裁军运动,是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颇具影响力的社会运动。运动的基本目标是反对核军备竟赛,主张推迟、禁止、甚至完全取消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核试验,削减核军备。它反映了战后英国社会对核武器和核战争前景的恐惧心理。但运动内部,尤其是运动的组织领导者成分复杂,对战争的理解、英国的防务政策以及运动的战略和策略分歧广泛而深刻,从而造成内部协调和合作的困难,最终导致运动的衰落和解体。  相似文献   

18.
"你最爱哪一块奖牌?""1953年毕业时,我得到的那块小小荣誉奖章。"或许,在前苏联体操名将拉蒂尼娜眼中,赛场上摘金夺银已激不起多少波澜,  相似文献   

19.
20.
阎明复 《百年潮》2010,(9):7-11
中罗两党第五次会谈结束以后,按双方协议,1964年3月813休息一天,9日毛泽东会见罗党代表团。但是,3月9日早上,罗马尼亚党代表团突然提出齐奥塞斯库要紧急会见我们。我们经请示毛泽东和刘少奇后,决定由彭真、伍修权等一起到钓鱼台会见齐奥塞斯库。一见面,齐奥塞斯库神情显得非常紧张又非常兴奋。他说,他收到国内来的消息,说许多兄弟党表示希望停止公开论战,所以代表团就同乔治乌-德治通了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