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绥远城、石碑简介 今呼和浩特城市格局是由原有的归化城明万历九年(1581年)、绥远城城区组成的。绥远城雍正十三年(1735年)奉旨兴建,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御赐满汉名“绥远城”,并设绥远城将军驻防。归化城处于西南,绥远城位于归化城东北5里,因此,归化、绥远“两城椅(犄)角而当关外之冲,扼陇西之隘,谓之北门锁钥者,询无以要于兹矣”,由此可知其为塞北军事重镇。  相似文献   

2.
一、绥远城、石碑简介,今呼和浩特城市格局是由原有的归化城明万历九年(1581年)、绥远城城区组成的。绥远城雍正十三年(1735年)奉旨兴建,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御赐满汉名“绥远城”,并设绥远城将军驻防。归化城处于西南,绥远城位于归化城东北5里,因此,归化、绥远“两城掎(犄)角而当关外之冲,扼陇西之隘,谓之北门锁钥者,询无以要于兹矣”,由此可知其为塞北军事重镇。  相似文献   

3.
有清一代,今东北三省是皇朝八旗兵诞生的故土。顺治帝入关和完成全国大一统后,东北管理体制异于内地行省,东北驻防八旗体制即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自顺治十年五月东北开始建治后,东北驻防体制非但没有削弱,反而逐渐加强完善,成为有清一代全国四大类驻防八旗中最典型的区域,驻防兵力约占全国驻防八旗总数的37.8%,是清代东北唯一的一支国家“经制兵”。光绪三十三年创建东北三省裁撤驻防将军,宣统元年各专城副都统裁撒完毕,方废止了东北驻防体制,新式陆军和巡防队成为东北主要军事力量。本文试图从“兵备”角度论述东北驻防体制形成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探讨其衰落的诸种因素,求诸斧正。 (一) 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44—1683)为东北驻防体制创立时期。先柳条边内后边外,从南往北逐渐建立专城驻防,增添八旗兵额,但随应性较大并无定制,名额、驻城“初无定限”。  相似文献   

4.
清代满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清入关后的满族史,不能不研究驻防八旗,研究驻防八旗,必然涉及到满城。满城,即清代八旗兵的驻防城,是清代驻防全国各地的八旗官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它与清代八旗驻防共兴衰,相终始。因此,对满城兴建、规模、作用及其废弃的过程,进行一番考察和分析,不无意义。本文拟就上述略表浅见,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与荆州驻防八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驻防八旗受到巨大冲击,随后,驻防旗人及其后裔走上了大转变的道路。驻防八旗以辛亥革命为转折点,地位和生活均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无论从辛亥革命史的角度还是民族史的角度,都是研究很不够的课题。本文仅对荆州驻防八旗的情况略作说明,希望有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 以八旗兵分驻全国务要冲地区,为清廷统治和控制各地的基本方略之一,至今民间尚传全国有四十八满城之说。湖北荆州府城设八旗驻防,始于康熙二十二年,然溯其原始,与康熙时平定“三藩之乱”有关。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三藩之乱”起,其地位更加突出,时清军与藩兵以荆州为界,划江相对。三藩平定,乃有荆州驻防之设,“三孽既平,车书混—。荆州势处上游,滇黔巴蜀往来所必经,始定驻防之制”。 荆州驻防八旗,由满、蒙八旗组成。其额定兵数为四千,高时达五千余员。康熙五十七年,“共甲兵五千名”。后多次分拨兵员往成都、江宁,杭州等地,当地兵员缺额由余丁中挑选,补足四千之额数。后来,实际兵员,加上养育兵、余兵等项合计,“共七千二百二十八名”。其中,官员亦有定制,“康熙二十二年驻防原设将军一  相似文献   

6.
洪珍 《福建史志》2005,(1):31-34
八旗制度渊源于满族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后来发展为满族的军政合一制度。顺治元年,满洲八旗兵分为列京营和驻防两类,福州为驻防的城市之一。驻防八旗含有对人口众多的汉族进行监视、震慑的、民族统治的意义。可是,1911年,满清政府这棵早已中空的朽木却被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所轰倒,于是这一维持了300多年的八旗制度也随之崩溃。笔者仅以福州为例,论述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7.
1644年满族人关后,在统一中国南下作战的过程中.于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派驻其精锐部队——八旗兵.从而形成了八旗驻防制度。处于江防要地的杭州,是清朝最先派驻八旗驻防的三个城市之一。本介绍了杭州满城在设立、营制、变迁、军事编制、行政管理及满汉交往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满族在清王朝统治时期作为统治民族,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但特权的主要享受者是以满族皇帝为首的封建贵族,而广大满族人民却被牢牢地控制在j\旗制度之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当兵打仗。清政府拨给的八旗兵的“份地”和粮切,在人关初曾给他们带来优裕的生活。可是后来,随着八旗人口的日益增长,兵有定数,切有定额,便在北京和驻防关内各主要城市的八旗官兵中产生了八旗生计问题。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财政枯竭,八旗兵的粮饱问题毫无保证,生活更加穷困。驻防旗人竞有“衣敝履穿”、“赴乡乞食”者,西安旗人一年之中便“饥…  相似文献   

9.
前言绥远城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至今有268年的历史,作为保障边疆安定之城,其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于大漠南北影响深远。然而对绥远城兴工竣工之确切时间这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清廷和江宁将军都急欲恢复江南驻防旧制。但在筹建旗营兵房和筹补旗兵缺额时,地方督抚常以资金匮乏为由拖延执行清廷的谕令,敷衍江宁将军的重建要求,直到光绪二十四年八旗兵制改革,江宁驻防旧制也未能完全恢复。究其原因,既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晚清的财政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以督抚为代表的地方政府有了很大的财政自主权,不愿意以地方所筹之饷长期供养驻防八旗,也因为驻防八旗所要恢复的以骑射为主的旧制与两江总督希望建立的以新式枪炮为主的军队新制相比落后时代太远。研究江南驻防的恢复与重建,有利于加深对晚清中央与地方、满与汉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八旗兵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迄至晚清却雄风尽丧,既而八旗制度作为落伍于时代体制危机四伏,虽经改革,终难挽颓势。清末黑龙江八旗制度的衰亡不仅对旗民产生重大影响,也使边局为之改观。本文拟就此问题略加探讨,求正于方家。一后金崛起,次第征服黑龙江流域、兴安岭地区的索伦诸部,为补充兵源,将索伦兵丁编入八旗。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设黑龙江将军,其管辖地区脱离宁古塔将军单独没治。乾隆末年驻防兵力:齐齐哈尔副都统1人,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共96人,旗兵2475人;火器营参领1人;水师营总管1人,领催…  相似文献   

12.
顺治元年八月,盛京地区初步形成八旗驻防体系。康熙《盛京通志》将这些八旗驻防机构称之为城守公署,城守所辖区域为行政区划,与州县并列,代表着省级官员对"城守"制度的认同。同时,公文中的"城"逐渐具有城守辖区的含义。乾隆年间,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将东三省与新疆的八旗驻防区域称之为"城",记录为行政区划。嘉庆、光绪两部《清会典》将这些城守辖区规范为"城",城制成为与府厅州县制具有同样法律地位的地方行政制度。城守制与城制的重新发现,为研究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四省的八旗驻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3.
清朝定鼎北京,八旗兵丁及其家属几乎都"从龙"入关,清政府为确保统治稳定对所有旗人实行"恩养"政策。使之生活无虞,全身心地投入军事作战。随着八旗兵丁生齿日繁、政府财政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便成了清中叶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乾隆朝采取了满汉权贵皆视为"绵固久远"的根本大计—京旗苏拉移驻。乾隆朝京旗回屯,事属首次,乃无先例,现对乾隆朝京旗回屯拉林阿勒楚喀进行简单阐释。  相似文献   

14.
康熙朝黑龙江驻防八旗组建之初,一度曾有八牛录官兵驻于博尔德城。康熙三十一年,齐齐哈尔城两牛录达呼尔兵,受命移驻博尔德地方看守官仓。次年,因墨尔根城编练鸟枪兵,复有两牛录齐齐哈尔城达呼尔兵移驻博尔德。康熙三十三年,以喀尔喀蒙古贵族献纳的巴尔虎人丁编设的四牛录官兵,亦被派驻于该处。是年冬,清廷先后于博尔德派设满洲籍城守尉、防御等官,该处正式成为将军衙门辖下"城"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康熙四十年,为充实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后极度空虚的墨尔根城兵力,博尔德八旗驻防撤销,所有八牛录官兵移归墨尔根。  相似文献   

15.
满族原居我国东北,他们分布于祖国各地,是十七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政治局势剧烈变化所带来的历史现象。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骁勇剽悍的清朝军队打入山海关内,清朝也由沈阳迁都北京。满蒙汉八旗军队绝大部分从龙入关,他们的眷属亦弃置故土,分批南下。最初,八旗兵奉命南下作战,他们的眷属聚居北京及京畿地区。随着清朝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清政府为巩固战果和出于对全国统一后统治的考虑,除留八旗兵半数翊卫京师外,其余则派往全国各重镇或军事要地驻防。到清朝中叶,八旗驻防星罗棋布,满族的分布也就几遍全国了。所以研究驻防八旗,对了解北京以外地区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了解满族在全国范围内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形成的过程,对了解这些满族在清至近代的社会生活及  相似文献   

16.
略论乾隆朝京旗苏拉的移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中叶以来京旗苏拉移驻问题是八旗制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经乾、嘉、道三朝,持续近百年,清廷为此动用大量人财物,然而京旗生计非但未解决,反而使旗人生计更加恶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历史后果,很有研究的必要。本文拟就乾隆朝京旗移驻问题进行探讨。 一、京旗苏拉移驻缘起 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帝率八旗劲旅进入北京,代明而建大清帝国。为维护和加强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廷把八旗兵视为“国之根本”。在官员任职方面,划定固定的满缺,为旗人入仕任职创造更多的条件;在俸饷方面,八旗官员按九品文官级别领取官俸银粮,八旗兵丁按五等级别领取粮饷。无论官俸,还是粮饷,满洲八旗都远远超过蒙古、汉军八旗。  相似文献   

17.
清代承平日久,驻防盛京的旗人逐渐卷入当地的社会生活,由客居变为土著。旗人社会的变化,使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八旗驻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通过对清代盛京八旗驻防制度的考察,认为驻防旗官从行政、司法、经济诸领域渗入地方社会的管理,八旗驻防的地方政府不断完善,与民官一起,成为区域社会的重要管理者。盛京将军辖区的"城"已成为驻防区约定俗成的政区,拥有治所、幅员、边界、行政组织等,驻防制度逐渐演变为带有八旗制度特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18.
京畿驻防旗地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驻防是指布防于交通要冲和战略重镇的八旗军事力量,八旗驻防的规模大小不一,但其职能相同,目的均为把守战略要地,威慑地方,镇压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反抗,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有的学者认为八旗驻防始于清军入关之后①,实际上在入关前八旗“守边驻防,原有定界”②。关于入关前八旗之驻防状况,在《满文老档》和《清大宗实录》中记载较多,其多数属于更番制驻防,但在天聪七年(1633年)三月,遣苏尔东阿等“率兵二百人,携家口,驻守辽河岸巨流河地方”③,携家口去驻防,肯定是长久性的,中间无须换防或换防时间较长。同年六…  相似文献   

19.
圆明园创建及八旗护军驻防是清代北京政治中心的部分职能向西北郊外转移的重要标志。圆明园八旗驻防户口在特定环境下形成了特定的增长过程和户口特征,为探讨清代八旗驻防户口提供了重要个案。一、圆明园及八旗驻防的设置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年),系皇四子胤的赐园。园名为康熙御书。以镇登基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修建开拓,成为当时举世闻名、规模宏伟且又融东、西方造园艺术于一体的皇家苑困。后毁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的两度焚掠。据雍正烟明园记》,早在雍正初年,已开始“建设轩挥,分列朝署”,即“构…  相似文献   

20.
清朝为调整畿辅驻防体系,加强长城沿线的八旗驻防,于乾隆八年,改山海关总管为山海关副都统.至此,山海关副都统成为山海关八旗驻防的最高军事将领,负责管理山海关地区的事务及其辖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巩固清朝的统治.清代山海关副都统皆由旗人出任,历任山海关副都统的旗人一共66人,其民族成分、旗属、任期久暂、反映了清朝政府对山海关副都统人事嬗定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