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诸根系中,黄河文明是其重要的直根。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表里山河的地理形势、温暖适宜的气候条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诸根系中,黄河明是其重要的直根。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表里山河的地理形势,温暖适宜的气候条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函谷关的旧关位于河南灵宝市,新关位于河南新安县。函谷关是关中向东延伸至中原地区东西向大道上的重要关隘。旧关所在之地,一侧崤山,一侧黄河,这样的地理形势被古人誉为"崤函之固"。函谷关不但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而且成为重要的地区界限,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往往以函谷关为界划出关东、关西两个区域,或以崤山为界称之为山东、山西。中国历代均有在重要关隘设关验照的制度,而函谷关界分东西的地理位置又使关口的政治军事意义非同寻常。商鞅在秦国任丞相时制定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山西,自古以来,表里山河,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太岳山;境内又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尤其是汾河,由北向南,从十多个县市贯通而过。这样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山西地方社会特有的人文区位结构和文明进程。常言道,中华五千年文明看华夏,华夏文明看山西,而晋南河东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早已被考古学界所证实。  相似文献   

5.
刘宗迪  蒋帅 《民俗研究》2022,(2):109-119
禹都阳城的传说最早见于《孟子》,因汉代有阳城县,在今河南省嵩山之阳,故从班固《汉书·地理志》开始,即以河南的阳城县(今登封市)为禹都故地,该说成为当代豫西夏墟考古的重要依据.然而,古书所载名为阳城之地,非仅河南阳城一地,《春秋》《左传》记载的数处位于鲁西地区以"阳"为名之地,较之河南阳城的历史更为久远,且这几处"阳"地处于黄河下游,历史上为洪水泛滥之地,《山海经》等书记载的鲧、禹布土治水的传说也发生在黄河下游,鲁西诸"阳"地才是传说中的禹都,也才是夏墟所在.  相似文献   

6.
大河之旅     
窦贤 《丝绸之路》2010,(5):12-16
一条大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这就是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黄河孕育了人类的文化和精神,那些散落在黄河流域成千上万的人文景观让我们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7.
群雄逐鹿,问鼎中原——在中国历史上,河南总是扮演着政治、军事的主角。从地理上看,河南处在中国版图的中心,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腹地,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河南伴着滚滚黄河走过了8000年的文明史。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在河南境内绵延出  相似文献   

8.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  相似文献   

9.
西安碑林内,陈列着一通明代记载黄河的碑石,高1.76、宽0.975、厚约0.19米。碑首呈半圆形,内刻长方形额,篆书"黄河图说"四字。碑身刻黄河流经今河南、山东、安徽一带的地图,其方位与今地图同。图左上角空处有长方形界格,内刻一段文字,题为"国朝黄河凡五入运",共十五行,行三十二字。右上角空处长方形界格,内刻一段文字,题为"古今治河要略",共四十一行,行五十一字。右下角长方形界格内文字,题为"治河肊见",共二十九行,行四十字(图五)。根据右下角"治河肊见"末题款:"嘉靖乙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正>山西位于黄河中游,是人类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传承悠久,文物资源丰厚。在省委书记王儒林眼里,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比我们拥有的煤炭资源更丰富,更有特色。他总结出山西历史文化的"三大亮点",并将其概括为"三个一",即:一缕曙光、一堆生火、一座都城。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9,(11)
<正>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如黄河之水,激荡澎湃,奇丽多姿。作为河南现代美术领军人物之一的谢瑞阶,以其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尤其是黄河为题材的山水画享誉中国现代美术界。他于50年代至60年代多次跋山涉水,行程万里,深入到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七省区的黄河两岸,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了解黄河的水情及水利建设,对黄河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领悟。他锐意创新,突破前人藩篱,在对黄河的性格刻画和画水、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2月24日,由郑州大学主办的"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博物馆等单位的50余名学者,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一、"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刘庆柱认为黄河是中国的象征。"黄河""黄帝"居"中","中"是国家的象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  相似文献   

13.
兰州历史地理格局与黄河河道变迁密切相关。本文以西汉、隋唐、北宋、明清为例,分析每个历史时期在黄河河道等地理因素以及其他相关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兰州城址位置和水陆交通的变化情况,概括出兰州这座城市初建、始兴、拓展及定型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一.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六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  相似文献   

15.
GIS进入历史地理学研究10年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信息系统进入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已经有10年历史,本文回顾了这10年间以CHGIS为主要代表的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果,显示出这一手段已经成为历史地理某些方向的常规方法,特别在历史河流地貌研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历史时期河流的相对精细形态得以呈现。以黄河"京东故道"重建为代表的空间矢量数据获得方法为学界相关研究树立了典范,在矢量数据重建的基础上,"度-簇"结构和"分形"在分析所获得的历史空间矢量数据方面具有很大前景。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4月17—18日,"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校举行。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及海外的百余名经济地理学者出席论坛。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出席论坛并致辞。开幕式由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主持。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纷繁复杂的影响,这一课题长期为国内外从事历史地理和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所关注。随着议题的深入,学界关于黄河下游区域环境变迁的研究日趋精细化。然而,以单个湖泊的历史演变为视角来考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湖泊演变,以及人类活动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成果尚属少数。柏林自由大学贾长宝新著《从大野泽到梁山泊:公元12世纪末以前一个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正式出版,可谓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碛口之名,最早见于《隋书》,是山西面对匈奴的防御要塞。乾隆年间,碛口则是有名的"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时至今日,山西碛口镇长在被黄河造就的黄土高坡上,受着繁荣的晋商经济辐射,这里的人们也有了新的生活。摄影师李双喜在山西碛口李家山拍摄到一组图片,借着窑洞、黄土和城墙,记录下历史的脚步,和这里万年未变的黄河交响乐。  相似文献   

19.
碛口之名,最早见于《隋书》,是山西面对匈奴的防御要塞。乾隆年间,碛口则是有名的"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时至今日,山西碛口镇长在被黄河造就的黄土高坡上,受着繁荣的晋商经济辐射,这里的人们也有了新的生活。摄影师李双喜在山西碛口李家山拍摄到一组图片,借着窑洞、黄土和城墙,记录下历史的脚步,和这里万年未变的黄河交响乐。  相似文献   

20.
<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我国文化的发源地。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这一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曾进行过多次探讨和考察,留下了许多记述。这些记述不仅仅反映了当时对河源的地理认识,而且也为研究河源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黄河河源考察和认识的历史进行研究,无论是对历史地理或地理学史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相信这一探讨有助于对河源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