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族独弦琴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在独弦琴传承人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好传播与发展。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独弦琴传承人匮乏;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独弦琴传承人数量却没有同比例增长;同时,独弦琴传承人承担着多重工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对独弦琴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重视独弦琴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独弦琴传承人的创新意识,把独弦琴与实际生活结合;将独弦琴传承与教学结合,让独弦琴文化深入大众;成立京族文化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集体记忆、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具有强烈的身体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充分认识传承人的身体经验价值,理清身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关系,确立身体作为第一物质性的关键位置。现阶段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抢救式记录,并对口述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甄别,使得非遗保有一丝血脉,具有文化和学术双重价值。同时,对传承人的保护应当放到具有整体性的原生态文化空间中。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上的漳州布袋戏,各门派的演绎为其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传承至今,漳州布袋戏不断涌现出技艺高超的传承人,如国家级传承人庄陈华、陈锦堂、陈炎森及诸多省级、市级传承人,为北派布袋戏的传承与发展继续挥洒着热情。陈锦堂悲欢离合凝指尖生于1942年的陈锦堂,从小便跟随父亲陈南田学艺,并于1959年进入漳州木偶剧团,担当"武生"行当。在木偶剧团的几十年间,陈锦堂出演了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传承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加以重新塑造、重新诠释的,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其个人生活史的研究。目前学界对于个人生活史研究的发展及其方法论脉络缺乏把握,以文化传承人为中心的民族志研实方法和方法论亟待梳理。在具体研究中,应当注意选择所谓的"关键报道人"作为重点访谈对象,以保证调查的高效;注意搭建良好的田野关系;以深度访谈作为调查手段,注意访谈问题的变换;强调访谈者和传承人之间的平等对话,采用一种循其生活轨迹提问的方式,去发现传承人日常生活中实践的主位文化观点;遵循学术伦理。  相似文献   

5.
对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不仅涉及荣誉、经济,更涉及到认同,这是一个持久性问题。传承人保护的认同主要表现为身份认同、体制认同、社会认同及传承人自身认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于非遗产传承人的身份问题有了法律认定,有效解决了传承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现在比较突出的是体制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静华 《民俗研究》2010,(1):207-216
民俗艺术传承人是在民俗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观念、技艺知识、行为范式三个方面的"承"与"传",体现出展演观念的现实性取向、技艺知识的地方性色彩、艺术行为的生活性操演三项特性,有能力和资格主持、参与民俗艺术的实践活动,肩负着确保其恒久延续之职能的俗民个体或群体。此界说着重显示民俗艺术传承人的内在规定性和外缘边界性,并强调: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的民俗艺术来说,其保护和发展实践应首先落脚于习俗生活语境中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种类,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于物质类文化遗产的那种稳定性,他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具有变异性。这种活态变异性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很多困难,而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传承人的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传承人保护方法展开评述,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为传承人保护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吕静  薄小钧 《东南文化》2018,(6):6-11,127-128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以树立精英式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这一制度不仅疏于为大多数传承人提供真正利于精进技艺的社会环境,也忽视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新理念的普通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传承社区的保护意识尚有距离。政府和社会需要提升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应关注更多的普通传承人;还应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促进民间自发的传承机制的运作;要加强非遗产权的法规保护及产权意识的培养,推动全社会民众与传承人共同保护优秀非遗的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9.
以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昌孟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考察该制度在具体非遗项目中的适用情况,为非遗传承人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提出建议:根据民意确定传承人人选、考虑认定团体型传承人、建立和完善传承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使命,在非遗旅游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分布结构及其对非遗旅游发展的影响,包括对非遗旅游资源保护、产品开发、项目投资、产业效益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影响,并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提出湖南省非遗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主编:张蕊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有关西藏的,历时三年,通过大量田野考察,从口述角度用影像、图片、文字形式全面系统记录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多媒体访谈资料和学术成果。全书共8个部分,涉及22项非遗保护项目,内容涵盖民歌、民谣、舞蹈、绘画、音乐、手工等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向非遗传承人及与传承人环境密切相关的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对每一类非遗的起源发展、历史内涵、艺术价值、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2月,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传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录》丛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分10大类40卷,共计800余万字,以口述史的形式,对河南省已公布的832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与整理。书中附有大量图片、音像资料,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文化和其"背后的故事"进行全景扫描和鲜活展现。该丛书的出版,  相似文献   

13.
当徽菜已经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努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让我们走近一位名满中国烹坛的徽菜技艺传承人,走进他那一辈子用“色、香、味、形”装点祖国美食园地、扮香百姓餐饮的传奇人生。他,就是中国烹饪大师方乃根先生。  相似文献   

14.
刘兆江 《神州民俗》2009,(4):79-80,78
灰塑传承人邵成村从一个学徒工成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名人,凭着对灰塑艺术的挚着追求,将濒危的灰塑工艺发扬光大,传承下来,除了灰塑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民间信仰和对吉祥平安的祈盼。  相似文献   

15.
《民俗研究》2021,(4):41-46
非遗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实践在先,而后才有政策法规和学术研究;同时它也是一个横向领域,跨越了多个学科边界。因此,非遗学科建设首先要立足实践。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委托高校和相关机构面向非遗项目的持有者和从业者开展多种类型的针对性教育活动,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了文化自信,提高了保护传承水平,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该计划在非遗教育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发现了问题,积累了经验,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以及非遗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甘肃酒泉的营尔村有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传承人乔玉安,四乡八邻都知道。当地人称他乔爷、乔老爷。当地人说,乔老爷爱念卷,为人友善,谁家有个大小事,只要招呼一声,他准到场。还说,乔老爷卷念得好,像听“尕旦唱戏”,过瘾又解馋,只要一根烟、一杯水,不分场合说唱就唱,不摆架子好伺候。  相似文献   

17.
《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人:斯琴掛和她的弟子们》一书,比较详尽地记录了萨满文化传承人斯琴掛和她的弟子们的传承情况。本书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萨满文化的关注,也是对萨满文化传承人的肯定,对于达斡尔族萨满文化的保存、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炜钦 《东方收藏》2024,(2):152-154
藏戏是藏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藏戏团艺人杜呷作为全县唯一的藏戏面具非遗传承人,不仅是巴塘藏戏发展的亲历者,更是弘扬藏戏艺术的积极实践者。文章通过对杜呷进行访问和研究,力求展示其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经验知识、工艺传承和发展创新,并以此表明,对人类学来说,充分发挥艺术实践者的主体能动性是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已83岁高龄的蒋雪英,满头乌发,面容光洁,声音柔美。她不光有苏州蒋雪英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头衔,还要定期到苏州技师学院、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讲课,是标准的朝九晚五"上班族"。在日本,蒋雪英被尊称为"人间国宝",37年间43次应邀东渡日本传播苏绣艺术,是名副其实的中日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