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漳州平和九峰是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的所在地.这里有许多土楼像明珠一样撒落在崇山峻岭中。其中,九崎岭乡下石村的一个奇特土楼建筑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吴榕青 《民俗研究》2005,(2):86-102
清代,在闽南的泉州、漳州两府与粤东的潮州地区,妇女出门普遍流行盖头巾——一种被文人称为“文公兜(斗)”或“文公帕”的奇特服饰。  相似文献   

3.
泉州传统梨园戏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并曾在闽南语系地区广泛流播.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以泉腔闽南话为标准音.以古乐南音指谱为基础.从唐代参军戏演出形式的传人.承袭五代的歌舞及其化妆表演.结合宋代的百戏与杂剧,萌生了地域声腔的道白、唱腔与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并且在近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下南”、“上路”和“七子班”三个流派。  相似文献   

4.
铜山风动石     
说到奇石,不由令人想起《红楼梦》中描述的补天巨石,女娲“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12丈、见方24丈的顽石36501块。”其中还剩“一块未用,弃于青埂峰下”。这块奇石是否存在世间,不得而知,但在闽南风光旖旎的东山岛。确有一块绝无仅有的奇石——铜山风动石。它以巧妙的结构、奇特的身姿、惊险的场面.令人目睹生奇,留连忘返,号称“天下第一奇石”。  相似文献   

5.
《旅游》2015,(2):150-155
盛世如意国宴餐具2014年11月,金色的诗意带给北京这个现代而又古老都市别样的情怀,而“水立方”这个因水而享誉世界的建筑,也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上善若水”的气度。“水立方”国宴盛大惊艳呈现,而这其中的“盛世如意”餐具则如同点亮整场宴会的明珠,吸引了各国领导人、与会嘉宾及媒体无数惊叹的目光。2014年初,“北京礼物”品牌运营商华江文化通过公开竞标,一举成为水立方国宴餐具的指定设计制作单位。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华江文化整合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研发设计专家和最优质的生产加工企业,深度挖掘国宴主题内涵,结合晚宴举办地水立方场馆极具后现代艺术感和建筑特色的元  相似文献   

6.
古老的土楼文化如秋阳般暖暖地静静地洒落在闽西南不起眼的各个角落里,任凭有心人去捡拾那些瑰宝流金。 从闽南到闽西,从南靖到永定。“土楼探访小组”辗转颠簸,虽有车马劳顿之苦,但是土楼隽永悠长的古老韵味已在每个人的胸中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7.
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其特别喜爱的动物,喜爱到了极点,便形成了崇拜,继而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图腾。在福建民俗文化中,至今还保留着古老而奇特动物崇拜习惯,从而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闽南文化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闽南方言为母语的厦、漳、泉地区组成的闽南金三角.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中国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福建“三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对闽南经济文化圈的学术研究活动越来越活跃.在谋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今天,我们旨在通过对闽南文化的初步探讨,来诠释地域文化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因果关系,从文化视角上加深理解研究闽南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习俗的“拔齿”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许多原始民族或一些现代居民中,常常有些奇特的风俗习惯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有的是以损伤和改变身体正常器官的方式来表现的,“拔齿”便是典型的一例。“拔齿”也称“拔牙”,日语中有“缺齿”或“欠齿”,这种习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上也有记载,一般称之为“凿齿”或“打牙”。作为古老习俗的“拔齿”,它指的是当社会成员到一定年  相似文献   

10.
远古奇葩     
《山茶》2011,(4):30-30
发现于阿根廷南部的一块5厘米见方的化石(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为何向日葵和雏菊能够遍地开花。化石已有4750万年之久.是种类繁多的菊科植物所留下的最古老遗物.它证明这种植物最早扎根于南美洲。如今植物学家们正利用该化石探求这些植物传播至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的方式。——觊瑟琳.朱克曼  相似文献   

11.
林长华 《湖南文史》2013,(12):68-68
2000多年前的秦朝,我国妇女喜欢在肩背上披一条长长的围巾,叫做“披帛”,如今这一服饰古风早已不见,而在闽南乡间,改革开放前依然吹拂着这一古老服饰的遗风。但它并非女士的专利品,而是农哥和打工族生活的“伴侣”。  相似文献   

12.
闽南佛教界至今仍保留有一种几乎绝迹的特殊佛教派别——香花僧。“明末清初.南少林武僧道宗(万五、达宗),从兴化来铜山(今东山)组织开展‘天地会’活动.此组织以僧侣为业作掩护.取名‘香花僧’.旨在‘反清复明’.闽南香花僧的重要活动地就在东山.而后向闽南和海外衍播发展。何为“香花”?据佛典《大疏演奥钞卷一》,  相似文献   

13.
浅谈“雷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文学史记载:“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反映原始人类劳动生活的朴素歌谣……是中国文学的开端,是我国文学史辉煌灿烂的第一页。”“从原始社会起,歌谣就一直伴随和记载着历史。”雷州人的祖先从原始社会起就有自己的歌谣。今日雷州人的祖籍是唐宋时期起就陆续从福建省闽南地区迁来雷州,自然也带来闽南民歌。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在与土著少数民族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流中,互相渗透,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相似文献   

14.
四川彭山县一东汉砖室墓发现的《渡弱水》条形画像砖(图一),长20厘米,宽6.5厘米。画面上犬部份留白,只中部有二马;马鬃修剪整齐,马上各安坐一人。奇特之处在于此图不见马腹以下部份;据仔细观察原砖,其浮雕高4毫米左右,系用模版压制而成,马腹以下的缺失并非因漫涣造成,而是原本就未绘出,以大片留白形成马腹以下浸在水中的效果。笔认为,此图所反映的内容为“渡弱水”.属汉代西千母崇拜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
王振华  郝福祥 《文物春秋》2000,(1):41-42,62
前时有幸偶得“吉语花钱”一枚。系黄铜质,径2.6、穿0.5厘米,重5.55克。面文为欠规范之篆书“水陆平安”横读;钱背铸有图案,穿之左、右为大刀、三尖钢叉,穿上为北斗七星,穿下系八卦中的坎字卦文(三)。从正、反两面的吉语及奇特的图象观之,无疑当属“花钱”之一种。  相似文献   

16.
正男人刮脸剃须不足为奇,而女人刮脸剃须恐怕听说过的人就不多了。在闽南和台湾,不但有女人刮脸,还有不用剃刀的"挽脸"法!闽南和台湾方言"挽"乃拔的意思,"挽脸"就是一种用纱线拔除脸上汗毛的古老美容法。早年,在闽南民间,姑娘出嫁前夕既要洗发、梳妆,还要"挽脸"。闽南人习称没有出嫁的闺女为"查某根",而"挽脸"后,就意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元代的铜炮,口径5.3厘米,炮长43厘米。在炮身上,还刻有“声震九天,射穿百步”及“至正辛卯”等铭文。由此可知:这件铜炮,铸造于元惠宗至正辛卯年,即公元1351年。它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的火炮。最早的火炮实物,铸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上有铭文“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远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铜炮,比欧洲出现火炮早半个世纪。它重6.94公斤,长35.4厘米,分为头、尾和药室三部分。从头部安装石弹和火药到药室,尾部有火眼,可以点燃导线…  相似文献   

18.
美丽而古老的拉萨城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一个小盆地中,这些山不仅造型奇特,而且历史古老,有着无数神奇的故事和传说。我在拉萨的时候,很喜欢圣城周围的山。  相似文献   

19.
林长华 《民俗研究》2002,(3):197-198
在方言相通、风俗相似的台湾、闽南,相当多的人向来宾介绍自己的配偶时,习惯称之为“牵手”,甚至未婚情人也不例外。在闽南拍摄的故事片《寡妇村》中的对白也多次出现“牵手”。  相似文献   

20.
新莽钱币形制奇特,制作精美,书法秀丽,而铸币的钱范尤其为历代钱币学者和收藏家所瞩目,现将几种新莽钱范介绍于后,以飨读者。一、“大布黄千”钱范之一: 范为铜质,呈长方形,四边倒角。长9厘米,宽7厘米,厚1厘米,重240克,四周边框厚0.3厘米,内深0.6厘米。上端成40°倒角,边长2.4厘米,下端呈45°倒角,边长1.4厘米(有浇铸口一端为上)。范底面长8.2厘米,宽6.3厘米,范面呈侈口状(插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