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治理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与水的相争相生是黄河文化遗产区别于其他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黄河治理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多重价值对于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技术能够将较为抽象的治水原理与治水现象进行生动结合,全面展现黄河治理的真实情境与内在规律,促进黄河文化传播。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从黄河治理数字档案库建设、治河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体系建构、治河文化遗产的动态还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探索黄河治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积极推动黄河治理文化数字资源与文旅产业、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黄河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24):37-41
历史时期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是有名的"害河"。明后期,淮河以一河受黄河全河之水,又因徐州以南的漕运借黄河河道,因而黄河下游河道的安稳与否时刻关系到漕运的安危,关系到明统治者的经济命脉,故此,统治者于中央设置了专门治理黄河的官员,于地方也相应设置了治河官员,希望以此来保障漕运的畅通。  相似文献   

3.
民族英雄林则徐抗御外侮,销烟禁毒,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妇孺皆晓。但他在治水抗洪,为民除患的斗争中亦屡建功业却鲜为人知。笔者最近访问了开封郊外黄河下游的“林公堤”,参阅了林则徐抗洪治水的历史资料,访问了有关专家、学者,了解到这位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抗洪英雄。  相似文献   

4.
贾鲁治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金代夺淮入海后 ,成为整个元代黄河下游的其本流势 ,河患频繁。元统治者建都大都 (今北京 ) ,政治中心远离黄河流域 ,对河患长时期持消极态度。直到白茅决口威胁到国家经济动脉大运河的安全时 ,才不得不对河患采取较大规模的整治活动 ,委任贾鲁治河。贾鲁 ,河东高平县 (今山西高平 )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公元 135 1年 ) ,贾鲁奉诏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 ,进秩二品 ,授以银印 ,带领 2 0万军民 ,治河堵决。使河复故道 ,汇淮入海。功成后被破格提升为荣禄大夫、集贤殿大学士。贾鲁治河是我国治黄史上一次著名工役 ,对后世治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5.
西安碑林内,陈列着一通明代记载黄河的碑石,高1.76、宽0.975、厚约0.19米。碑首呈半圆形,内刻长方形额,篆书"黄河图说"四字。碑身刻黄河流经今河南、山东、安徽一带的地图,其方位与今地图同。图左上角空处有长方形界格,内刻一段文字,题为"国朝黄河凡五入运",共十五行,行三十二字。右上角空处长方形界格,内刻一段文字,题为"古今治河要略",共四十一行,行五十一字。右下角长方形界格内文字,题为"治河肊见",共二十九行,行四十字(图五)。根据右下角"治河肊见"末题款:"嘉靖乙  相似文献   

6.
汉代针对河患设立河堤谒者,开创了国家对黄河的切实有效管理。我国水利职官的设置由来已久,河堤谒者的出现表明水政管理的专门化和具体化。文章通过分析河堤谒者的组织构成、职能分工、机构运转、功能成效,可见黄河国家治理体制已开始建立,反映了汉代水官体系的调整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能力和治河效能,并对王景治河后黄河“八百年安流”局面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也对后世河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国家肇始阶段最重要的政治和历史传说,其故事发生在龙山时代晚期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背景之下,最初表现为一种以禹为对象的山川崇拜。周朝史官在天命观的指导下,将禹与夏联结起来,禹由山川之神一跃成为夏朝的人文始祖,由此形成了治水—贤德—王权的夏王朝建立史话。然而,龙山时代晚期一些区域虽确实发生过小规模的洪水,但其绝非是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文化衰落的原因,见于史籍的夏朝前期大洪水也不见于考古证据,故大禹通过治水活动积累权力和威望,最终建立第一王朝的叙事得不到考古学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楚辞》有大量的古史内容,屈原运用古史知识,反映出对古史的认识,值得重视。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屈原是个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曾担任主要负责楚公族子弟的管理与教育的三闾大夫,所以他对以往的历史相当的熟悉和了解。白寿彝先生说:“在中国史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多学博闻成为学习历史传统的目的之一,这在远古传说的传播中可说已经萌芽了。”①屈原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卓绝的见识,对以往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主要集中在《天问》中,《离骚》亦有一些。屈原首先对鲧、禹治水的传说提出质疑。对鲧、禹治水,传统的说法是:尧时洪水滔…  相似文献   

9.
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禹治水有功,舜便让位给禹。由于禹是夏后氏部落的领袖,故由他建立的国家称为“夏”。商: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因为他们的始祖住商(今河南商丘),故定国名曰“商”,后迁都殷(今河南安阳),故亦称“殷”。周: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因武王的先祖太王曾在岐山之南的周原居住,是周室的发祥地,故国号定名为“周”。秦:秦的祖先大费(伯翳)因佐助禹治水有功,舜便赐其姓嬴氏。大费的后人非子又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封其秦邑,到了襄公时…  相似文献   

10.
“跳五猖”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神舞,流传很广,安徽郎溪定埠镇尤为盛行.关于“五猖”神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据《清人笔记》说:朱元璋征陈友谅,梦阵亡士卒请求抚恤,乃命江南百姓家造“尺五小庙”,命阵亡士卒“五人为伍”而受供.其二,“五猖”是“祠山神殿下诸将”.“祠山神”相传是西汉时的张勃(见《广德州志·丛缀卷》).张勃先世佐禹治水,故张勃被派往广德镇守治水,引长兴(浙江)之水,益广德山田(见《广德州志·寺观卷》),开成“圣读河”后,坐化而死.后人感其功德,将其神化造庙祭祀,庙额题赞“禹后一人”,神牌上的全称是:“广德灵佑崇德祠山大帝”,传说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封的.郎溪、广德供奉的“五猖”神,都是设在“祠山神”庙殿两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替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具体说: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  相似文献   

12.
记者:随着民和县官亭镇喇家遗址的不断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其他生活用具,尤其是在这里出土的黄河磬王、巨型玉刀更是震惊世界。您据此推测治水英雄大禹是它们的享用者的依据是什么?鲍义志:从看过喇家遗址发掘现场起,我就将这处人类灾难遗址与大禹治水联系在了一起。原因有四:一、《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出于西羌”,而西羌最活跃的地区是如今的甘青地区;二、喇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而外,尚有壮、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历史事实证明,各民族都是伟大祖国的缔造者,他们对我国的历史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民族志》的编写,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历史发展,它可用大量生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汉族与其他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商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史载殷先世事迹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日:‘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相似文献   

15.
丁宝桢的治水业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从清同治五年(1866)升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调升四川总督到在去世的近二十年里,政绩卓著,尤以诛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而名闻全国。但作为一个长期的地方官吏,丁宝桢在水利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丁宝桢治水以兼顾国计民生为出发点。这从他为治黄保运提出的方案中可以看出来。在我国历史上,黄河是条水道变迁决溢最为频繁的河流。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  相似文献   

16.
回顾历史,“大一统”是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提出来的。它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本文拟对这些发展阶段进行一番考察,从而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早在夏商时期,大一统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左传》曰:“禹会诸侯于徐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将那时的地域总称为“九州”,大体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地区。由此可见,夏朝已经以诸侯联盟的形式,把散落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的“万国”统一在一起,并且以“九州”来称呼这个统一体,反映这种统一。《诗经·商颂·支鸟》则讲到:“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相似文献   

17.
吐蕃刍议     
唐代吐蕃政权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羊同、苏毗、达布、工布、娘布等部落属民,以及诸夷、诸羌、诸氐、鲜卑等族成分,纷纷汇聚于吐蕃的旗帜下,以“蕃”族自称。同时,把吐蕃王朝在传统习俗基础上制定的律令作为统一的行为准则,从而在共同的地域上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从吐蕃王朝开始,一个统一强大的“蕃”(音b)族赫然著称于世。此后,历时千余年,融合了不少别的民族成,发展成今天的藏民族。“藏人”是他称,始于清朝满族。 从历史的实际过程考察,藏族也和汉族及其它各民族一样,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建立吐蕃王朝,以“蕃”自称的这一支。  相似文献   

18.
有关河南黄河水患的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与论文集十余部。现就主要论文加以评述。对于专著与论文集不作详细介绍,仅就所见,列举书名,供学者参考。出版的专著与论文集有《黄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五十年黄河话沧桑》(2)、《历代治河方略述要》(3)、《明代黄河水患发生的非自然原因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4)、《明代黄河中游地区的屯垦活动与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5)、《北宋仁宗时期黄河水患应对措施研究》(6)、《论靳辅对河道管理机构的革新》(7)、《试论清朝初期的黄河治理》(8)、《对宋代黄河水灾原因的分析》(9)、《黄泛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近代嬗变——以1938~1952年间的扶沟、西华县乡村为中心》(10)、《明代中后期归德府水患治理研究》(11)、《靳辅治河研究》(12)、《清代河南黄河水患中的民间自救》(13)、《明清时期郑州水患及其治理》(14)、《北宋黄河埽所研究》(15)、《北宋黄河中下游治理若干问题研究》(16)《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17)、《论金代河患》(18)、《张鹏翮治河思想与实践研究》(19)。从上述著作和论文可以看出,自二十世纪以来,水利史角度的治理问题研究较长时期地处于主导地位,据此,我将其大致分为两类:一、黄河水灾及其影响研究,即水灾的灾情、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二、黄河治理问题研究,包括治河体制及具体的治河人物、技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尽管这样的划分难免会有所遗漏,但本文主要着眼于总体把握。下面就按照前述划分对现有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9.
刘宗迪  蒋帅 《民俗研究》2022,(2):109-119
禹都阳城的传说最早见于《孟子》,因汉代有阳城县,在今河南省嵩山之阳,故从班固《汉书·地理志》开始,即以河南的阳城县(今登封市)为禹都故地,该说成为当代豫西夏墟考古的重要依据.然而,古书所载名为阳城之地,非仅河南阳城一地,《春秋》《左传》记载的数处位于鲁西地区以"阳"为名之地,较之河南阳城的历史更为久远,且这几处"阳"地处于黄河下游,历史上为洪水泛滥之地,《山海经》等书记载的鲧、禹布土治水的传说也发生在黄河下游,鲁西诸"阳"地才是传说中的禹都,也才是夏墟所在.  相似文献   

20.
西晋政权经“八王之乱”和内迁少数民族的双重击,终于崩溃瓦解。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的30多年间,先后出现了由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官僚建立的政权,史称“五胡六国”,又称“十六国”。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政权间,相互征战不息,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整个社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灾难,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上层统治者尽管不断地赈贷灾民、察举良、大赦天下,灾异却依然频频降临人间,这就使统者怀疑汉代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理性,转而寻找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