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志是南朝齐梁时代的一位神僧,生前曾受梁武帝崇敬,亡后更有大量神异传说流传.比如关于其"食鲙"的传说,即见于从唐至明众多典籍,而在文献记载的相承中又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敦煌写本《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属于一部已佚古灵宝经残卷,对于研究古灵宝经经教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有学者提出该经绝大部分经文并非古灵宝经原有的内容,而是由南朝中后期道教中人续写而成的。本文考察了该经的版本结构及其流传,认为历史上不存在"晋宋时代旧本"和"南朝中后期本子"的分别。至于敦煌写本以及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多种典籍所作的征引,均应看成是该经在东晋末年创作之初就有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伏奕冰 《丝绸之路》2011,(22):84-85
中国古典小说与古史传说都起源于上古的生活经历与口耳相传。这些传说随着战争、迁徙等活动将其流传范围扩大,又依赖图腾、祭祀、占卜之术等手段代代流传。  相似文献   

4.
龙,作为一种动物,谁也没有见过活生生的龙,然而龙的形象却神圣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各族人民团结的纽带,每一个中国人及在海外的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在各族民间都有广泛地流传。龙的出现,是以实际存在的某种事物作为参照经过人们的虚构而产生的一种形象.从资料文献及考古发掘的文物中证实、在人类远古时代就有了对龙的崇拜与传说。据史学家认为,蛇在远古时代即为部落民族图腾的标志,可以认为,龙形象的参照物最早即是蛇,它的演化经历了上古时代到商同时期以蛇为基…  相似文献   

5.
胡克家《文选考异》纠谬正讹、考信存真,堪称《文选》校雠史上的最高典范,但囿于时代与版本所限,其当日所见仅一宋刻尤袤递翻本和袁本、茶陵本,对《文选》各版本间的交叉讹混认知不清晰,未能真正厘清各版本的演变之迹,致使其多将版本流传过程中造成的异文误认为是尤袤所增添、修改。又因除李善注和五臣注之外,从未见及其他唐人《文选注》,如日藏古抄本《文选集注》所援引汇录之《钞》《音决》与陆善经注等,故而多将版本间的淆乱现象归咎于"五臣乱善",抑或是对李善注释义例认知有偏差而导致判断失误,在具体的参鉴过程中需要认识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古的史书《尚书》,它两千多年来被尊奉为儒家的经典,现在它与儒家群经都恢复了它们作为重要古代史料的地位。为了研究《尚书》这部重要史料,需要了解它各种情况,首先是它的版本情况。而它的版本始终与群经版本结合在一起。它们的版本又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版刻本流传以前,都有一个长时期的“石经”刻本的时代,后来的版刻本就是从石经出来的。当石经时代,所有读书人读它们时,要到太学去抄石经,或仿抄它的传抄本。而由于群经有今古文之异,不同时代的石经反映了不同的文本,所以历代石经有着颇为复杂的情  相似文献   

7.
流传于中国西南的刘三姐(妹)地域性传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彩调剧、歌舞剧、电影等多种文艺样式对其主题与内容进行了创编与重塑,将该传说的影响推向了全国。在其重构与变迁过程中,呈现了1949至1966年新的人民文学构建过程中,民间文艺、通俗文艺、精英文学互构熔铸的过程,因此对该传说的审视与评析从任何单一视域出发都难免有缺失。  相似文献   

8.
潘黎明 《丝绸之路》2007,(10):49-52
这里,没有历史的脚步,却有传说的种子。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岁月,传说长成了茂盛的苇丛,把根深深扎进自己的梦里,借天地之手,把一条山谷写成了一个如歌的故事。我要穿越这条山谷,穿越所有的情节,直到看到故事的尽头,看到草原,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篇保存的古史传说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商汤用鹄鸟之羹祭祀上帝一事,这是商汤获得天命的象征,由此开始了商人灭夏的进程;二是伊尹间夏一事。伊尹作为商族间谍,通过为夏桀治病进而接近夏桀和妺喜,从此开始了情报刺探工作。《赤鹄之集汤之屋》篇能够与多种文献记载相印证,显示出它有较早的史料来源,这对认识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该篇又经历了战国时人的改编与重构,显示出古史传说的流传与演变。  相似文献   

10.
神仙窟与张鷟马瑞俊中国母亲河──黄河上游重峦叠嶂的广袤土地,历来是各兄弟民族聚居生息的地方。在他们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流传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传说,也遗留下无数让人凭吊观览的古迹胜境.它们象颗颗晶莹宝石,镶嵌于斑的历史画卷中,至今仍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1.
闲话历书     
正历书,旧时称"黄历"、"通书"、"历日"、"时宪书"等,在民间已流传1000多年。旧时,历书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即古人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就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它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是古代科学观察和研究的结晶。封建时代,历书是由皇帝委任京城专掌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员颁布的,传说唐文宗李昂曾下  相似文献   

12.
"善本"一词起源很早,但确切的含义却没有定论,许多学者和藏书家历来对什么是善本看法很不一致;今天各图书馆和博物馆对善本的选择标准也不统一。因此,正确地总结前人经验,根据古籍流传的实际情况,提出善本标准,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它们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多次版印或传抄,形成了众多的版本。版本既多,自然就有早晚、优劣之分。因此,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人考究版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识宝传说历史悠久,流传广远。近来由于程蔷先生系统深入的开拓性研究,中国识宝传说已经引起国内外民俗学界的普遍关注。不过,中国识宝传说的研究至今还局限在汉语传承的研究,尚没有充分利用各少数民族民间流传的识宝传说材料。而各民族民间文学集成资料表明,识宝传说还广泛流传在少数民族民间,与汉族的识宝传说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识宝传说。  相似文献   

14.
任雅萱 《民俗研究》2020,(1):37-48,157
姜太公的传说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役神"类传说,另一种是风物传说,两种类型来自不同传统。明清时期姜太公传说发生了重要变化,"役神"传说伴随明初礼仪改革经过从"礼"到"俗"的转变,逐渐发展为"封神"传说。然而,对明代姜太公传说的历史地理统计却显示,风物传说中几乎没有"役神"情节。在普通百姓尤其是渔民的想象中,姜太公"渔夫"形象突出。免课一说依托姜太公的图像,在明代江南渔户中流传。清代,两种传说类型融合,并形成了新的传说结构和"家神"信仰。围绕文字、图像和家宅讲述的风物传说成为新的民间"正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列举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典藏中华传统史籍"二十四史"之线装版本的情况,并且指出这些版本主要来自中国内地;本文还专节研讨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典藏之明代手抄本《史记》的产生与流传情况,以及它在文献、版本及书法等学术领域的重要价值。由此显示,新加坡诸图书馆的汉文史籍书藏不仅为数众多,而且质量上乘,表明那里是中华传统文化丰厚的积淀宝地。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曾经属于个人的史籍,其辗转过程必然与其曾经的主人之命运息息相关,寻觅史籍背后的史迹,就能勾画成一幅长卷的学人负笈奔波图,从而生动地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资讯     
"端午节之争"引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日前,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将被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传出,引发了全国各地震惊。端午节的由来地--湖南省岳阳市表明将坚决捍卫。大陆网友则痛批官员疏忽,再这样下去连嫦娥都会被某国娶走! 报道引发中国各界关注,湖南省岳阳市文化局的负责人说,端午节是中国的古老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以源于纪念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日抱石投身汨罗江的传说流传最广。  相似文献   

17.
尤袤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文章在当时也很有影响。但其诗文在身后却散佚太多,以致声名日小,甚至于渐难以匹配"四大诗人"之盛名。其文集流传情况直接关乎他的声名、影响及文学史地位,本文试着手考察尤袤文集的版本流传情况。通过考辨,认为尤集首刻时间在尤袤当世,其文集在元、明两代尚有流传;同时介绍了尤袤文集的最新整理成果,以及辨伪、辑佚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很重要也很特殊的史籍,由多篇历史文献组成,内容多样,流传过程十分复杂,虽然都是先秦时期的文献,但其中各篇形成的时代不一,前后差距甚大,需要分篇个别地专题研究。从中国史学史角度考察,《史记解》(《逸周书》传本各篇皆缀有"解"字,一说"解"字即篇、章之意;一说"解"为解释,即经过上古编辑《逸周书》者的解释而形成的文本)一文尤其值得注意,但历来研究者较少重视,多种中国史学史专著未将之纳入视野。唯乔治忠教授于  相似文献   

19.
禹平水土传说新解——从“敷土”到“治水”传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舜禹时代正是洪水期,洪水已是大家习以为常之事,而生存和生活才是最为紧要之务,"敷土"便是势所必然。禹用濬川、堕山、堙、填等方式排除了水患,得到了土地。因此,在西周以至春秋时期,人们传颂的乃是禹的敷土之功,所以又有"禹迹"之说。到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疏水灌溉的方法,"禹敷土"传说开始转变为"禹治水"传说,并逐渐夸大禹治水的能力,大禹"治水"传说由此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20.
韩朝建  吕晓宇 《民俗研究》2024,(1):124-136+159
四女传说作为运河市镇四女寺的标志性文化,明初以前是口头形式的女性情谊故事。明中叶随着运河交通及市镇发展,官府和佛道的影响增强,出现了碑文载体的孝道情节。清中叶市镇政治地位提升,官绅批判传说的佛道因素并推行儒家化版本。晚清四女寺逐渐衰落,官绅同时承认佛道化、儒家化的传说版本并建双祠祭祀。不同版本四女传说的冲突与并存,说明在四女寺市镇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僧道、官员、士绅等多个群体将不同的大传统投射到地方传说中,在此过程中,他们分别吸收、拒斥、承认与再造本地“土人”的传说版本。四女传说的演变,反映了大传统的多元内涵及其与地方文化的复杂互动过程,对认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文化变迁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