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790年代,在激烈的党派斗争中,联邦党与共和党都利用报刊等出版物传播观点,希望赢得民心。1798年,联邦党人促成颁布《惩治煽动叛乱法》,意图阻止共和党煽动反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随着法令的颁布与实施,除了共和党,还有众多报刊编辑与普通民众参与到反对法令的活动与争论中。在广泛而深入的争论中,联邦党与反对派阐述各自立场,并将他们的主张付诸实践。这个动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报刊、小册子与其他公共媒介的能量,政治精英与人民通过这些公共媒介展开互动。尽管公共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党派斗争的工具,但是围绕法令的争论与行动在客观上使公共领域成为美国早期民主运行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2.
就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以报刊为核心的传媒无疑是面向西方、东方的窗口。通过传媒看世界,其结果往往取决于报刊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读者心态及其社会地位,也与报刊把关者的媒介素养等密不可分。对国人而言,清末民初面临政治转型,其时报刊无疑是近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架构有重大影响。分析近代报刊功能,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调适。  相似文献   

3.
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增合 《近代史研究》2000,26(2):237-265
本在以往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从广义媒介角度考察了近代中国社会化和舆论空间的扩张问题。章注意到关注近代化和精神系统对开拓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所以着重从大众媒介和辅助媒介两方面入手,研究了它们与近代公共空间不断扩张的有机联系;章认为,近代公共领域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各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系统与化精神系统各自从不同的领域构筑着近代公共领域的基础,由于各子系统运作规律的差异和封建政权对其采取的不同政策,导致近代公共化和精神领域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未呈现良性互动的性质,其疏离对峙的一面更为明显,从而成为封建政权最终颠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7月12~13日,由安徽大学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主办,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史学月刊编辑部联合协办的第五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来自国内各地高校及科研机构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与新闻史研究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战时报刊与舆论动员"的主题,对战时报刊媒介话语与舆论动员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概述如下。一战时报刊与政府、国家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社会舆论的逐步开放,包括报刊在内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从无到有,在挫折中不断得到发展。近代报刊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其本身的运作也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因此,透过报刊所能看到的社会历史,不局限于报刊页面的呈现,更深刻的内容还隐藏在页面背后或页面之外。  相似文献   

6.
李娟 《安徽史学》2018,(4):74-79,96
救亡图存语境下,近代报刊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其时社会、政治语境有密切关系.《申报·自由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纸副刊.1932年留法归国的青年黎烈文主编《自由谈》,期间所进行的改革引人注目,构建起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为数不多的公共舆论空间.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对外抗击日军侵略、对内停止内战这一时代主题,《自由谈》的改版恰与时代主题相勾连,使其报刊公共空间的建构成为可能.《自由谈》编辑"兼容并包"的编辑思路集结了当时国内重要的作家,形成多元化的作家群体,而作家群体私人性的杂文写作则成为《自由谈》公共领域的独特话语表述方式.然而,缺乏广泛社会基础的《自由谈》公共空间在国民政府的强力压迫之下难逃"再封建化"的宿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马克思改造世界的人生理想,是其报刊使命观的根本由来;同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关于报刊改造社会的使命的主要论述,凸显了其报刊思想真正的人民性和革命性;同时指出马克思的报刊使命观,是与其对报刊公共性质的认定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他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又包含学理色彩。  相似文献   

8.
地方志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秉承了地方志工作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成果群在国家文化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地方志数字化建设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地方志数字化、信息化所需的技术支持决定了它的优势、特点以及社会效果、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报刊是人类社会交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报刊也就引进中国。四川僻处西南群山之中,交通不便,受外来的影响较小,因而直到19世纪末,近代报刊才在四川出现。20世纪初年,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化在四川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立宪运动、革命运动的兴起,报刊也与日俱增。辛亥前,报刊在四川的蓬勃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立宪运动、保路运动、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宣传变法启蒙的号 角  相似文献   

10.
赵伟  虞文俊 《安徽史学》2010,(2):127-128
报刊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剧烈变动的近代中国社会占有独特的地位.关于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笔者认为以1949年为界,前后有两种不同的写作思路.1949年之前的报刊史研究水平最高的著作无疑是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该书以时间为经,报刊发展为纬,开创了以报刊为本体之报刊史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公共意志"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其关于公共意志的观点可见于《社会契约论》和其他著作中。在卢梭看来,社会建构的主体在于公共意志能否取代君主的个人意志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撑力量。一个公共意志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才能称其为人民的国家。通过公共意志将人民的个体意志集合在一起,从而成为现代国家的基础,这正是卢梭为我们揭示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王冬燕 《攀登》2012,31(1):122-124
作为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是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由于个体差异和社会差异,读者必然会对报刊所传播内容产生千差万别的反应,即读者的分化。基于心理因素和外在现实因素,读者的分化对报刊传播产生了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清 《近代史研究》2007,20(3):1-25
基于报刊媒介所营造的思想环境,及读书人由此展现的新的生活形态,以解析民国初年之"思想界",是本文的中心论旨。一方面试图说明报刊经历晚清的发展到民国时期有什么新的变化,但这里所说的变化,主要不是指量的变化,而是指传播媒介与思想、政治、社会之间的互动。通过这样的研究以检讨民初由报刊所营造的思想环境有怎样的特征;另一方面则试图结合读书人与报刊的互动,尤其是身处大学校园的读书人与报刊的关联,审视读书人的生活形态呈现出的新的特性。无论什么时候,读书人总有展现其身份意义的象征,民初读书人也不例外。透过报刊与大学及读书人的互动,或者可以更好说明民初的思想环境对读书人的塑造,也有助于对民初"思想界"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报刊是我国近代以来的新产物,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时代,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报刊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成为博物馆管理工作改革中的重要的突破口,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博物馆报刊管理在博物馆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注重报刊宣传工作,先后领导过数十份革命报刊的创办、改组工作。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舆论宣传和报刊工作思想。其最大特点在于:将报刊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放在比军队奋斗更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同时认为新闻出版事业应为国家建设服务,是与人民衣食住行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最基本的民生实业。其独特的报刊宣传和新闻观的形成深受祖国传统化的影响,蕴含着中国传统化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和媒介批评先驱,李大钊早期媒介批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论述。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媒介批评活动的典范。他的媒介批评思想来源的复杂性,体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资产阶级报刊新闻学,到无产阶级新闻学转变的思想历程,体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报刊媒介批评活动的历史和学术上的延续性和断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2010年2月23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教育提出新的改革与发展要求。各高校积极响应进行改革实践,并在建设自身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的实践进程中先后取得初步的实践成果。然而,尽管高校这一社会组织一直备受关注,并持续处于舆论中心,却仍有许多高校的实践与改革成果并不被社会大众所知,对自身媒介形象构建缺乏重视。本文着眼于黑龙江大学自2010年以来的相关报道,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总结分析黑龙江大学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进程中的媒介形象定位,讨论黑龙江大学在自身媒介形象塑造实践进程中的成果与不足,探求黑龙江大学媒介形象塑造的新思路、新举措,为进一步研究东北地区各高校、全国各高校的媒介形象塑造打下基础,促进高校的媒介形象构建专业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公共图书馆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目标,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其重要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9.
<正>报刊教学在西方国家始于1955年,主要用于提高报纸在学校的运用价值,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的阅读、写作能力以及时事掌握能力。随着报刊教学在国际教育中的发展,不仅加强了各个层面学  相似文献   

20.
正晚清以降,慈善公益活动以更为生活化的形式融入都市,义演、义卖、义映等助赈活动可谓慈善事业生活化的突出表现,属于近代慈善文化的重要内容。报纸对新型慈善方式的推广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报刊与慈善活动的关系涉及近代慈善文化变迁与媒介转型等问题,目前学界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其互动的研究尚显不足,笔者拟以《大公报》馆参与及关注慈善义演、书画助赈为切入点,从传播学与慈善史发展的视角剖析其特色,分析天津重要报刊《大公报》与清末民初慈善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窥探报刊及其把关人在慈善事业近代化进程中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