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题解答     
“一八五四年外国侵略者用恐吓手段霸占了上海的江海关,……李鸿章一到上海,就和赫德互相勾结,……尽量对侵略者迁就让步”,侵略者究竟怎样恐吓?李鸿章怎样  相似文献   

2.
赫德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力不仅仅是晚晴的海关方面、外交方面和邮政方面,他对中国军事的干预,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插手清政府历次重要的军火购置,图谋总海防司之职,调解戈登和李鸿章的矛盾,到给清政府军事改革建言献策,都缺少不了他这个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法《李巴条约》签订于1885年6月9日。因系李鸿章与法驻华公使巴德诺所签,故有此称。通常也叫《中法新约》或《天津条约》。这个条约,虽是李鸿章在天津画诺,实际上系英人赫德及其亲信金登于在巴黎与法国政府密商的。  相似文献   

4.
赫德对中法越南问题十分关注,从1880年到1885年,先后向清政府提出解决办法与建议20多条。这些办法与建议有的对清政府有利,有的对清政府不利。不管清政府是否接受自己的建议,赫德一直不断为和平解决中法越南问题而努力。在观音桥事件发生后,赫德试图与法国代办谢满禄一起挽救中法天津《简明条款》,并赴上海会晤法国公使巴德诺,力主清政府接受法国的赔款要求。马尾海战后,赫德又力促英国调停中法矛盾。最终,在英国调停失败后,赫德派遣金登干赴巴黎,直接与法国总理茹费理进行秘密谈判。几经周折,赫德先后促成中法《停战条件》与《越南条款》的签订,中法战争结束,中法越南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与中国铁路贾熟村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洋务派的领袖,铁路则是洋务派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李鸿章对铁路的兴办十分重视,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他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治二年六月初五日(1863年7月20日),上海英、美商行向江苏巡抚李鸿章递交禀帖...  相似文献   

6.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我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和海关行政管理权.英人总税务司赫德还以海关为据点,不断扩大侵略特权,包揽了与海关业务无关的事务,如海务、港务、同文馆、邮政、检疫、商检、气象,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和办理商标注册等.海关包揽这些事务,虽然在客观上引进了若干新技术和西方的管理方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目的同样是为了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服务,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江汉关自1862年设立后,直接受总税务司英人赫德的垂直领导.1869年11月赫德考虑当时已设立的海关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域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后期中英之间围绕马嘉理案的谈判充满波折。威妥玛与英国外交部及英印政府、威妥玛与赫德、英国与其他列强、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意见纷争与歧异,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案件的交涉进程与最终走向。通过对这些表象的分析,可以帮助观察当时中外交往中一些隐微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一位争议颇大、又在许多方面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实与他的诸多师友对其思想言行的影响分不开。这其中,冯桂芬对李鸿章的影响不可低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冯桂芬与李鸿章的密切关系:冯桂芬撰"乞师"书,促成李鸿章领兵上海并为其洋务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机遇;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对李鸿章奏设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思想和洋务实践的深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冯桂芬全力影响并促成李鸿章奏减苏松太浮赋,为整饬地方吏治,缓和阶级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1862年4月初到上海参与“协防”而后任江苏巡抚,可说是李鸿章摆脱曾国藩、真正“自立门户”的开始,李鸿章以后的“隆隆事业”实皆由此奠基。正是在上海,他开始与“洋人”打交道,渐渐以当时少有的“知洋务”者而闻名中外。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列强的影响越来越深,因而能与洋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李鸿章进行专题讨论的会议—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6月至10日在李鸿章的家乡合肥举行。会议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合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安徽省历史学会、合肥市历史学会联合主办,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湖北、山东、山西、陕西、吉林、河北和安徽等11个省市的代表共70余人参加。讨论时,大家竞相发言,重点围绕“李鸿章与近代中围经济”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了探讨。这次会议明显的特点是,大家对李鸿章的评价与过去不同,比较一致地认为,尽管李鸿章有误国之处,但他对中国近代化有重要贡献,应予充分肯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17岁从中山到上海“学贾”,其后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洋行的买办。37岁为北洋大臣李鸿章札委津沪电报局总办,并在上海创设机器织布局、造纸局、船坞、开垦公司、壕利公司等实业。至39岁李鸿章札委为轮招商局会办;45岁为开平矿务粤局总;56岁任汉阳铁厂总办;66岁任粤汉铁路总办。①郑观应先于1869年捐官“员外郎”;1870年捐官“郎中”:1879年捐官“道员”。  相似文献   

12.
雷颐 《炎黄春秋》2005,(7):76-80
1862年4月初到上海参与“协防”而后任江苏巡抚,可说是李鸿章摆脱曾国藩、真正“自立门户”的开始,李鸿章以后的“隆隆事业”实皆由此奠基。正是在上海,他开始与“洋人”打交道,渐渐以当时少有的“知洋务”者而闻名中外。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列强的影响越来越深,因而能与洋人打交道、受到洋人重视者,自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以镇压太平军起家的清朝同治“中兴”三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中,以李鸿章的年纪为最轻、资历最浅、声望最低、任务最重——对付太平天国后期杰出将领忠王李秀成部下的江浙太平军。然而,他从同治元年三月率八千淮军赴上海,至二年八月即向太平军出击,十月就  相似文献   

14.
在甲午战争后第三次大借款过程中,清廷官员在决策层面不能和衷共济:张荫桓与李鸿章围绕借款主导权的争斗贯穿始终,翁同龢则委蛇其间,无所适从,以致时机延误;胶旅事件后,因赫德介入,才与汇丰、德华银行匆匆签订续借款协议;在借款担保问题上,湖广总督张之洞又极力抗争,反对以厘金作抵,与中央争夺财源。以张荫桓的活动为中心,探讨英德续借款达成的原委,可以展现甲午战后清廷内政外交的诸多面相,有助于了解戊戌年朝局变迁的远因。  相似文献   

15.
余思敏,号悟生。安徽合肥人。生父余邦元,彼为长子,弟名思和。武童出身。清咸丰四年(1854年),当李鸿章带领练勇驻扎安徽巢县时,余思敏投奔李鸿章当了一名“勇目”,从此在李鸿章直接指挥下,从镇压太平军迈开了反动生涯的起点。咸丰七年(1858年)任淮勇什长。咸丰八年(1859年),安徽巡抚福济赏其六品顶戴,祗领功牌。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5月)复入李鸿章“淮军”,随军去上海,先充什长,后任淮湘军营务处甘肃后补知县,未实授。接着在淮军主要将领李鹤章、刘铭传、周盛波等率领下,以把总、千总低级武官身份,开始了勾结外国强盗华尔、戈登“常胜军”,在  相似文献   

16.
曾由幕府出身的李鸿章受命招募淮军伊始即开始建立自己的幕府,此后随着其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幕府班子也越来越庞大,30余年间一直常盛不衰。家庭背景、个人出身、入幕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显示了李鸿章幕府的庞杂性。以1870年8月调任直隶总督为界,前期李鸿章幕府以履行军事职能为主,主要由其同乡、同学、亲属、朋友、原曾国藩幕僚和上海官绅组成,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旧式人才为主的,不少人在思想观念上仍属于守旧派;后期李鸿章幕府的职能转向以行政事务为中心,为此而延揽一大批具有办理工矿企业、海防、教育、外交等方面专长的近代人才,旧式幕府成员也有一部分受西学影响而发生转化。甲午战争以前,李鸿章幕府可以说是中国当时独一无二的近代人才库。  相似文献   

17.
赫德(Robert Hart)是英国倍尔发斯人,是帝国主义派进中国内部进行侵略的侵略分子。一八五四年来护,尹、诀****赫德︹冈容  相似文献   

18.
中法越南战争以中国“胜仗而签败约”,对法妥协让步而结束。由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中法议和条约上签字,故人们有“电飞宰相和戎惯”之愤,认为他应对此负责。实际上,中法谈判的关键时刻,清政府与法国都已对李失望,并背着他另开渠道,秘密磋商,直到达成协议后才让他知道。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直在幕后操纵的海关总税司赫德。  相似文献   

19.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我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它实际存在的时间不过三年多一点。按传统的说法,1878年李鸿章派郑观应等人筹建,中间几经曲折,数易其人,终于在1890年开车生产。开工后营业兴盛,获利丰厚。1893年10月工厂毁于火,李鸿章派盛宣怀、聂缉椝负责清理规复事宜,后盛聂两氏在是局基础上改建为华盛纺织总厂,于1894年复工生产。这里有两点值得商榷: (一) 关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主办人问题。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说法见之于《中国棉纺织史稿》,说它的主办人先是郑观应,  相似文献   

20.
1865年11月,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管外交、通商事务,下简称总理衙门)呈送《局外旁观论》一文。文中,赫德希望清政府改革弊制,实行新政。转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又托公使阿礼国上呈总理衙门《新议略论》,提出了与赫德呈文类似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