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薇钞 《神州》2012,(33):17-17
文学概论中的区域性风格并不等同于作家创作个性,地域性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依赖于独特的地域特点,还和作家内心深处的文化根性有关系。欣赏地域性文学作品,不仅仅要在文本内通过文字来欣赏,还需要跳出文本,融入到文学创作主题的地狱文化环境中。在具有明确地方母语特性的文学风格、本地特色的鲜明审视、地域性文化风格的普遍性等方面上,区域性文学作品可以引导民众的共同意识,以区域性的文化特色探究人类文化长远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陕西文学地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璐  司徒尚纪 《人文地理》2006,21(2):104-108
本文通过对形成现当代陕西文学地域差异的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进行研究,探索文学空间分异机制,构建文学地理学相应的理论框架。陕西文学发展程度存在地域不平衡,其中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以及交通要道、文化交流较多的地区多是文学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自然景观的单调与繁复除直接影响着文风的质朴与瑰丽外,更多的通过在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有着独特区域特点的经济类型、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所衍生的民风民性等方面曲折地影响着文学家,进而影响其风格。  相似文献   

3.
宋晓峰 《人文地理》2012,27(6):158-160
本文从美术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山水画的地域差别,指出地理环境对山水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即对山水画作品面貌的影响,对山水画家创作灵感的影响,对作品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影响,对山水画派和地域人才形成的影响。因而,地理环境是艺术家创作的对象和源泉,也是决定美术风格的关键因素,对山水画派和地域人才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歌的地理背景与地域特色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歌产生的背景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不同地域人们的气质、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造就出不同体裁的民歌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时地理环境还对民歌的流传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使得民歌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民歌地理背景与区域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5.
郭萌  赵学勇 《人文地理》2011,26(2):108-111
人地关系对文学创作具有深刻影响。贾平凹其人其文在创作理念、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本文以贾平凹代表性小说作品为例,考量了商州的地域文化地理要素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的机制。论文认为,自然地理环境能够构成文学创作的自然意象,人文地理环境能够生发文学创作的民俗文化意象、丰富其地域文化意象,并促成便于营造意象的艺术风格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6.
刘岩 《人文地理》1998,13(1):38-41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的纪实性,引证出对风景考察的深层认识,从而寻求文学作品的地理表象。从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与文学的相关分析中,给文学作品以重新评价,并总结了文学作品的地理辨识、物象解析、"作品事实"评价等三个地理判读之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绘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风貌特色、艺术气质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构成区域风格,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说:“大而经济、心性、伦理之情,小而金石、刻画、游戏之末,无一不与地理有密切之关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文学研究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把重心转向文学作品本身,试图找出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而作为"文学"特有的本质属性,从而趋于内敛,以至于形成所谓的"精英文学",有了高雅和通俗之分,与大众脱离,甚至出现了文学理论的"终结"。但随着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趋势的有限性,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形式发生变化,大众文化兴起而发生文化转向,成为"文化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常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进而言之,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文化。也就是说,某一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这虽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之嫌疑,但它的巨大作用却不容否定。岭南北有五岭之隔,限制了它与中原北方联系,使之具有封闭性的一面,但其南面临浩瀚的南海,海上交通十分方便,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个区位特点,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风格的影响甚巨。特别是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进入海洋时代,给岭南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和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具备悠久历史的的文明古国,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行形成了多种文学创作派别,为中国文学史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文学创作是塑造新作品的主要过程,作者在创作时要考虑很多复杂性的因素,才能综合保证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学价值。语言环境是文学作品创作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起不仅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外在感染力,也影响力广大读者对作品本身质量的评判,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着作品价值。本文介绍了语言环境的本质内涵,总结新时期语言环境的艺术性特点,详细分析了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梁璐 《人文地理》2007,22(6):109-113
当代陕西本土文学在我国文学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其发展变化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对当代陕西文学的统计分析,发现陕西文学的发展在时空上均表现出强烈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以文革为界,当代陕西本土文学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学发达区域开始出现于关中地区,文学家聚集处,创作内容对应地也多与该区域重合。第二阶段陕西各地域文学家数量均明显增加,创作题材、写作手法、体裁逐渐多样化,创作内容对应地域从反映关中为主扩大到陕西全域,表明了文学发达区域的扩大与繁荣,文学发展呈现集聚化和均质化两种态势。主要原因除文化中心的强势影响外,高素质移民的流入及分布格局也是文学发展及分布特点形成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现代派的双重影响呈多元化的走向。日本纯文学作家村上春树的创作准确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特别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村上作品的出现不仅给日本文坛带来震撼,也给多元化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西化的思想性引起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共鸣。中国的“村上春树热”现象说明中国的当代文学已日趋接近西方现代艺术的潮流,同时也向中国作家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的作家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出既受读者欢迎,又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捷 《人文地理》2003,18(5):1-6
已有的书法地理研究局限于书法现象的地域分异。本文讨论了书法景观的概念、特征及类型,指出书法地理研究应该包括书法作为具有区域分异特征的人文景观元素的研究、书法作为人地关系中景观组成元素的研究以及书法审美作为人地关系的影响物的研究,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书法地理学未来需要通过多学科方法引入进行研究,书法地理学对于旅游、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4,19(1):27-31
近一、二十年来,以英美地理学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柔性专业化、网络与根植性、集聚与集群,区域管制等概念,频聚出现于国际主导地理刊物和国际会议讨论之中。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引进这些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实例作了一些可喜的探索。这种引进理论--中国实际研究--理论总结的研究模式,推动着上世纪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但是,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角度考虑,还应该探索其他研究思路。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背景,有一些在世界十分独特,如最大的且近20多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不相一致,体制变革、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区域差异巨大,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地位的特殊性等。根据这些背景,中国经济地理学需要冷静地审视国际学术动向和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际,加强国际交流,凝练解释中国特殊经济地理现象的理论观点,逐渐培育国际经济地理学界中的中国流派。  相似文献   

15.
泉镜花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他独辟蹊径,于19世纪末期开辟了日本“观念小说”之先河,尤其是他以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具有独创性的精湛语言艺术独树一帜,对日本近代文学影响深远。但在其有生之年因非主流作家而备受冷落。而近三十几年来,日本文学界对泉镜花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再评价,确立了泉镜花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超越了时代的杰出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新感觉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诞生之初,就在日本文坛掀起轩然大波,论争主要围绕新感觉派的创作方法展开。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影响,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他们较多从文体和创作技法上吸收;第二次是80年代贾平凹、莫言和余华等人的创作,巧妙汲取日本新感觉派的风韵,化入到作品肌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