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4年,定兴县南旺村发现两件有铭铜兵器,后入藏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分别定名为"燕王喜戈"和"燕王喜矛"。经与《殷周金文集成》中收录的燕王兵器上的铭文进行对比,认为这两件兵器应为"郾王■"兵器,应定名为"八年郾王■铜戈""八年郾王■铜矛"。由铭文中的"八年"纪年推断,郾王■即燕武成王。  相似文献   

2.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3.
《文博》2017,(5)
在前人释读的基础上,对1987年陕西陇县边家庄M12号墓出土春秋早期秦式铜戈铭文进行了新的考释新的释读表明铭文与铜戈铸造有关,对比其他多条记载铸器金属原料的铭文,将该戈铭文前四字新释作"卜(镤)(氵夫)(釒膚)□喬(鐈)",指用于铸造铜戈的金属原料:铜和锡铅。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7,(4)
<正>十九年邦大夫戈,传为绥远(今内蒙古)出土。原收藏于山东省图书馆~([1]),今藏于山东博物馆。铜戈长援,近胡处内收,长胡三穿,直内斜刃。铭在内部,刻款,两行共30字(含合文)。长20.6、高10.1厘米(图一、二)。现将铭文隶写如下:十九年邦大夫(告又)(郜)贞,邦冶(告又)(郜)、■(郭)晨、孟■。邦司寇乐汤,上库工师郭■、辰卖。收器。十九年邦大夫戈器形与陈侯因■戈(《集成》11260)~([2])和郾王职戈(《集成》11226)相近(图三)。陈侯因■即齐威王因齐,陈侯因■戈  相似文献   

5.
刘波 《江汉考古》2012,(1):107-110,99
本文通过将郾客铜量与楚简文字对比,认为郾客铜量中的"■"字当隶定为"■",读为"故",并将包山68号简释为"耆州"的"耆"字改释为"■",此字可能为楚文字中"故"的专字,进而对郾客铜量铭文中仍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待考古学的进一步求证。  相似文献   

6.
《文博》2020,(3)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M6069出土铜盆,内壁铭文中的器主名■,被释作"■"而无音读。经核查相关西周金文资料,知其与逨盘铭文的"兑"字写作■形最为相似。而四十三年逨鼎铭文内相同词语中的"兑"字,又书作■形,故可说明该字书体虽有异构,但确应释"兑"字,而应读为"dui",原所隶定的"■"字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7.
《文物》1986年第2期发表报道新出吴王光剑的简讯,铭文隶定有两处可商。一、"允",语中助词(《词诠》603页),简讯误释"以"。二、"■",简讯误释"肇"。细审拓片,字右从"(?)",象"伸两臂与杖齐长"之形(《天壤阁甲骨文存》42),与甲骨文、金文"■"字吻合。剑铭从"戈"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宜候■簋铭文中"王卜于宜,入社南乡"之句的全新考订,结合滕虎簋"虎"字与前贤所释"虞"字结体基本一致之比较,以及对西周初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考证宜侯矢原封虎侯,不属吴君世系,其迁封之邑为邳县北之祖。  相似文献   

9.
1973年4月河北易县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了一批铜戈,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已有报告发表于《文物》杂志(1982年第8期,第42—50页)。其中21:95号戈和21:107号戈铭文基本相同,原报告统释为:“九年将军张二月?宫戊六?”,对铭文内容未作任何探讨。笔者认为,该释文对几个关键字的考释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系年》的内容多可与■羌钟铭文参证发明。《系年》可以澄清■羌钟铭文的一些疑啎,如"隹廿又再祀"的理解,再如"■"、"■"等字的释读。《系年》与■羌钟均记载了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之战,结合相关文献,得以进一步还原该事件的始末。■羌钟与《系年》均涉及齐长城,由《系年》引发的是否存在济水沿线的齐长城的问题,尚难论定。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第4期《中国历史文物》刊载蔡运章先生《战国成君鼎铭及相关问题》一文(原刊第44—48页,第65页)。该文著录洛阳新近征集的1件战国晚期铜鼎,铭文有4字,蔡先生释为"成君七六六六"。首2字,拓本不清,但从摹本看蔡先生释为"成君",是正确的。后2字拓本清晰,作(?)。  相似文献   

12.
刘余力 《文物》2012,(8):63-65
2010年,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在征集社会流散文物时,发现一件传世的战国时期铭文铜戈,可称为"王二年相邦义戈"。此戈传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现简要考释如下。铜戈为长胡三穿,援身细长,脊部略隆,凹刃锋利,阑部突起。内上一穿,上下及尾部皆有刃。胡上三穿及内上单穿皆作不规则方形(图  相似文献   

13.
郾王喜矛、郾王喜戈、鹰节、七年剑是《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录的四件战国时期燕赵青铜器,但原书对铭文的释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文章对其中的"权""桀""俫""有""叚"等字进行了重新考释,并对其铭文作了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14.
郾王职剑跋     
此剑著录于于思泊先生《商周金文录遗》,编号五九五。铭文曰:“郾王职乍(作)武业(?)(?)鐱(剑)。”凡八字。铭文字数,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和容庚《金文编》“器目”中均以为有十字。按谛审铭文拓本,末二字形与前八字风格迥异,字体纤细无力,且不能成字,当非原物本有,而显系后人作伪补刻。况前八字意已尽,可与同名之他剑铭类比。若如再有二字,纯属画蛇添足耳。铭中“武业”后一字,旧不识。一九八五年版《金文编》归于附录下一二六四页,  相似文献   

15.
黄锦前 《中原文物》2012,(4):69-70,74
本文对■夫人■鼎铭文中以往误释的"孟甲"进行了补释,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09年第2期刊载了张光裕《■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一文,作者对■簋铭文做了精彩的考释,并指出了这一器物的重要价值,读后颇受启迪。然笔者以为,■簋铭文的考察尚有略可补充之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陕西韩城市博物馆藏铭文青铜器》一文所公布的两件青铜器铭文的释文作了改释,把■尊的"■"改释为"印",把叔元父盨的自名改释为"匜"。  相似文献   

18.
湖北出土两件铜戈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17册。该册图录为兵器部,其中有两件铜戈,分别出自湖北的江陵与枝江,是首次披露的新资料。数年前,我曾得到江陵所出的一件铜戈拓片,因该戈尚未正式发表,故未收入拙著《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枝江所出的一件,杨权喜先生曾在其论文中提到,但未附拓片。我曾去信湖北省文物商店,请协助作一拓片,函复该店仓库有待清理.一时难以满足要求,故在上述拙著中也未收进该戈拓片,仅附杨权喜先生提供的临写本。由于未能见到此戈拓片,对铭文的某些字不敢肯定,故多缺释。今草此小文,对上述二戈铭文作简短考释,也算对拙著作一点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19.
1986年,涿鹿县矾山镇五堡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1件铜戈,现藏涿鹿县文物保管所。铜戈援稍上扬,中起脊,前锋弧尖,胡狭阔,三穿;内直,一长穿,末端有两行五字铭文“索鱼王□戈”,第二、四两字笔划不全。通长19.8、援长12.5、内长7.3厘米(图一、二)。其时代应为春秋晚期。铜戈出土地点距涿鹿故城约500米。这里曾多次发现战国时期的陶器,铜短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和陶文“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文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字古文,014号字应是从“■”,“■”声,即《说文·■部》“■”字古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