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4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文化名城名单,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出人意料地名列其中。雷州,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甚至到宋代还是未开发的荒芜之地,凭借着大量被贬雷州或者途径雷州去往更遥远的海南的名贤而著称于世。这些被贬的名贤把自己的抱负和才干在雷州施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甚至在游雷州西湖时写出“九死南荒终不悔,但愿长做岭南人”的千古绝句。被贬名贤以各自的文化苦旅促进了当地文化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岭南书法在明代有了质的飞跃,传世的法书作品骤增,书法名家辈出,尤其是名贤陈献章及其门人在岭南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公明先生说:“书道趋势,亦与绘画大致相同,由明中叶而复起称盛。其光照人间者,非翰墨而已,尤以学问诗情或忠肝义胆而令其作品更受后人珍重。”①这一时期岭南书法有一重要特征,即书家是具有深厚学识、文化修养的名贤,他们的书名甚至被学名所掩;另外,书法水平有较大提高,以理学名于世的陈献章的书法艺术亦可与中原抗衡。从这时开始,岭南书法走向大盛。陈献章门人湛若水继承其师衣钵,在理学、书法艺术方面又推进一步。本…  相似文献   

3.
湛小灵 《收藏家》2014,(10):6-13
<正>岭南地处我国南隅,自古开发较迟。当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文化已经蓬勃发展、焕发异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候,岭南却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唐代宰相张九龄(广东韶关人)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宋代以降,由于中国文化中心区的逐渐南移,岭南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获得发展机会,并逐渐展现其特色。明清两代,岭南经济商  相似文献   

4.
德清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广泛的著名高僧,被誉为明代佛教四大家之一。他于明万历年间遣戍雷州,过了十多年的充军生涯。期间,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雷州、韶关、广州三地。对他在韶关和广州的活动,不少著述都有言及,尤其是“中兴曹溪”的事迹,更是广为记述,而对他在雷州的活动,却很少涉及。覃召文《岭南禅文化》一书,专章介绍岭南禅文化人物为德清立目,并粗线条勾勒德清在岭南活动  相似文献   

5.
下雷州建置年代质疑李家发今大新县西北部下雷一带地方,宋代为下雷州地。其建置沿革与宋代中越之间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准确地记载下雷州的建置沿革,对于研究古代中越关系,考证此段边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以及边疆民族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  相似文献   

6.
<正>自西汉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之创始者孔子便声名渐隆,影响广敷,历代州郡绘像勒碑,成为尊孔崇儒之举措。广东偏踞岭南一隅,亦为儒家声教所被,现遗存宋、元、明孔子石刻画像碑三种,兹试墨拓并略述其缘由,既冀存文献,复资好古者考鉴。雷州博物馆藏宋代《夫子画像赞》碑  相似文献   

7.
赵德,号天水先生,海阳(今潮安)人,生卒年未可考。或推断为唐朝天宝年间出世,或估计是唐朝大历年间诞生。赵德与宋代许申、张燮、刘允、林巽、王大宝、卢桐、吴复古并称潮州“唐宋八贤”。赵德居首,且是唯一的一名唐代名贤。赵德之所以为贤.主要在于他兴文立教.开启潮州文明,对古代潮州文明开化作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雷州半岛的人至今还有个习惯,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男人,走路时都不自觉地把手反剪于背后,传说是因为他们的先辈从中原流放到雷州时,都是被绑着来的,故祖祖辈辈留下了这一习惯动作,就中也可看出雷州与中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洪声 《文物》1974,(10)
灵渠又名兴安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开凿的。工程复杂,设计巧妙,和古长城、都江堰等同是我国秦代的著名工程。秦始皇是一个厚今薄古的专家。他实行了一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法家政治路线,在统一了中原六个诸侯国之后,又挥军南下,统一了岭南。开凿灵渠是他统一岭南时  相似文献   

10.
新兴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至今已有2116年历史。有南越王赵佗围猎白鹿后为庆贺而筑的“白鹿台”遗址,有闻名海内外的岭南名刹龙山国恩寺。因其历史悠久及较早得到中原风气的熏陶,是岭南地区著名的古老州、县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新近出版的《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同年10月第二次印刷),是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关于雷州文化整体建构的"一部厚重、扎实的开创性力作"(岑桑语)。[1]当笔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仔细拜读《岭南文库》副主编(执行)陈海烈惠赠的《雷州文化概论》和《岭南文化版图新视野<雷州文化概论>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这"一著""一评"的两部力作之后,的确为作品的视野宽阔、资料丰富、理论创新、亮点纷呈和评者客观  相似文献   

12.
钦宁州氏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岭南大业,然后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3郡。从此,岭南开始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区划,这个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壮族先民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岭南地处边陲,地广人稀,远离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只能改直接统辖为间接统治,在当...  相似文献   

13.
岭南化圈中还有次级的化群体,如主要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的广府化、在粤西南的雷州化、在粤东地区的客家化和潮汕化。今居住在五岭南麓的“粤北人”,有说广州话的,有说客家话的,其化群体既不像正宗的广府化,也不像客家化,反而是二的“模糊化”。为什么?了解这三地居民和化的亲缘关系,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真仙岩(老君洞)赋名源于道教文化进入岭南,至宋代时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文化景观极盛一时。长期以来,真仙岩文化景观因宋代文献缺残遗失,存世明清地方志少有记载,新修地方志以及史学相关论著多未涉及。本文以淳祐二年(1242年)杜应然《融州老君洞敕赐真仙岩之图》、淳祐五年(1245年)甘有立《融州老君洞图》为据,并参考有关文献,对真仙岩赋名由来、文化景观兴衰等考证阐述,为广西古代(尤其是宋代)文化发展状况揭示缺略或从未认识的典型事证。  相似文献   

15.
岭南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先秦,岭南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部族居民,史称"百越",岭南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百越人后裔。秦统一六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迁入岭南,部分越人外迁,或融入另一个族体,或蜕化为另一个新的族群[1]。  相似文献   

16.
《嘉定赤城志》是浙江台州现存最早的一部定型方志,也是宋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名志。本文从前贤的评论以及本身的特点两方面论述了《嘉定赤城志》简而有法的特征,认为其无论在义理、考据、体例、还是在辞章各方面都可为后人修史、修志及编年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隋末唐初的乱局中,岭南因为僻处南疆而未介入中原逐鹿的大战,从而显得相对平静,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因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多样,岭南的割据局面之复杂,并不亚于中原地区。本文运用政区地理和政治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复原了隋末唐初岭南地区的政治形势,将众多的地方势力一一勾勒出来,并考证出诸多史籍记载不确和不全之处:前者如被夸大的邓文进、宁长真、冯盎等割据势力;后者如实力强大却广被忽视的李光度,以及南康州周边地区晦暗不明的陈氏集团等。  相似文献   

18.
一、广东方志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广东方志居岭南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古代岭南的学术研究,本来落后于中原地区。从汉代起,吸纳了中原的先进文化而起步,一开始就显示出其善于兼容、勇于开拓、独树一帜的特色,在经学、佛学等领域分别出现了陈钦、陈元、牟子等名家,杨孚所撰的《南裔异物志》更是中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志。杨孚在汉章帝建初年间(76—83年)举贤良对策,拜为议郎。据说他之所以撰写这部书,是针对当时中原一带对岭南的风物出产不了解,南来官员往往竞相带回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地方志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方志基本上是在宋代定型的。宋代的方志对后世方志影响极大。研究宋代广东方志,对于弘扬炎黄文化优秀传统,对于拓展岭南文化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代修志工作,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代以来客家人向岭南西部边疆的不断迁移,充分体现了中央王朝对岭南西部的经略方向和经济开发进程。随着客家移民的触角从早期的桂东南逐渐延伸到北部湾沿岸、桂西南沿边和桂西边缘地区,在人口增长和生产技术的推动下,岭南西部的经济开发经历了一个从东至西、从腹地到沿边地带推进的过程。在此客家移民、经济开发与王朝的边疆经略相契合,而客家移民无疑是主体,在王朝经略岭南西部、开发和巩固岭南边疆、实现岭南西部边疆地区"内地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