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黄河流域是史前彩陶的发祥地之一。以关中、晋南、豫西一带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甘肃东部是仰韶文化彩陶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区。仰韶文化彩陶是考古界最早发现的彩陶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器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为后世提供了探求远古信息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彩陶艺术发达,历史悠久。远在7000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中国彩陶从兴起、繁荣到衰退,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因远古先民属于不同的部落和部族,又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异,形成了绚丽缤纷、名目繁多的文化类型。这些文化类型的彩陶,或继承发展,或彼此影响,或相互交融,渐而形成了共同的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在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中国彩陶分布地域广,各地发展不平衡,就地区而言,黄河流域最发达,其中又以马家窑文化为最;就同时期的不同文化而言,在与马家窑文化…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曾经是历史上传播东西方文明的要道,今天又成为现代文明的交汇之点。而在这条古道上,在更为遥远的时代,还有过光辉灿烂的彩陶文化的奠基。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探明了中华文化是在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相互交流影响和在本土上多元发展起来的。对中华文化起源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各地区彩陶的产生。在以陕西关中地区黄河支流的泾渭河流域及陕甘交界的陇山一带为中心的地区,有距今约八千年的老官台文化(或称前仰韶文化)彩陶的出土。在甘肃地区则以大地湾遗址为代表。大地湾一期文化一些彩陶缽和三足缽的口沿外壁多绘有一圈红色宽带纹,有的在彩陶缽口沿内侧又同时有一圈窄线纹(图一1。同类纹饰也见于河北武安磁山、河南裴李岗等遗址的彩陶之上,表明它已由彩陶的萌芽发展为一种较普遍的形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在世界范围内,黄河流域是史前彩陶的发祥地之一。以关中、晋南、豫西一带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甘肃东部是仰韶文化彩陶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区。仰韶文化彩陶是考古界最早发现的彩陶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器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为后世提供了探求远古信息的可能。仰韶文化类型彩陶的陶器形制多样、造型完善、制作精致,这些都表明了当时生产的进步、文化的提高、造型能力的加强和人类生  相似文献   

5.
游振群 《文博》2006,(2):30-33
关于彩陶艺术与中国画之间的种种论述,见诸书刊,已有多年。尽管各自从不同角度阐述已见,但是,对彩陶绘画之于中国画的形成,特别是承传的关系,却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由于彩陶画流行的时代与中国画创始的时期,毕竟相隔数千年。在这漫长的流程中,彩陶画的走向和发展怎样,联系到中国画,也就是说,这中间,有没有相关的脉络可循,是否有着相关的链  相似文献   

6.
张红梅 《收藏家》2006,(11):54-58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乃至中国陶瓷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启了中国陶瓷彩绘时代的新篇章。元青花瓷质洁白、青花艳丽,尤其以多层次和满密的装饰风格而著称。许多人认为,元青花的这种典型装饰风格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所致。但其实这种装饰风格更应该说是源自中华本土,彩陶是元青花多层次和满密装饰风格的真正源头。一、彩陶与元青花装饰风格之比较兴盛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是我国艺术的重要源头。在陶瓷上用彩绘进行装饰最早见于彩陶。彩陶纹样最早采用了对比、开光、分割、多效装饰、双关等装饰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亚军 《丝绸之路》2010,(2):105-107
彩陶是人类新石器时代创造出的璀璨文化,是先民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甘肃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亮点,现存彩陶由于地下埋藏时间长、保存环境较差,因而产生诸多病害,如可溶性盐析出、酥解、片脱、破损、裂缝以及彩绘层剥落、脱落等。本文就彩陶的保存环境与病害处理技术与方法作详细论述,为彩陶的修复保护提供技术资料和信息。  相似文献   

8.
彩陶猜想     
一个外国人的偶然发现,使深埋于地下的古老文明伴随着美轮美奂的彩陶重见天日。然而未解的谜团也接踵而至:中国的彩陶到底源自何方?精美的纹饰究竟在描绘一个怎样的未知世界?一个绚烂多姿的彩陶时代又因何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9.
试以文化变迁理论评马家窑文化的起源、发展说邓建富考古发掘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中国史前彩陶制造工艺的巅峰,并正好衔接了黄河中、下游彩陶的衰落期①,成为中国史前彩陶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迹。但是,对这一以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的起源、发展问题,中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汾渭盆地及其周边区域为中心,尝试统计仰韶时代各时期的彩陶比例。我国彩陶老官台文化,白家遗址34%的陶器为彩陶,半坡文化时期渭河流域继承了之前的彩陶传统,早期彩陶占比约1%,晚期占比约10%。庙底沟文化阶段彩陶占比在4~8%之间,中值为6.7%。仰韶晚期时关中及陕晋豫交界地带的彩陶消失,而周边秦王寨、大司空、马家窑、屈家岭等文化的彩陶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缓慢消亡。彩陶的比例也受到聚落层级、聚落中心与边缘、聚落内的功能分区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仰韶源于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中析出的"北首岭文化",它们受到后岗一期文化的前身,即河北易县北福地甲组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的影响,生成尖底瓶,并参与到了彩陶盆、钵、夹砂罐等器物组合中来,从而演进成半坡文化,从此,尖底瓶、彩陶盆、彩陶钵、夹砂罐等基本贯彻了仰韶的始终。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北首岭文化过去一直被视为半坡文化早期;接着出现盛极一时的山西夏县西阴文化,这时的仰韶范围之大前所未有;之后进入仰韶晚期,仰韶晚期可分陕西西安半坡四期文化、华县泉护二期文化两个阶段。由西阴文化发展而来的(陕西)泉护二期、(山西)白燕一期、(内蒙  相似文献   

12.
含氟聚合物用于陕西户县出土新石器彩陶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对陕西户县大王镇庙底沟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进行保护,在用X射线衍射测得表面风化物的成分及对彩陶含湿量测定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30%、20%、10%、5%)四元含氟共聚物(F4-SS)溶液进行加固防护处理,观察加固后彩陶的外观颜色,机械强度、吸水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用F4sS溶液加固处理后,彩陶的机械强度显提高,外观颜色没变化,孔隙水蒸气通道无影响;5%-25%F4-SS用于酥松彩陶加固保护、5%-10%F4-SS用于硬质彩陶的表面防护处理,效果显。说明F4-SS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彩陶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距今约9000年前后,彩陶开始在上山文化中期出现。距今约8000年前后,随着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的稳定发展,彩陶工艺成为区域间重要的文化交流内容。这一阶段的聚落规模小、分布相对稀疏,传播速度较慢,但已经抵达赣西北乃至洞庭湖地区,不能排除对黄河流域产生影响。仰韶时代,鄂皖一带还保持着与仰韶文化彩陶混杂、对峙的要素分布,“小彩、简画”的波折、网格、条带纹是南方彩陶的传统风格。后起的黄河流域彩陶,则以“大范围、大色块”图案的规律性重复为特征。从仰韶文化开始,史前中国的人群规模和聚落分布密度都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海平面稳定,更适合人类居住与交流的江淮下游平原区形成,文化传播的力度与速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色彩中的观念出现了更具中国化的变化趋向。  相似文献   

14.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马家窑彩陶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其真伪的鉴别方法多样,既有普遍性、常识性的鉴别方法,又有特殊性、科学性的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陶瓷艺术的源头是彩陶,彩陶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艺术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并融合了创作者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原有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创造出实用、美观的造型和自然朴实的装饰纹样。本文通过对马家窑彩陶的器型、纹饰的研究,从深层次解析了马家窑彩陶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6.
原始彩陶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它特有的审美魅力,从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形成因素、类型来看,彩陶上的纹样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现代艺术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胡桂芬 《丝绸之路》2013,(2):127-128
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中上游的甘青地区彩陶尤为突出。甘肃是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从距今8000年起到距今2000年,相继发展了5000多年,形成了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彩陶图案构思之精美、花纹之丰富、造型之多样都是出类拔萃的,甘肃彩陶被海内外艺术界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我从事了一些古代彩陶方面的研究和仿制工作。1982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认为我仿制的彩陶“在质地、造型、装饰上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为科研、教学提供了实物标本。”同时被邀请参加了1982年召开的“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会上展出了我研制的包括全国主要彩陶文化的原大件和原大2/3的彩陶30种,有关专家认为我所研制的彩陶在泥料、色泽、造型及彩绘技术上都与原始彩陶比较接近,试制工作是成功的。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  相似文献   

19.
彩陶与玉器是史前时期中华文明起源史中重要的文化特征。本文以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中心,探讨了史前时期中国南北、东西地区文化交流、融合在彩陶与玉器相互关系上的反映。进一步说明彩陶与玉器组合背后的精神内涵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江淮之间史前彩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距今7000前后为发生期,以双墩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6300—5500年为鼎盛期,以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龙虬庄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5500年以后为衰落期。江淮之间史前彩陶可分为东西两个工艺传统:西部的侯家寨文化彩陶传统,由双墩文化、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彩陶所构成,以橘地红彩、外彩和几何形纹饰为主要特征;东部的龙虬庄文化彩陶传统,由龙虬庄文化彩陶所构成,包括青莲岗二期、万北二期、黄岗二期和龙虬庄二期彩陶等遗存,以白(或黄)地黑(或褐)彩、器内彩、几何形纹饰以及人物纹、变形鱼纹、变形人面鱼纹为主要特征。江淮之间史前彩陶两个传统的认识,可进一步揭示该地区在中国史前彩陶及其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进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