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素华 《南京史志》2023,(11):75-77
<正>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已成为小学课本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学校体育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进校园,能帮助学生锻炼身体,锤炼意志,培养品德,提升民族精神,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德育与体育的双赢。一、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存在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孩子多的普遍现象。其中一部分孩子没有学习积极性,行为散漫,依赖性强,缺乏责任心与合作意识。并且,  相似文献   

2.
正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我们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更充分、有效地给学生施以艺术教育,除了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规范的教育管理和良好的师资条件等因素外,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也是激活艺术学科,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县地处大别山的余脉与华北平原交接处,依山靠水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淮河淡水环绕,有"淮河明珠"之美誉。特色鲜明,名人古迹众多,是绝佳的旅游圣地,历  相似文献   

3.
盘水杰 《南京史志》2022,(21):61-63
<正>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阶段的现状、困境及原因分析(一)现状笔者了解到,在上海市,从2014年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以3年时间深入调研实践,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校园生活,实现“文化自信,知行合一”,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在政治、语文、艺术、体育与健身等学科中探索出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方式,形成了覆盖小、初、高的近30所学校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案例。在深圳,2018年12月,  相似文献   

4.
尹晓蕾 《神州》2012,(3):358-358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用的一种与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相照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内容丰富性、教学手段多样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春燕  陈雪光 《神州》2012,(8):117-117
一、课程的选择与命名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在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深感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尤其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学校做好德育工作,更觉紧迫。以往的德育课教学.有较多说教与教条的倾向.对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很不适合。笔者向往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和思考,感悟更多关于人生、社会的哲学问题,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当然,同样重要的,希望所教的学生学习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选择了职业中专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根据本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的观点。这种"合作"既有校企、校校的外部"合作",也有校内的"合作"。本文从"合作"开发的原因、观点、内容、形式、反思与创新几方面,研究我校在校本课程"汨罗乡土文化习俗"开发中不同学科教师、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内部合作"。  相似文献   

7.
赵凯  张升平  王明吉  刘建烨 《神州》2012,(11):144-144
本文主要以文献资料等方法,在“271”生态教育视角下,对五人制足球运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对其促进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新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以期为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圆”艺     
箍桶匠被叫作“圆匠”,不和见棱见角的方木块打交道。从学艺之初,即练习把握每块木板的大小、锯准根根不同的角度,才能拼合出一只完美无缺的桶。受到塑料水桶的挑战,江西乐平乡村的这位圆匠,生意日淡。不过,借木器而醇香的“木甑饭”突然流行起来,乡邻又开始向他求一只好木桶,眼看荒废的手艺有了转机。  相似文献   

9.
正校本课程最早起源于英、美等国家的大学,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早期在大学实施,后期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学校本课程开设的序幕。我校生物学科自2008年开始开设校本课程,通过近六年的探索,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开发,逐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实施策略,下面结合我校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谈几点认识和思考。一、有选择性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首要活动,具体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资源中选择出能够付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16,(6)
东北抗联在生与死、血与火、苦与难的磨砺中熔铸而成的抗联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重走抗联路”体验式教学项目遵从党性教育的规律,依托“东北抗联精神”这一核心品牌,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本土资源”和“红色资源”这三种资源,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增强了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有利于促进学员做“红色基因”坚定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以抗联精神激发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薄丽涛 《南京史志》2022,(32):31-33
<正>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学生课业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可自主支配时间延长。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培养小学生运动自信,学校要探索校本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发,全面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有效拓宽,从而更好地构建幸福快乐校本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快乐运动中提高体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与整个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我们必须要树立大教育观,更新教育资源观。  相似文献   

13.
蒋洁 《南京史志》2023,(30):48-49
<正>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中主张,要充分相信儿童,解放儿童,支持儿童。生成课程是园本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具有自主性、生成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能够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儿童视角”下的生成课程应该由幼儿所发起,尊重幼儿的权利,相信幼儿的能力。情节由幼儿所推动,材料由幼儿所选择,转折由幼儿所引发,记录由幼儿所完成,故事由幼儿所讲述,评价由幼儿所发布。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关注幼儿当下的兴趣点,并通过环境、谈话、游戏、家园协同等策略,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核心经验的获得。  相似文献   

14.
肖蓓 《神州》2012,(29):122-122
特色课程开发是从学校自身的特色出发,构建校园文化,使其特色凸显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其本质是针对国家和地方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并对国家课程开发进行补充。本文着重谈论了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框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影响和规范下,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已成为热门课题。自2021年起,麦积区博物馆推出的“大地湾文化”主题课程开始实施,该课程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强调师生双边活动,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源动力,从动手到动脑,化抽象为形象,力求把深奥的学术知识通俗化、趣味化,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天水地区地域文化之一的大地湾文化为例,通过探讨对相关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以期为同类综合实践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改以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作为一个新科目,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是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知识,社会课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等等问题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所以它应有着地域特征。根据综合实践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  相似文献   

17.
正美丽校园梦,社团奏强音。泰州市实验小学积极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合唱社团、葫芦丝社团、书法社团、书画拓片社团、吟诵社团、足球社团、武术社团等11个社团,同时将社团活动和学校地方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引领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开发课程,力求社团活动课程化;要求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社团、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  相似文献   

18.
杜晨阳 《神州》2012,(15):132-132
校本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统编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突出不足是在文体选择、例文选取、写作实践设置、单元模式构建方面缺乏专业针对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其校本教材的编写应从本院校实际出发,立足本院校开设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应本院校的教学改革需要。  相似文献   

19.
洪哲 《风景名胜》2014,(11):106-114
“中台湾”包含台湾中西部,是文青的不二选择。如果想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那就去东海大学;如果想欣赏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美景,那就去高美湿地;如果想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那就去逢甲夜市;如果想做一回称职的文艺青年,那就去鹿港小镇;如果想与小动物们有一次亲密接触,那就去清境农场。  相似文献   

20.
竺学根 《南京史志》2022,(25):41-43
<正>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