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琴 《世界遗产》2012,(4):66-73
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农业遗产未必能像古迹遗址那样承载着普世文化价值,也没有名城古镇所蕴含的人文历史,甚至不像工业遗产那样记录着一段急剧的变革历程,但农业遗产关乎人类的生存,关乎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截至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多哈会议召开之前,非洲已有17处遗产地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其中5处是文化遗产,即埃及的阿布米纳基督教遗址、坦桑尼亚的基卢瓦·基西瓦尼和松戈马拉遗址、乌干达的卡苏比王陵、马里的廷巴克图城和加奥的阿斯基亚王陵。为了拯救和保存非洲现有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比较脆弱的泥土建筑物,南非开普敦大学提出了"扎马尼项目",即"非洲文化遗产遗址和景观项目",将现有的非洲文化遗产制成3D电子数据,目的是使这些数据可以用于保护、修复、研究和教育,也可以为将来服务。本文作者同时对这五处遗产的价值和现状进行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比较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相似文献   

4.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包含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到应用与借鉴传统森林茶园栽培管理方式进行改造的生态茶园,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完整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2014,(12):116-119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主题展览于10月25日至28日在青岛举行。本次展览是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颇具特色的专业展区,以别具创意的布展、精美的图文展示和丰富的民俗表演将我国11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各自的地域特色、农业系统特点、生态产品展示出来,吸引了大量展场观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项目,旨在促进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当前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弊端,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重要的生物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纲要》中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部分提到,要"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这种政策上的利好让农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再次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2016年1月,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到了"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华盛顿州第一个遗产旅游项目由华盛顿艺术委员会于1995年创立,它以卡带附带说明书的形式出现。华盛顿艺术委员会在制作了7个类似的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之后,在积累了大量相关档案文件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1.本真性和地方感;2.创造性与优秀艺术家;3.挪用;4.多样性和包含;5.经济冲击和利益;6.隐私;7.跟上新技术的步伐。美国公共民俗学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相当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重视比较晚,保护理念与利用对策存在一些不足,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是否具有科学、有效、经济性,关键在于是否能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好之间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加大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寻求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点,使文化遗产在旅游利用中不仅具有一般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还能延续遗产文脉。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通过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分别就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类型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整理、归纳和研究,明确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参与了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承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课题研究(2009年10月至今)。该课题旨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管理,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大量案例研究和现场调研为基础,依据保护经济学理论,探讨世界遗产地对其依托城镇或地区直接和间接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领域、作用模式、遗产地产生的长期效益及其未来发展情况,最终提出有利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性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Abstract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UCH) as an outstanding divis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appears to be crucial and complicated when more general issues regarding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are raised. The essence of in situ preservation should be equally discussable for any kind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n land or underwater.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different methods and concepts of intervention in a variety of sub-aquatic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shipwrecks to submerged settlements.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an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and archaeological sites since this kind of heritage has scientifically been explored and studied. A range of different preservation methodologies, from total or partial transference inland, to preservation underwater, will be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option will be highlighted. Different examples of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s will be illustrated. Different types of in situ conservation/protection will be explained and categorized. Furthermore, there will be a focus on the UNESCO Convention of 2001 on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UCH, where the in situ conservation option has been recommended.

Moreover, the technical issue for preservation of UCH sites, either in situ or after displacement, will be explained. The implication of relocation for different sorts of sites and materials will be argued; for example, cases where some sites, such as shipwrecks, would more easily be displaced compared with submerged settlements, villages, or ports.

Finally, by stressing that the state of ‘being underwater’ makes many sites qualified to be regarded as UCH, the in situ preservation approach will prevail that this state is maintained.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plores a number of issues in regard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ing of the World War II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located in Truk Lago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apanese Naval Base at Truk wa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American strategy to end World War II and it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indigenous inhabitants. Div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visit Truk Lagoon to dive the 50 shipwrecks and numerous aircraft.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it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riteria for world heritage listing, and in context with Pacific Island Nations requirements.
© 2004 The Nautical Archaeology Society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文明结晶,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精神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依托于物质载体。文化遗产兼具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因素: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互相作用。认清两种文化遗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与遗产地管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王晓晓  张朝枝 《旅游科学》2007,21(1):13-16,34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遗产旅游真实性的理解存在差异,游客、居民、旅游经营者对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较大,并且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本文从遗产旅游与真实性的概念剖析入手,分析与比较和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性概念理解差异,以及这种理解差异造成的遗产旅游地发展恶性循环,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真实性的手段来管理遗产旅游地.  相似文献   

19.
文物古迹是过去文化的载体,文化既是不同人们共同体在特定时空中适应环境与社会的结晶,也是人类曾经的生存可能性的记录,因此,文化遗产是发展的智慧资源而非包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物与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拓展和提高的过程,经历了由古玩、文物到全民性的文化遗产自觉的演变。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文化及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开的选择,也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古今中外文化大会面时代人类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前提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Private business investments in heritage sites in Tanzania have recently captured scholarly interest of some archaeologists. Curiosity in the matter has largely emanated from a fundamental need to widen the sites’ utilization through heritage tourism. This paper reviews a recent incident in which a local community explicitly opposed the minister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handing over ceremony of Kunduchi ruins site to a private investor. The paper also highlights recent developments, problems in private business investment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lications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ritage sites in Tanzan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