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小衔接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顺利完成幼小衔接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的视角下,主要论述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幼儿园与小学缺乏联系、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材编写的问题以及实现幼小衔接的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孩子是否能够顺利地适应这个转折,很大程度取决于孩子的入学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孩子在上幼儿园时,主要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而上小学之后,就要以学习为主了。有些家长觉得孩子长大了,上小学了,给他(她)买个书包、文具,送到学校就是  相似文献   

3.
王建英 《南京史志》2022,(34):32-33
<正>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旨在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小衔接”是两个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机构的衔接,而幼儿新生入园的“家园衔接”则是家庭与幼儿园的衔接。因此,幼儿园不但要做好大班幼儿入小学的“幼小衔接”,而且要做好幼儿新生入园的“家园衔接”。幼儿园新生入园的“衔接”工作不能停留在“外衔接”和“内衔接”,重要的是幼儿个体的“自衔接”。  相似文献   

4.
九月,又将有一批小朋友走进小学的大门。从幼儿园到小学,或许实际距离并不太远,但差别却很大,孩子们将面临教师、朋友、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变化。为了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避免入学后产生不适现象,笔者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曾提出:“要遵循全员行动、全程落实、全面适应的‘三全’原则,科学做好入学适应工作,让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小学生活和学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与一墙之隔的小学成为首批“江苏省幼小衔接结对试点园(校)”,在“三全”原则视域下,我园检视、反思自身幼小衔接工作,坚持儿童为本理念,紧扣《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扎实推进结对试点实验工作,科学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等教育教学活动,创生科学衔接教育生态,促进幼儿和谐地发展身心。  相似文献   

6.
儿童进入小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性困难和社会适应性困难两个方面,克服这两个方面的困难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一、学习适应能力培养在学校让老师感到头痛的不是那些在入学前缺少知识的孩子,而是那些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爱动脑思考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知识广、兴趣旺、能力强呢?我想我们有必要了解学习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孩子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素质,就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志 《神州》2013,(32):55-56
幼儿园到小学1、2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的很多儿童开始丧失绘画的兴趣,甚至会出现反感的情绪,对此老师应该充分分析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做好美术的幼小衔接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通过结合幼小衔接时期的儿童心理特点,采用灵活且多种多余昂的教学方法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教学实践来促进儿童对绘画的学习兴趣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  相似文献   

8.
周瑾 《南京史志》2023,(35):27-29
<正>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衔接,是人在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幼小衔接工作的好坏,会影响儿童进入小学后的适应甚至往后的健康成长。本文中,笔者对幼儿园与小学、家庭、社区等多方联动衔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一、立足教研,推动多向衔接(一)沉浸调研:聚焦“观念如何向实践转化”,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9.
恽轶 《南京史志》2023,(5):36-37
<正>幼儿园和小学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幼儿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值得教师关注与探究。绘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幼儿同理心与责任心的养成。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转向小学教育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根据幼儿的生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关注幼儿的阅读体验,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为幼儿搭建过渡阶梯,助力幼小科学衔接。  相似文献   

10.
夏菲 《南京史志》2023,(30):80-81
<正>幼小科学衔接是指幼儿园根据幼儿过渡期的身心特点,从体、智、德、美等方面,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那么,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推进幼小衔接呢?如何从更全面、更系统、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提高幼儿综合素养?如何帮助家长缓解焦虑,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市级“十四五”课题“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的行动研究”指引下,围绕“四美”特色课程建设,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载体,打造幼小衔接环境,为实现幼小科学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杨艳 《南京史志》2022,(27):92-93
<正>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续和过渡。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由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条件、生活环境都存在差异,初入小学的幼儿必然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本文以W园为例,阐述该园以“小鬼当家”为主题做好幼小衔接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2.
姜阗 《南京史志》2022,(18):5-7
<正>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2021年,我园有幸与泰州市实验小学结对,成为首批江苏省幼小衔接试点园(校)。通过与知名小学的深度合作,我园尝试以“幼小衔接”为支点,引领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一、优化幼小双向衔接机制,夯实落脚点我园尝试通过优化“幼小衔接”运行机制,建立“园校联合”教研制度,构建“园校共享”资源中心,不断优化幼小双向衔接机制,夯实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付媛媛 《南京史志》2023,(37):62-63
<正>“双减”是新时代教育环境中为学生、家长减负的素质教育举措之一。幼儿园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家园共育机制,共建科学育人场域,完善综合评价机制,科学推进幼小衔接。一、“双减”落地,家长焦虑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家长又担忧起孩子能否“跟得上”,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及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上届修志下限至今少则已逾十多年,多者已近二十载。如果按照20年编修一次的话,则各级志书的续修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今天的续修有着20多年修志理论研究和修志实践经验的积累,基础比较扎实,这是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也应该看到今天的修志队伍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  相似文献   

15.
<正>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密切合作,使新生做好充分准备,并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和小学的入学适应两个方面,这也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衔接并与家长相互呼应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向小芳 《南京史志》2023,(14):39-41
<正>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幼儿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幼儿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和意识萌芽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幼儿步入基础教育打基础、做准备的重要时期。幼小衔接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顺利步入小学生活,开启新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有效地开展幼小衔接教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马云 《南京史志》2023,(10):30-31
<正>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也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和挑战。自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来,“以儿童为本”已经成为幼小科学衔接的共识。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探究,旨在促进“以儿童为本”的幼小衔接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8.
吕俊良 《神州》2013,(34):200-200
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许多年,但是进展比较慢原因是是什么呢?我认为要在各科教学中注重“三个教育”教育,包括创新教育、情感教育、创造教育。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呢?本文想从以下三个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侯琴南 《南京史志》2022,(18):11-13
<正>大班的幼儿即将进入小学,为了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本学期我们在各个区域活动中渗透幼小衔接的内容,以区域活动为载体,充分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使幼小衔接真正做到轻负高质。建构活动“你好,小学!”通过教师鼓励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持续探索、分享,使幼儿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与生活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让幼儿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一、活动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王仕军 《文史天地》2011,(11):14-17
宋氏三姐妹如此显赫,后人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宋氏家族是近代中国四大家族之一。这个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家族,其成员如今已纷纷辞世,他们显赫的时代也已随风远去,但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仍是研究历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也是小说家不断加以演绎的世纪传奇。尤其是这一家族的三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以各自的非凡魅力及其缔结的在20世纪最为引人注目的三桩婚姻而名扬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