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的戏剧源自大陆,形式、名目繁多,大致上为“人戏”与“傀儡戏”两大类,“人戏”是演员出演的各种戏剧,“傀儡戏”是指布袋戏、皮影戏、竹马戏等。在台湾农村,最受儿童、青少年欢迎的是布袋戏。台湾布袋戏的源头布袋戏又称掌中戏,是由提线木偶戏发展演变的,这种木偶比提线木偶小,以中指套住木偶的头颈部,食指、无名指套入两袖,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表演,传统舞台高约2米,深0.4米,如一佛龛,称“彩楼”,戏偶高约0.3米,观赏范围为六七米。由于木偶小,全“戏班”放在一个大布袋中即可,故有“布袋戏”之名。布袋戏的剧…  相似文献   

2.
史耀增  张敬梓  沈宇 《旅游》2008,(5):70-75
人常说:“不吃踅面,不看线(戏),不算到过合阳县”。合阳是陕西渭北高原、黄河岸边神奇而古老的县城。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线腔木偶戏、跳戏、上锣鼓、面花等民间艺术,无不闪耀着灿若星河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3.
苏世平 《神州》2013,(32):212-213
泰顺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提线木偶戏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调查;木偶戏在浙南闽东山区的普及和提高,是农村文化重要载体;组织开展木偶戏展演活动的实践和探索,木偶戏在改革创新和保护、传承、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使国遗"泰顺提线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重现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正>一、泉州木偶戏与木偶大师黄奕缺简介泉州木偶戏分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数百出传统剧目。在木偶制作中居最重要地位的是木偶头的雕  相似文献   

5.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3):57-61
是流行于陕西合阳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因其演出形式为“舞蹈调动”,“曼延跳唱”,伴以“社火”的锣鼓、铙钹、唢呐,百姓习惯性地称其为“跳调”、“调调”、“杂戏”、“踏戏”。按其拳术吟诵与武乐伴奏,当属锣鼓(铙钹)杂剧之列。  相似文献   

6.
皮影     
《文史月刊》2008,(4):F0004-F0004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称羊皮戏、人头戏、影子戏,有“电影始祖”之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为屯堡舞     
早就听说贵州有风俗奇特的“屯堡人”,他们是洪武年间明朝征南屯军的后裔。他们的妇女至今还穿着明朝特色的服装,大襟宽袖,蓝紫色长袍。他们的男孩个个会织一种带流苏的腰带送给心爱的姑娘。他们的姑娘出嫁的那天就要“开脸”,用线绞去额前一大片头发,然后包上头巾。他们有一种戴着面具的地戏被欧洲人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马光星副主席送给我一本他和赵清阳、徐秀福二位先生合著的《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一书。书内介绍了他的故乡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在农历七月至九月“纳顿会”上表演的五个傩戏。其中的压轴戏《杀虎将》,使我想起了中国戏剧史上所介绍的两千多年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这是因为“角抵戏”被戏剧界认为是中国戏剧之源。而民和县三川土族的《杀虎将》近似“角抵戏”,所以笔者将本文题目叫做“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土族傩戏《杀虎将》。”先说啥叫“角抵”。司马迁著的《史记·李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二…  相似文献   

9.
林岷 《北京文史》2009,(1):35-41
中国戏曲和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同被称为古代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其中唯有中国戏曲历经千载,几度沉浮,而今依然方兴未艾,充满生机。“京剧”是外地观众对在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兴盛的“康雍乾百年盛世”时期,诞生于古都北京的剧种的爱称。它不但为中国人民所乐于观赏,而且远播海外,风靡异域。更有一些外国朋友,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学习中国这一“古老完美而正规的艺术”,乃至粉墨登场,亲身体验中国戏曲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0.
满族戏曲与戏曲家胡音一、满族戏剧(1)、朱春戏。朱春戏是满族传统民间戏剧,有的地方称“朱赤温”,融汇了民歌、说唱文学、倒喇(歌舞演唱)及“百戏”、散曲等精华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关于“朱春戏”的源流,未见史书有明确记载和原始剧作。仅有几种传说。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