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世纪德意志“二期农奴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亚平 《世界历史》2000,1(2):64-70
中世纪晚期,西欧许多农业地区因商品经济的介入而松动了封建关系,并进一步瓦解了农奴制。与西欧其它地区相比,德意志的农产品较早地加入了商品交易中。这是因为早在13世纪德意志就普遍实行了土地的租佃制,农村中有相当一批的个体自由农民。但是,随着粮食贸易的扩大,尤其是粮食贸易加入到远程贸易的交往中后,德意志农村的社会却向着与西欧其它地区相反的方向发展。大领地制更加巩固,自由农民原有的政治权利被剥夺,沉重的劳役重又强加在农民的身上,这些都大大推迟了德意志实现农业资本主义的进程。这种历史现象被历史学家们称之为“二期农奴制”。“二期农奴制”的产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是由多方面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农奴制在西欧中世纪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学习和研究中世纪史的重点之一。农奴制的核心标志是服劳役,这是农奴区别于自由人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从何为农奴制,农奴制的核心标志及其判断依据展开论述,从而进一步明确对西欧农奴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西欧中世纪依附劳动者的法律概念与经济实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欧中世纪的奴隶制和农奴制是布洛赫毕生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他在《封建社会》、《法国农村史》、《中世纪的奴隶制和农奴制》等作中,都做了专门研究,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封建社会》中,他揭示了一种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当时盛行的是一种基本而又非常简单的对比,一方面是自由人,另一方面是奴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衰落,首先提及英格兰农奴制存在状态,农奴是不自由群体,农奴制是束缚农奴的枷锁,农奴们终要冲破藩篱走向自由。12世纪末期开始,农奴摆脱农奴制的斗争经常发生。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英格兰农奴制衰落:自由地权发展、人口流动、租赁地权、公簿持有制,不动产权。  相似文献   

5.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延方 《史学月刊》2007,2(5):111-114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政治上封建农奴制阻碍农村人口流动;经济上农业生产力落后,难以将大量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观念上封建传统思想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6.
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广翔 《世界历史》2000,64(4):92-106
原联邦德国(以下简称德国)史学界秉承兰克史学的实证传统,以其掌握俄国学术成果及其史料的扎实功夫独步于西方史学之林。德国学者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研究热情经久不衰,在20世纪60—90年代这方面的进展尤大。德国史学家围绕下述问题:1861年改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前提,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关系渗透到农村的程度、工业转变和农奴制衰落的关系;1859—1861年革命形式和农民解放,改革准备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配置;19世纪下半期俄国农业资本主义水平、农业危机、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衰落的原因等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中古西欧农奴制的兴起主要并非自然经济的结果,而是当时土地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产物,地主贵族难以通过纯粹经济的手段来获取高额的剥削物品,因而引入了农奴制的超经济剥削方式.中古西欧农业的粗放经营,也使得对农奴劳动的监督相对容易.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力日益丰富而廉价,土地日益变得稀缺,以及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农奴制有自动走向衰落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德吉 《中国西藏》2009,(2):74-79
说起农奴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中世纪,想到那个被捆绑在火刑架上,被活活烧死的科学家布鲁诺,想到贩奴,想到美国的南北战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说起农奴制,与它最相关联的词,必定是“黑暗”。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研究中世纪英格兰的农奴制时多强调领主权力的有限性和佃农积累的可能性.但黑死病前英格兰农奴劳役的限定和折算表明:领主借此获得了多种好处,而大部分佃农在人身自由之外未必得到经济实惠.这提醒我们,既不能像一些西方学者那样,过分强调习惯对佃农的保护作用,也不能推测超经济强制的削弱一定能给佃农带来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0.
周静 《沧桑》2011,(1):79-80,87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农奴的解放使该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农奴的解放是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作出的一种自救式反应。在农奴制改革前政治经济地位就开始发生变化的贵族因农奴制改革带来冲击性的影响处境更加艰难,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反应各异,一部分贵族无所适从,消极应对,彻底变卖土地,沦为无产者;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贵族对所处现状作出积极的调整,他们或凭借自己的实力希望挽救他们正在失去的辉煌,或转向现代资产阶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领头人;更多的分化为俄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中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俄国政治中具有影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伯克制略考     
伯克系突厥语的音译,意为“王”、“首领”、“统治者”。从10世纪开始,至清朝晚期,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均实行伯克制度,历时近9个世纪。伯克制在稳定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19世纪中后期,带有浓厚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的伯克制度明显暴露出了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诸多社会弊病,严重阻碍了新疆地区的进步和发展,1887年,清政府正式取消了伯克制度。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世纪西欧社会中的三个等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亚平 《世界历史》2006,21(4):60-68
西欧中世纪社会分为农民、贵族和教士三个等级,他们构成了社会的主体。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等级观念源于日耳曼人的习惯法和基督教相关的教义,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三类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即农业生产、战争和基督教的传教。等级制度构成了中世纪社会的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每个等级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但等级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三个等级本身都有很大的变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农奴制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农奴制生产方式不仅存在于封建社会、欧洲农奴制的起源、特点、解体和东欧的“二次农奴制”等五个方面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加以综合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骑士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对中世纪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它的存在,西欧中世纪社会具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欧洲领主和农民的收入变化受制于人口和经济因素、庄园制和农奴制等体制性因素。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着土地持有、粮价、工资和地租等的变动,庄园制和农奴制使中世纪大地产放弃了古代不持有土地和无偿劳动的奴隶制的剥削方式,而授与农民份地并向其征收地租和税金。大致说,中世纪早中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上行导致领主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减少,而中世纪晚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下行则促使领主收入减少和农民收入增加。总的说,中世纪大地产上佃农的土地持有以及缴纳地租和税金是有法可依的,蛮族法典、土地登录簿和惯例书等组成的习惯法旨在将领主对农民剥削的种类和数量固定化和精确化,领主和农民均可以此为依据维护自己的利益。习惯法的出现不是领主恩赐的结果,而是植根于日尔曼人有关法律是人民制定的立法模式,以及中世纪农民对领主长达几个世纪坚持不懈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沈琦 《史学月刊》2020,(1):88-96
徐浩著《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研究》一书,旨在探讨中世纪中期开始西欧如何和为何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该书将社会转型问题从资本主义的起源转换为市场经济的兴起,在理论上充分吸收了经济学的历史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社会史的商业化理论,着眼于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史中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依托的重要专题,探讨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存在和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商业诸问题以及工业诸问题。该书的研究特色体现为对中世纪西欧作长时段的考察,关注普通民众的命运,研究方法上注重比较,主张对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作多视角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的修道院在中世纪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个被称为"上帝之城"的地方随着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它的兴起、繁盛和边缘化的过程,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及经济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读王亚平先生《修道院的变迁》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其他学者著作,尝试理清有关中世纪修道院与教会的关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农奴问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一些学者认为农奴生活贫困潦倒,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在法律上无任何权利可言,生活极其悲惨;但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方农奴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贫困,实际收入情况也较好,因为在西方学者看来,英国的封建制度较为完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典型,11—13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处于鼎盛时期,农奴制已成形,但同时期英国的农奴相较于其他西欧各国农奴的地位和状况却有所不同,英国农奴也是最先摆脱了农奴身份走出中世纪的社会阶层,本文将从英国农奴的法律地位和生产生活状况两方面来探究农奴问题,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公元11世纪后城市的兴起,为西欧封建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了深刻变化。完全可以说,这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和东方相比较所具有的一个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那么,是一股什么动力促使和推动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呢? 这是一个古老的论题,但却长久不衰地吸引着历史学家们的兴趣。国内外史学界今天主要有两种解释。流行于西方的商业起源论,描述了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某些客观过程,但却忽视了社会生产力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没有能够说明中小城镇广泛兴起的原因。而且,此论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产权基础是9到11世纪期间西欧生产奴隶的消亡。农奴工匠因而成了庄园手工业中的唯一的劳动。他们对其劳动力的权利具有双重性质:是客体,又是主体,从而铸成其人格结构的双重性,使不同产权制度下的手工业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率和产品质量出现巨大的背离和反差。这推动了庄园手工业中的劳役租向货币租的更替,使农奴工匠获得自由,从而促进了庄园手工业的瓦解与城市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