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拉卜楞是安多藏区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历史上是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以来,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其周边藏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春节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节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安多藏区国家政权建设的加强,清朝亦强化了通过法律加强对安多藏区的社会控制。这不仅表现在单行法规《番例番规》之上,还体现在相关的土官制度与藏传佛教管理制度的立法方面,将安多藏区作为单独的条目予以清晰化。这些立法既可以看作是"因俗而治"基本指导精神下法律体系的完善,也反映出清朝对安多藏区社会控制的不完整性与过渡性色彩。  相似文献   

3.
位于藏域东方的嘉绒藏族地区,有一座规模不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然而它的声誉可谓在整个藏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尤其在藏传佛教信仰者的心目中,它有着崇敬的地位和令人仰慕的影响,犹如拉萨的大昭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愣寺,几百年来在安多藏区的嘉绒地区,增添了无限灿烂的光环。它就是安多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之格鲁派寺院:大藏隆洲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13,(4):96-96
僧侣人口:土地、家庭与村庄结构之间的动力——一个安多藏区村庄的人类学考察格藏才让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土地在藏区社会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不能因为强调土地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结构的文化意义和调适功能。在藏区传统社会里,村庄是对家庭直接产生影响的社会结构。通常清况下—个村庄由“措巴”和“仓”构成。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07,(1):90-90
藏区赔命价习俗价值考析,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与中原地区的马贸易,“藏族传统史学”学科概念分析,宋代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廖斌 《旅游》2003,(7):9-11
“阿尼玛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的一座神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阿尼”是安多藏语的译音,意为先祖老翁。“玛卿”则是古代藏族部落的姓氏,包含着美好,幸福和雄伟的意思。藏族民间传说中,玛卿岗日大雪山是“博卡瓦金”二十一座神山之一,亦称“斯巴乔贝拉格”即开天劈地九大造化神之一。排行老四,专掌安多地区山河沧桑之变,是东部藏区的保护神,“阿尼玛卿神”管辖大大小小许多山神,他“威严公道”,“勤劳能干”,所以被雪域人民尊为供奉之神。  相似文献   

7.
拉卜楞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闻名遐迩的拉卜楞寺坐落在此,该寺是安多藏区宗教文化中心之一。由于地域特殊,故当地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独辟蹊径。该地区民居中安置“鲁”(龙)神这一习俗,就很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个地区,新房落成时有一重要宗...  相似文献   

8.
古刹禅定寺     
卓尼藏传佛教寺院禅定寺(藏名“噶丹谢珠林”),坐落在甘肃省西南的卓尼县府所在地。该地曾因寺址上有两株挺拔如华盖状的马尾松,藏语称之为“召相”,后音变为“卓尼”,故名。卓尼这一禅林圣地,以其创建者的崇高威望、年代久远、高僧大德层出不穷,成为安多藏区的古...  相似文献   

9.
税晓洁 《旅游》2002,(9):30-33
走川藏公路北线进入四川康巴藏区过扎溪卡草原,翻越歇武山,到青海玉树安多藏区盘桓多日,我们决定在青藏高原12月的冰天雪地里,在谈不上路的地方,继续从青海玉树骑自行车到西藏昌都,这,在现在看来是有点疯狂。  相似文献   

10.
萨噶达哇节在安多藏区称为“娘乃”节。“娘乃”在藏语中是闭斋之意。闭斋是枯燥单调的。不能不说是一种苦行折磨。把纪念佛祖的活动取名为“娘乃”,不言而喻,是僧俗信徒为了纪念佛祖当年苦修的精神,体验人间“苦海”的滋味,从而参悟人生真谛,普度众生,积善积德,修养成佛,达到自身功德圆满。在东藏重镇拉卜楞地区,人们把枯燥难熬的“娘乃”变成了欢乐多彩的节日。僧俗众生以激昂的热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期以后为防御蒙古套部扰掠,在今宁夏南北分设固原、宁夏两镇,所谓“九边重镇”独占其二。同时先后修筑了包括“河东墙”及“沿河边墙”、“深沟高垒”与“横城大边”、“旧北长城”与“北长城”“西长城”“固原内边”以及“徐斌水新边”等数条备边工事。本文拟就长城资源调查中新发现与确认的明代对固原镇城附近战国秦长城的修缮利用、“徐斌水新边”长城以及“河东壕堑”三则新发现及相关情况略作介绍论述。  相似文献   

12.
目前看来,西游学界主要从中原文化中探寻《西游记》故事的演变过程,少有学者从民族的视角去审视藏文化与《西游记》的关系。殊不知,西游学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在《西游记》故事获得重大发展的元代及明代前中期,正是藏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大量传入中原时期。从《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小说中出现的藏传佛教元素,足可证明,西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元明时期内地的文学创作。近年来,随着西游学研究视野的拓宽,以及大量藏学文献的汉译,为深入研究西藏文化与《西游记》关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明朝对西藏的经略始于洪武初年,至洪武八年(1375)基本确定了对西藏的全面统治和管辖。永乐时期的明朝,以西藏为中心阻断蒙古、西域之间的联系,使西藏成为明代"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终明一世,西陲晏然的景象。西藏与明朝之间明确政治管辖关系的形成,既体现出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层面的强烈需求,也包含有明朝继承元朝疆域遗产的政治意图和构建防御北方蒙古势力的北方防御体系的战略需要。西藏作为明代"中国"与"天下"在西部疆域范围的重合部分,为近世"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明代"天下"的范围既包括明代"中国",也包括周边的朝贡国家。明代"中国"划定出明朝的西部疆域范围,明代"天下"则是由明朝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所确立的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射,并在古代向近世转变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由三大部分构成:其一,道教管理机构——管理道教的组织措施;其二,道士管理制度——"度牒"制;其三,宫观管理制度。明王朝道教管理从制度设计层面来看是合理的,然而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的施行实践却不尽然。除了太祖和成祖严格执行外,其后诸帝皆有制不依,管理制度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5.
孙小兵 《神州》2012,(6):359-359
有这么一个故事:宋朝绘画之风盛行。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考生作画。画作中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然而,束子房认为这些画作都很平庸,其原园就是不切题,因为最关键的“藏”字并没表现出来。那“藏”该如何表现呢?一考生是这样画的:苍郁的群山,代写语文教育论文中问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这样就把“深山藏古寺”之“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真正抓住了“题眼”,即能集中传达旨趣的关键字——一“藏”。审题审得准、立意立得妙。作文如作画。作画要审题。作文更要审好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有清一代,锦屏的王寨、茅坪、卦治已经发展为贵州的最大木材市场。发生于清水江地区的"皇木案"、"白银案"、"争江案"、"伕役案",统称"清江四案",全面的,也是最集中的反映了"苗杉"在流通交易过程中的情况。"皇木案"反映明、清王朝征派"苗杉"的由官员专办转制为木商兼办的过程;"白银案"反映外省木商使用假币购木的情况;"争江案"反映各寨充当交易中介的行户夺"当江"权益的贯穿于有清一代的斗争;"伕役案"反映因"当江"各寨受益多寡而承担徭役不均引发的不断诉讼,此类社会现象,史不记载。"四案"的诉状和政府的公文保存于民间,就成了反映锦屏林业史的宝贵的民间文献。本文首先介述"皇木案"反映"苗杉"皇木转化为商品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一批清代藏传佛教殿堂,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极其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物及与藏学有关的其他文物。这些建筑与文物是明清、特别是清代民族政策、汉藏文化交流及东西交通等方面的生动见证。以藏传佛教艺术为重点的故宫藏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整个藏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故宫学的重要内容。故宫藏传佛教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正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8.
恽珠充分发挥自己“名父之女”、“满贵之妻”和“令子之母”的特殊社会文化身份,编选出版《国朝闺秀正始集》及其续集,并辑录《兰闺宝录》,成为得统治者认同的正统闺秀文化典范,对满汉文化的融合与闺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施劲松 《南方文物》2014,(3):163-166
陈公柔先生(1919~2004年),沈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8月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同年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参加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安阳、洛阳等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参与编写《长沙发掘报告》《洛阳发掘报告》《殷周金文集成》《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等著作。本文回忆了作者与陈公柔先生交往的片断,在缅怀的同时希望表达,由陈先生这样的智者用心血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终将成为人类知识大厦上的砖石,一代学人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精神将永存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20.
辖有十二卫三所的陕西行都司,是明朝控制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的重要军事建置。本文在将地方卫所建置置于明朝整体战略格局背景下的同时,依据正史和地方志资料,详细考证了明朝陕西行都司诸卫所的建置背景及地域特征。本文指出,明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并非象通常认为完成于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西征,而是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司徙置甘州(今甘肃张掖)以及其卫所体系的完成为标志。在"隔断羌戎"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明朝初年在西北地区军事中心也经历了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到甘州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