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姜寨:中国一座新石器中期村落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仰韶文化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充分的史前文化。随着考古材料的积累,它在时空分布的关系和变迁过程也日益清晰,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和互动场景。姜寨遗址被公认是仰韶文化发掘最为完整和研究比较深入的一处聚落遗址,它出土的遗迹、遗物和空间关系常被用来解读仰韶时期的生计、技术和社会结构,并  相似文献   

2.
庙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芦河南岸的台地之上。2017年9月至12月,为配合蒙西——华中运煤铁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队、靖边县文管办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了一批仰韶至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其中仰韶晚期遗存包括房址12座、灰坑20座、窑址2座,出土了陶、石、骨质各类遗物数百件,为庙梁遗址及陕北地区的仰韶时代晚期的文化内涵、特征及聚落结构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兴乐坊与下河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且都包含仰韶中期的遗存。浮选分析表明,仰韶中期,粟作农业在两遗址均占主导地位,兴乐坊遗址在粟作农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水稻种植,形成稻粟皆有的特点。此外,两遗址在仰韶中期灰坑植物遗存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采样的偶然性,或受下河遗址有特殊功能的大房址的影响。仰韶中期两遗址迥异的地理环境可能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杨剑  霍耀  郭梦 《中原文物》2022,(3):49-57+145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是一处仰韶时期制陶业特征显著的聚落,经过连续的发掘共清理陶窑42座,其中仰韶晚期陶窑33座,陶窑的数量之多和分布密度之大在其他同时期遗址中较为少见。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晚期遗存最为丰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标本,这为我们研究当时陶器制作与生产提供了实物证据。我们基于周家嘴头遗址发现的陶窑和出土陶器开展了多次的陶器制作及烧制实验,从而对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晚期整个制陶业的操作链技术及生产方式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5~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四次发掘了鹤壁刘庄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和下七垣文化墓地。墓地基本完整揭露,发现墓葬338座。本文拟从墓地选址、墓葬布局、墓葬形制与结构、葬式葬具、随葬品组合、特殊葬俗等几个方面对其葬俗葬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以期裨益于夏代中原地区下七垣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6.
试论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考古学界普遍将关中和豫晋陕交界地区晚于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晚期遗存称为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但是甘肃境内仰韶晚期的文化面貌一直不甚清晰,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也不一致。1978年开始发掘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在仰韶中期相当庙底沟类型的地层之上迭压着另一类遗存,1982年发掘的第九区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类遗存的文化面貌。经过初步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认为这类遗存就是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仰韶晚期文化。本文试图对  相似文献   

7.
资讯·国内     
《大众考古》2022,(7):10-11
<正>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圪垯川遗址是一处距今6100—56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聚落中心广场内发现一座目前所见仰韶时期单体规模最大的粮仓,容积近60立方米。广场周边有100余座房屋,外围有三道环壕。山西闻喜:上郭遗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上郭遗址仰韶晚期偏早阶段的H50内清理出土一枚石雕蚕蛹,说明山西南部涑水河流域在仰韶时期已经养蚕。通过发掘,推定上郭古城就是两周时期晋国重要都邑“古曲沃”。  相似文献   

8.
陕西白水县下河遗址仰韶文化房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白水县下河遗址进行了发掘,主要收获为三座大型房址。三座房址均为五边形,有内、外两层墙体,使用料礓石烧制的白灰铺设地面。房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石器、骨器和蚌器。这三座房址的发掘,对研究仰韶时期的建筑技术以及该遗址的聚落、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星  甘雨棠  廖其坚  陈晓颖 《文博》2023,(4):11-24+2+113
2013年8月,为配合贵港市东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广西贵港贵县师范学校旧址的11座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6座汉墓保存相对完整,年代序列清晰,对研究贵港地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河里范遗址位于陕西省乾县城东约15公里的泔河南岸二级台地之上,2005年发掘了400余平方米,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遗物,可辨认出仰韶中期、晚期和龙山早期三种遗存。本次发掘表明泔河流域在仰韶中晚期到龙山早期这段时间,与渭水中上游地区同期的考古学文化无论从整体的陶系、器形、器物组合及陶器的纹饰特征都基本接近,相较之下与泾水上游同期遗存的差别在仰韶晚期时开始明显。该遗址是泔河流域的首次考古发掘,对关中西部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华夏考古》2021,(4):11-26
2015~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舞阳县博物馆对舞阳张王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其年代主要为仰韶初期偏晚及仰韶早期,共分四个阶段,填补了舞阳盆地及周边地区该时期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豫中南地区仰韶初期向仰韶早期的过渡以及聚落形态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五次发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案板遗址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扶风县城东约4公里处,面积达7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较厚。1984~1987年,西北大学历史系(现改称文博学院)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在这里进行了4次发掘,以遗址中部的冲沟——杆杖沟为中心,将遗址分为沟东(GD)、沟南(GN)、沟西(GX)、沟北(GB)4个发掘区,在不同区域发现了案板Ⅰ期文化(仰韶中期)——案板Ⅱ期文化(仰韶晚期)  相似文献   

13.
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发现仰韶至明清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商代晚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并发掘出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该聚落功能齐全,并经过比较具体的规划.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的发现及丰富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的大规模揭露,对了解该遗址的布局、功能、研究该遗址的聚落形态、探讨该时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定襄青石遗址仰韶晚期遗存,年代相当于仰韶晚期偏早阶段,结合以往的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晋东北存在一个义井文化的地方类型,即"阳白类型",其与以太原盆地为中心的义井类型同属于义井文化。阳白类型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受到了午方类型西渐的强烈影响,同时,也滋生了部分大司空文化因素,形成了浓郁的区域性特征。此外,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本文指出"阳白类型"始自青石这类遗存,在义井文化中期仍在延续;其分布范围广布于整个滹沱河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5.
2004年重庆奉节赵家湾墓地共发掘墓葬20座,出土各类文物300余件.其中东汉墓葬15座,包括砖室墓和崖墓,随葬品以陶器和"五铢"钱为主,年代不早于东汉中期:蜀汉砖室墓1座,延续了东汉晚期墓葬风格;东晋砖室墓1座,出土大量精美青瓷器,文化面貌与同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趋同;明代墓葬3座,均为土坑墓.该墓地时间序列完整,出土文物丰富,为我们研究峡江地区考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6.
秦博 《四川文物》2020,(2):23-35
黄河中下游地区40余处遗址的400多座二层台墓资料显示,生土二层台墓的数量在仰韶中晚期以前较熟土台墓多,龙山时代式微。该变化的背后是棺椁的逐渐成熟,生土台墓中小部分带有盖板或原始棺椁,同时熟土台并非判断墓葬带有棺椁的充要条件。通过生土台高度和墓葬深度的二元变量分析,墓葬开挖时预留生土台并未考虑稳固墓室,而应该与构建殓尸空间(或椁室)、进行一系列丧葬活动有关,在台面上放置随葬品的情况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二层台墓的分布具有集中埋葬的倾向,采用二层台墓的群体并无明显的性别和死亡年龄指向,从仰韶中期以来,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占据着更为优越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17.
校《元君庙墓地所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素勤《元君庙墓地所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一文为辛怡华所写(以下简称辛文),刊于《考古》1991年5期。全文分五部分,即:一、探讨史前时期人口自然结构的途径与方法;二、元君庙仰韶墓地概况;三、元君庙仰韶墓地...  相似文献   

18.
2005年4-9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句容市寨花头村的6座土墩墓进行了发掘。其中D6为一墩一墓,年代约为西周早中期。D2属于一墩多墓,共发现27座墓葬、3座灰坑、1座房址、2个器物群,并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M22是D2的中心主墓,位于土墩中央。其余墓葬分布于土墩四周,呈向心结构环绕着中心主墓。D2的年代为春秋中期前后。D2的发现为研究江南土墩墓增添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张弛 《考古与文物》2022,(2):102-118
窑洞最初出现于半坡四期的关中、陇东、陇中和晋中地区,是因应仰韶中期社会、文化和资源衰退时的替代性简陋居住形式。在此后的泉护二期成为黄土高原上聚落的主体建筑形式,并逐渐向陕北、河套、晋南、豫西和甘青地区扩展,到龙山文化时期彻底占据了整个黄土高原。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窑洞聚落在山脊上修建石砌围墙,在山顶建造夯土和石砌院落,以适应社会关系的紧张和社会内部的分化,丰富和完善了以窑洞这种简陋的建筑为主体的聚落形式。窑洞以其节省木材、适合黄土高原腹地原梁峁地貌的优势,开拓了较仰韶早中期半地穴式建筑形态更为广阔的聚落分布空间,发展出新的聚落样式,影响了之后该地区几千年的居住形态。  相似文献   

20.
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旨在了解鹳河中游西峡县境内山地、平原和丘谷地带的聚落形态。调查面积约125~135平方公里,发现了近百处遗址,年代从仰韶中期一直到秦汉时期。通过系统调查,我们对调查区域内的文化面貌和各时期聚落形态的特点、变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信息反映出当地古代居民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和经济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