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史摘     
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科举社会是指科举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科举影响无所不在的社会。由于科举考试在教育、文化、政治方面的功能日益强大,而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尽管它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曾遭遇过不少历代重臣的反对,但1300年的封建统治对它仍“欲罢不能”。科举考试正是以其漫长的存在时间和巨大的历史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宋朝以后,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科举社会,朝廷、士大夫及学术文化经由科举而紧密结合。隋唐虽行科举,由于其对中下层能动极小,可以看作是门第与科第并存相争的社会。及至取士不问门第“,一…  相似文献   

2.
文史摘     
党史研究“十忌”中共党史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新的一页。会因史料比古代齐全,又有在世人物参与,而最容易做到真实;但也会因为受到今人及其亲者的干预而最难真实。近年出版的党史读物,多富有可读性、可教性。但也有一些读物,特别是一些回忆录,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其失真原因可概括为“十忌”:一忌活人优势现象;二忌正常无边现象;三忌一错百错现象;四忌亲人溢美现象;五忌屈人无错现象,六忌发泄私愤现象;七忌以论阉史现象;八忌扣大帽子现象;九忌捕风捉影现象;十忌婆婆妈妈现象。(邓伟志文,载《北京日报》2003.11.10)大革命后期张发奎与中共的离合大革命时期,张发奎与中共党人有过密切的合作;但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紧要关头,张选择了追随右派分共。中共遂放弃“依张”政策,单独发动南昌起义。对此,张提出“井水不犯河水”,分共而不积极反共。不久,中共又发动广州起义,并提出要张的人头,张极为恼怒,极力镇压。国共分裂之初,中共领导人还不懂得要利用敌对营垒的一切裂痕和矛盾,不知道要区别对待、加以分化,不善于尽量争取一切可能利用的力量和同盟者,或者是争取其保持哪怕是短暂的中立,还不懂得如何对待国民党地方势力派,而采取了要么就站到革命一边来,无条件...  相似文献   

3.
文史摘     
毛泽东思想提出和宣传演变过程中的苏共因素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宣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共产国际和苏共因素。在抗战期间,因苏共出于维护本国安全而不顾及中国革命利益,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共产国际的解散则为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948年苏南冲突后,鉴于中苏关系和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4.
文史摘     
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的战略以往的党史论著多认为李立三、王明提出了"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口号和主张,从而导致了中国革命的损失。其论,这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制定的武装斗争的战略,中央有时也  相似文献   

5.
文史摘     
曾国藩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和作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亦即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伴随武力而带来的西方先进的制度层面的进入,与中国古老的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先进的人士逐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开先河者,曾国藩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早期现  相似文献   

6.
文史摘     
第一个问题是,历史观的进步是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而这一进步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代历史思想的积极成果,即朴素的唯物观点和朴素的进化观点到近代进化论;第二阶段是从近代进化论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文史摘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进入1000美元,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方面,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和参与感明显上升,要求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取向改革深化和某些改革相对滞后,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扩大,部分社会群体就业难度增加,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新的表现。(建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矛盾的新特点,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特别是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问题人…  相似文献   

8.
文史摘     
神农、炎、黄关系考以炎帝、黄帝之时姓氏真情考炎帝、黄帝、神农姓氏之实,则炎帝、黄帝、神农氏身份,昭然已明:炎帝、黄帝因为少典之子,为异母同胞兄弟;炎、黄异母,各从母姓,故异姓;炎帝、黄帝封姓各异,因此又异氏。炎帝、黄帝生姓、氏姓各异,正合于实理。神农氏,为世传氏姓,故为朝号之名;无帝位号名称,且与少典氏、女登以及炎帝,皆无涉。证炎帝同神农氏确实各为一人。炎帝、黄帝世系家族,虽然生姓、氏姓各异,但其为一家一族,至迟于汉代以前,仍然属一个清楚的历史问题。以黄帝氏姓为证,颛王页、帝喾、尧、舜、禹氏姓各异,但其同为姬姓之后,…  相似文献   

9.
文史摘     
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随着辛亥革命时期巨大的政治变动和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在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上,注重进化伦的宣传和应用,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和实用价值,使学术研究与辛亥革命研究的客观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梁启超,章太炎、严复和王国维四位学术大家的涌现,提升了清末民初的学术水准。“史学革命”与“文学改良”开创了用新理念研究传统文化的新局面。新型的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军事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崛起,给中国学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总之,辛亥革…  相似文献   

10.
文史摘     
王阳明史实考辨今人研究阳明学说者多,而于王阳明生平,却颇为忽视,故不少史实仍似是而非,或以讹传讹。经过对相关史料分析后得知,导致王阳明贬谪龙场的《气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其中的“去权奸”三字乃后来所加。贬谪途中,所谓刘瑾派人加害,乃王阳明主观臆测。王阳明由龙场至吉安为庐陵知县,乃正常职务变动,与刘瑾的被殊杀无任何关系。阳明与宁王府关系密切,乃不争的事实,政敌攻击阳明“通濠(宁王)”,固属猜忌,也与阳明平日行事有关。阳明惧内的真实原因,是体弱多病,缺乏生育能力。(方志远文,载《江西师大学报》2003.4)中华文明文化基…  相似文献   

11.
文史摘     
《贵阳文史》2008,(1):94-95
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梁启超是中国民族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他首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并在1900-1923年间,不断研究、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学术观点,使之更加符合中国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中国民族史学科,从而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粱启超的史学研究是以民族史为中心的。在历史研究应该以民族史研究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指导下,梁启超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也突出了这一精神,他认为,中国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三个时代。  相似文献   

12.
文史摘     
以往,学术界多认为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对国内复杂时势所持基本认识是:一手争取和平,一手准备应付内战,并认为争取和平主要是一种策略思想,这种认识明显具有片面性。抗战后毛泽东争取和平的主要目的是成立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和限制内战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抗战胜利后和全面内战爆发这期间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文史摘     
科教兴国的战略所强调的教育,不仅是指自然科学的教育,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是在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4.
文史摘     
明朝的治藏政策对于藏地这样全民信教并由众多教派势力控制的地区,单靠世俗力量来实现稳固统治和加强管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明朝从元朝手中接管藏区主权后,除了设置行都武卫,委任并安插地方僧俗首领在这些机构中任职外,正视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远影响,"缘俗立教","因俗以治",同时,充分利用宗教在藏区的特殊影响并通过对之加以控制,从而强化明中央王朝在该地区的施政力度。直接敕  相似文献   

15.
文史摘     
西方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两种主要观点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以黄宗智为代表,他提出了著名的“内卷化”(“过密化”)概念,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这导致劳动密集化,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内卷并不意味着单位土地绝对产出量的减少,拥有一定土地的农户可以通过采内卷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总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  相似文献   

16.
文史摘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沿用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这一番号。“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部队称为工农革命军。同年11月13日,数万人参加的湖北黄麻起义,部队称农民自卫军。14日清晨,由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等领导的农民自卫军一举攻克黄安县城,  相似文献   

17.
文史摘     
《贵阳文史》2008,(2):95-96
最真实的历史有可能是当代史;中国地理学思想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换;康乾时期的官方修史活动与汉宋之学;黄道周书法的特点;媒介场之“场”多媒介时代的史学传声筒。  相似文献   

18.
文史摘     
中国历史学在新世纪发展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希望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学术环境、学术外部条件。但不能消极等待,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呼吁、促进。第二,历史学的研究,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大发展。表现在学术成果上,不是追求量的增加,而是致力于质的提高。要有一批有自己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价值的精品、上品。从历史观和方法论上,既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又要注意唯物史观本身必须与时俱进,要用开放的态度对待那些不是马克思主义然而同样包含着一定科学真理的历史观和方法,要发掘新的历史资料,拓展研究领域,通过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创建新的分支学科。要注意研  相似文献   

19.
文史摘     
梁启超对科学的价值深信不疑。他认为,科学是现代文明的根底。西方之所以摆脱中世纪的黑暗而走向现代,端在科学的赐予。他将科学的发展视作关乎中国前途的头等大事,尤为中国所必须。他相信中国人不缺乏智慧,定可成为一等的“科学的国民”。他认为,要推动  相似文献   

20.
文史摘     
日本,掠我文物知多少。日本是最早到中国从事盗掘、掠夺和破坏我国文化遗产的外国列强之一。早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间谍就潜入吉林集安,窃走了研究高句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触子太王碑》拓片。此后,又对我文物进行了范围广泛的偷凿和非法调查。从白山黑水间的唐代渤海国都城遗址、旅大地区的营城子壁画,到大西北的楼兰古城址、敦煌莫高窟;从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辽永庆陵,到内地的洛阳龙门石窟、陕西汉唐陵墓,直至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等省,难以计数的古遗迹、古建筑暨佛教艺术品,均遭其染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