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到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凡研究鲁迅或熟知现代文学史者,没人不知道台静农。20年代末,台静农曾以《地之子》和《建塔者》两本小说集名世,得到鲁迅先生的很高评价。鲁迅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入台静农的4篇小说,入选量与他自己相等,是这部大系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两位作家。台静农祖籍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他生于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病逝于台北。早在1922年,台静农为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毅然走出故乡,到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求学,考取了北京大学旁听生资格。次年,他又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在…  相似文献   

3.
台静农与刘半农相识于1925年的秋天。 当时,刘半农结束了长达5年的留欧生活,携妻小回到祖国,重返北京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台静农虽说只是国学门的一名青年学子,但他在国学门“风俗调查会”兼任事务员(亦称管理人)之职,所以与国学门的诸位导师有着较为密切的接触。国学门下设“歌  相似文献   

4.
台静农( 1902年- 1990年), 安徽霍丘人。他曾是以鲁迅为首的未名社的重要小说家,鲁迅对他的小说评论道:“能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文学史家杨义对台氏小说评论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将他定位为乡土写实作家。他是鲁迅的重要朋友之一,可以互谈心曲。中国第一部评论鲁迅的论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是他问世的第一本书。他1925年结识鲁迅,直到鲁迅逝世,有11年交往,彼此通信六七十封。 台静农与陈独秀交往时间很短,只3年多,陈独秀就去逝了,其情景很长…  相似文献   

5.
张加强 《古今谈》2006,(3):34-36
寻找鲁迅,如不得要领,易在寻找中走失自己。友人要鲁迅写点东西,遂有了惊世之篇《狂人日记》,大地震动。刘半农断言鲁迅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赠给他一个条幅:托尼流派,魏晋文章。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鲁迅和 刘半农功勋卓著,前者被誉为旗手,后者被称为闯将。那么,他俩的关系如何?以往一些研究文章,总是赞美鲁迅,贬低半农。事实上,这些文章有矢偏颇,更违背鲁迅意愿。 刘半农与鲁迅相识于1918年,当时刘半  相似文献   

7.
叶集(亦称叶家集,原为霍邱县叶集镇,今为六安市叶集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豫皖两省交界,素有“安徽西大门”之称.此地诞生了鲁迅的6位挚友以及鲁迅研究专家,实属难能可贵.这6人分别是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李何林与王冶秋.1925年8月,未名社在北京成立,这是个由鲁迅发起创办以翻译外国作品为主的文学团体,真正成员...  相似文献   

8.
訾翔宇 《文史月刊》2008,(11):64-64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访问中国时曾问鲁迅谁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鲁迅毫不犹豫说出是“周作人”。 在那个“南鲁迅,北知堂(周作人)”的时代,周作人的学识一度被多数人认为超过了鲁迅。 他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苦雨斋是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梦想的圣地,他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乌篷船》、《买墨小记》、《冷开水》则让无数中国文人包括梁实秋和余秋雨感叹无法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9.
八十多年前,在我国所有书籍中,都找不到一个“她”字。那时的中文里,出现第三人称代词时,不管男女一律都用“他”字。因此,读者一碰上“他”时,往往产生疑惑———到底是男还是女呢?一眼无法看清,还得联系上下文,作一番推敲。后来,幸亏刘半农先生发明了“她”,一眼就大白了。鲁迅先生曾在《忆刘半农君》中说,“她”和“他”二字是刘半农先生创造的。并称誉这是刘先生“很打了几次大仗”之一。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是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当时,他年纪不满三十,就已在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0.
正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号半农。1891年5月29日生于江苏江阴。刘半农是个多面手,多才多艺,虽然是以文学家名世,却是职业语言学教授,一个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只活了43岁,但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却创造了许多人间传奇。《新青年》杂志演"双簧"一个偶然的机会,醉心于通俗小说创作的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受震动,决定与旧文学决裂,投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晚年在台湾定居以后,闭门谢客,仅与极少数故旧往来,台静农便是这“极少数”者之一。 如今,张大千与台静农已先后逝世于台北,但他们晚年交往中的许多佳话,仍流播于两岸。 倪元璐墨宝寄深情 台静农与张大千相识于抗战前,而相交于抗战之间。 张大千任中央大学教授期间,每到南京,便在张目寒家落脚。张目寒是台静农的同乡好友,20年代初,他们在北京求学时,与鲁迅交往甚深。学生时代结束后,台静农走上了教坛,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张目寒则追随于右任,在南京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议事科长,进入了政界…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和军事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影响了自己的思想与著译。在他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也从军事文学中领会了一些智谋。鲁迅是军事文学的爱好者。他童年时代听过太平军的故事;青少年时代看过《三国演义》、《水济传》、《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等描写古代战争的中国小说;成年后看过《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战争》等描写近、现代战争的外国小说,还看过《夏伯阳》等军事题材的电影。鲁迅是军事文学的翻译者。他翻译的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中,不少属于军事文学,如长篇小说《十…  相似文献   

13.
杨建民 《文史天地》2014,(11):65-69
正法捷耶夫是苏联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毁灭》《最后一个乌兑格人》《青年近卫军》等,不仅在苏联,在上世纪中、下半叶的中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法捷耶夫与中国著名作家鲁迅虽然并未有会面机会,但因为作品,他们之间却有着一段相知颇深的文学之缘。一1927年,年仅26岁的法捷耶夫,出版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毁灭》。这部小说,以刻  相似文献   

14.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提出“人权”与“科学”两大口号。登高一呼,天下响应。1917年,《新青年》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要求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革命,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吴虞、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以言论激烈而领潮头之先。“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俄国革命问题蔚为风气,各种社团、报刊风起云涌,社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中国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邓…  相似文献   

15.
说起曹白,对现在的文学青年来说是很陌生的,但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走过来的从事文学或涉猎文学的老人来说应该是有着清晰印象的,因为《鲁迅全集》中有15封鲁迅写给他的信函,并保存着曹白创作的木刻《鲁迅像》。鲁迅逝世后,曹白是参与了抬棺的八人之一,可见他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此后,不到一年,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这位文学巨匠、思想家是20世纪中国一个巨大的、谁也绕不开的存在,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一座不可比拟的高峰,而世人对鲁迅的评价更是纷纭多重。画家陈丹青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做过一个演讲,他形容鲁迅是一个“好看”、“好玩”的人——  相似文献   

17.
1959年夏天,得知郭沫若要来河南视察文物工作,省文化局局长陈建平通知我代表省文化局到安阳迎接,并全程陪同他在河南视察。对于我来说,郭沫若的名字在建国前就如雷贯耳。我少年时代就读过他的文章,知道他在“中国文学二十选”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1953年我参加文化部、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散叶     
<正>老鼠断绳救下刘大白作家、诗人刘大白,是鲁迅的同乡。他出身书香门第,年幼时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对他严加管教,甚至使出了"头悬梁"的招数。非人性的折磨使刘大白决心以死相抗,他照老保姆故事中讲过的上吊方法,踩  相似文献   

19.
1985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刘渭平先生应邀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讲学。刘渭平教授今年七十岁,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四十余年。他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这次是刘渭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这位文学巨匠、思想家是20世纪中国一个巨大的、谁也绕不开的存在,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一座不可比拟的高峰,而世人对鲁迅的评价更是纷纭多重。画家陈丹青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做过一个演讲,他形容鲁迅是一个“好看”、“好玩”的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