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杜甫对绘画有着敏锐的感悟能力。他用"动"字对画进行品评,这与历代画论有神合之处,因此论画者往往把杜甫的题画诗当作画论看待,将杜甫题画诗中的"骨"与谢赫六法的"骨法用笔"等同起来了,在"干惟画肉不画骨"上产生了误解。其实,杜甫的"骨"是他心目中英雄的象征。杜甫评画在意的是人事而非单纯的绘画。因此,杜甫欣赏韩干的画技,但不欣赏韩干画的肥马。  相似文献   

2.
题画诗在广义层面上意指与品赏绘画艺术相关的诗歌创作。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题画之人需要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品鉴方法,才能读出其中的气韵。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观画传统对金代士人书画审美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元好问品题黄华墨竹如此,金人对流传于金中后期40余年间《燕子图》的同题集咏,更是彰显了这种审美趣味。金人的观画与题画活动,将诗性思维融入绘画欣赏中,观画以观己,题画以题人生。  相似文献   

3.
题画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样式。一首好的题画诗,能使诗情画意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有一位研究题画诗的同志说:“我国绘画发展到画上题诗,始于宋代文人画崛起时期;唐以前虽然也时有诗人题画之作,但却往往另写别纸而不是直接题在画上的。”(洪丕谟《历代题画诗选注·卷首语》)  相似文献   

4.
岭南文史界名宿——莫仲予先生的诗集《留花庵诗稿》年初由香港简籍堂文艺制作出版。全书三百余首诗全由作者手书影印,版式古朴,字体精妙,捧读之余,自有一股儒雅之气扑面而来,使你于不觉中渐渐进入诗人那坦荡自适的审美视域中,恍兮惚兮,优哉游哉,诚平生一大快事耳!  相似文献   

5.
朱馥生 《古今谈》2002,(3):34-35
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相通”不等于“相同”。诗与书画艺术属于不同的领域,各有自身的创作规律。而余任天先生的题画诗也不同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有其不同于众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画上题诗,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艺术见解或咏叹画中之意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画不能表现的意境,经过诗的品题可得到,使诗情增添画意,画意映衬诗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尤其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题画诗,而这些题画诗不少是以花卉为题材的,如:著名画家金农以画梅花为最多,他绘就的一幅《梅花》,画面中寒梅疏影横斜,古干虬枝,欺霜傲雪,而且还自题道:“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画家借梅抒情,以梅花独立寒霜的风姿,来抒发自己不随流俗的高洁志向,从而增强了情景相辉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阎雪清 《文物世界》2004,(4):39-40,21
自古以来,传统中国绘画在注重笔墨技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诗学修养。而作为世界艺术史上一种独特的美学现象,中国的题画诗把文学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妙合而凝,彼此呼应,从而成为中国美术史和文学史上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此外,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  相似文献   

9.
李扬 《文物世界》2005,(5):93-95
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东方以至世界画坛的赞誉。在观赏中国画时常常感到一些作品不够完美或美中不足,即画幅上的题字与印章不加考究。如有的画与题不符或题文不雅缺诗意;有的题字书法水平低下;有的则是印文不当或钤盖部位不妥,这一切都以宾损主,有损于画面的总体效果,令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尊为”诗圣” ,其诗被誉为”诗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显赫 ,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1 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为了纪念他 ,纷纷修庙建祠 ,筑冢葬衣 ,以扬其品行。颂其功德。慰其魂灵。仅杜甫墓全国就有 8处之多 ,其中湖北襄阳。湖南耒阳。陕西富县。陕西华州。湖南平江。河南偃师。河南巩义。四川成都等均有一座。时越千载 ,岁月悠悠 ,而今杜甫魂归何处。尚能安否。我第二次拜谒巩义杜甫陵园的时候 ,是在2 0 0 0年仲春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这里仍然是芳草萋萋 ,树木森森…  相似文献   

11.
孙维城 《古籍研究》2003,(3):105-108
“韵”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艺术审美的核心命题,其内涵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到宋代才定型成熟。宋代对“韵”的内涵的界定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时代的选择。而作为代表封建社会后期艺术审美的基本范畴,宋韵在书画词等艺术门类都有不俗的表现,其中以“韵”评价书画,从南朝以  相似文献   

12.
杜甫草堂     
《文物》1977,(2)
成都市西南郊浣花溪畔,一片葱翠茂密的园林中,掩映着一座静穆的祠宇,这就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杜甫草堂。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下层官僚的家庭里。他二十岁以后曾经漫游过吴、越、齐、赵,之后就在长安定居了十年。唐肃宗乾元二  相似文献   

13.
正有清一代,才女辈出,女诗人大量涌现,留下的诗作蔚为大观。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记录,清代广东女作家约有88位,多数有诗集行世。清代广东女诗人的诗作,不仅在当时一些全国性的妇女诗歌总集如汪启淑《撷芳集》、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黄秩模《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中多有记载,在清代闺秀诗话如沈善宝《名媛诗  相似文献   

14.
陈树人是推进国共合作的左派革命元老、岭南画派创始人。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树人痛心疾首,无限愤慨。为抵制蒋介石、保持自己的革命节操,他先是在广州建起"樗园"寓所,潜心研诗作画以韬光养晦,继则步何香凝、经亨颐的后尘,丢官弃爵,携眷与他们一同息影沪上,创建"寒之友社",彼此作画吟诗,以寄情明志。 "中原大战"后,陈树人与经亨颐北上平津,在参加"扩大会议"的政治活动外,对绘画和吟咏从未间  相似文献   

15.
16.
《文物》1959,(8)
杜甫草堂在成都新西门外浣花溪畔,出城过百花潭,经青羊宫,沿溪上溯不远的地方。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年末,杜甫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来到了成都浣花溪畔的浣花溪寺。第二年春(唐肃宗七元元年),杜甫得到友人的帮助,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他在这里住到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5月,率家乘舟东下,永久离开了草堂。他在"去蜀"一诗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在这五年半的时间里,除去他去梓州、閬州的一年零九个月,杜甫在草堂实际只住了三年多的时间。但这块地方后来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相似文献   

17.
杜甫与草堂     
杜甫712-770,字子关,生于河南巩县瑶湾,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并称唐诗代表的“双子座”。其诗作甚多,今存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兵车行”等。  相似文献   

18.
杜甫在新津     
公元760年暮春,草长莺飞,树绿花红。在成都浣花溪西头、百花潭北面,49岁的杜甫带领妻子和七八岁的女儿像飞鸟语燕忙碌筑新巢,靠朋友亲戚的鼎力帮助,依着一棵二百年的楠树,很快地用茅草盖起一座自家的背向锦城的小巧玲珑的草堂,结庐锦水边,安居下来。从此,这座朴素简陋的草堂,就成为中国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了。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与草药     
江娜 《文史月刊》2012,(4):60-60
杜甫以诗闻名于世,后人称为“诗圣”,其实杜甫与药物也打了一辈子交道,采药、种药、洗药、卖药,从没消停过。这一方面因为他自己是个“药罐子”,身子骨多病,时不时的需要“来两付”,买不起药,只好自己动手了。另一方面也是为清贫的生活所迫,卖药的钱好歹还能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20.
康硕 《神州》2013,(2):1-1
以书画闻名于世的郑板桥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身世命运与唐代大诗人杜甫颇为相似。郑板桥也十分推崇杜甫。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杜甫的诗学观,其诗作也自觉地学习杜诗,读其诗者不难发现,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貌,郑板桥的诗作都深受杜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