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建筑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同时又因其多为木结构,很难留存。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是一个特例,有“中国古代建筑遗留最密集的地区”之美誉。据统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4处,都在山西;宋以前建筑,仅存百余,70%在山西;这里还有明清古建万余座。”然而,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绚丽夺目的山西古建大多还只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锁在深闺人未识。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佳偶,是他们在与营造学社的同仁对中国古建筑的大规模考察中,四到山西,发现了五台山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以及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云冈石窟,应县佛宫寺释伽塔(…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是她一生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完成了她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实践,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  相似文献   

3.
赵恒  曾思荣  何威 《神州》2014,(3):38-3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越来越重视,并开始探究和分析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等。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很多古建筑,其中有些古建筑超过千年,大多数为木质结构,且在战火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屹立不倒,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良好性能。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古建筑木质结构的结构性能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并从木结构中的梁柱结构来重点分析其建造特点。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在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同时,解决好古建筑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并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认知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塞测图集》是故宫古建筑研究的重要科学资料。对故宫古建筑进行断代研究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工作的重点任务。从明代起,中国吉建筑采取了斗口模数制,这是明代官式建筑的根本特征。单士元等学者通过分析历史文献研究了紫禁城的布局,祁英涛等先生集中讨论了明官式建筑的设计规律与做法特征。故宫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应该整合这些研究成果,构建一部故宫建筑史。  相似文献   

6.
王美淇 《风景名胜》2021,(2):0187-0187
中国古建筑已经传承几千年 , 其具有实用性、美观性等特点,可以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许多灵感和意念。虽然中国古建筑不论是木头的材质还是形制都似乎已经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 但其内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认同的点点滴滴已渗入到如今的建筑设计中。所以 ,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从中国古建筑的一些方面 , 可以更好地启发现代建筑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7.
胡懿 《世纪》2023,(5):26-31
<正>梁思成,当这个响亮的名字被提起,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也不免想起他博学多才的父亲梁启超,秀外慧中的夫人林徽因。当历史遗迹越来越被现代人重视并加保护时,毕生致力于古代建筑研究保护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梁思成一再被人们忆起,他对中国古老建筑的热爱,倾其毕生予以保护,他亲身践行修复的历史遗迹,他拍摄的精美照片和绘制的图画,他留下的大量文字,让现代人触摸到中国古建筑的脉络,领略其博大精深的美韵。全面抗战爆发后,梁思成携家人辗转大后方,在重庆留下了工作生活的足迹,重庆也见证了他为保护文物古迹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正纵观林徽因的一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她在中国文坛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30年代至50年代,她在中国建筑领域里是无人替代的建筑学家。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她的一生都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就连与梁思成结婚的日期以及给儿子的取名都与我国宋朝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天才—李诫有关[1]。林徽因在少女时代即随父亲旅居伦敦,游历欧洲大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欧洲当时先进的建筑理论激发了她学习建筑的梦想,与梁思成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建  相似文献   

9.
古建筑保护理念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建筑是古代人们为居住生存或其他意图所建造的构筑物。原始社会,建筑主要用于居住。阶级社会诞生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意识形态的变化,建筑的用途日益增多和广泛。几千年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建筑的分类越来越复杂,功用越来越多。柴泽俊先生根据功用将古建筑归纳为13类(《柴泽俊古建筑集》),即宫廷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每种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分类虽繁杂,但木构建筑一直是中国古建筑发展中的主流,亦即是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最大不同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斗拱审美特征吕鸿铿左国保(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古建筑具有广阔深邃的美学性格,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仅从古建筑的一个组件——斗拱分析其审美特征。一斗拱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中,斗拱最为引人瞩目。远在汉代就曾有“层栉以岌峨,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古建筑是在东汉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建筑体系的,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曾对东亚(朝鲜、日本)建筑文化影响较早,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这一非凡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追根溯源,按当时标准来衡量的、比较固定的“正式”的房屋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后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又创造出各种建筑形式.唐代以后,中国古建筑的设计乃至施工均发生较大变化.本文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其根源和相关因素以及演变过程:1.中国古建筑木材的使用,2.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领域中,勘测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勘测而取得的资料是珍贵的依据材料,古建筑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修缮工程设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部分)科学记录档案的建立与健全,中国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都有赖于勘测工作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支持,有关文物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曾多次组织专业工作者,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对不少古建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测,  相似文献   

13.
古建筑是一种重要的文物类型.长期以来对古建筑的研究多重视单体建筑的研究或区域内某一时代的建筑类型和建筑特点的研究,而缺乏区域内纵向的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自上世纪30年代起,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运用西方建筑学理论,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奠基者,为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和抢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1938年1月至1940年11月,他们随清华大学来到云南,在昆明度过了将近3年的流亡生活,历尽坎坷,备尝艰辛。  相似文献   

15.
一、墙和门 墙和门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较,中国古建筑的墙和门显得更为发达,有人形象地称中国古建筑是墙和门的艺术,此话不无道理。 就单体建筑而言,西方古典建筑基本采用砖石结构,墙体为主要荷重部分,因而使得在墙上辟门开窗受到很大限制。而中国古建筑一般采用木构架,墙体基本不荷重,主要起围护作用。这不仅使在墙上开辟门窗可以随心所欲,而且还使墙的位置和使用材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16.
琉璃作为建筑装饰材料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特色,使中国古代建筑辉煌灿烂,流光异彩,别具一格,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琉璃的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被古陶瓷界和古建筑研究者所关注,国内外许多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限于资料,有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建筑,包括用砖、木、石等材料建造的各种宗教建筑、城市、宫殿、住宅、祠庙、桥梁、陵墓、园林、防御性建筑等,不仅在结构、平面布局、外观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它的环境选择也为国内外从事建筑和古建筑研究保护的专家学者所关注。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建筑...  相似文献   

18.
古建维修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国古建筑的物质与文化两个方面的因素和实际的情况,提出了古建筑维修的“四保存”原则,并就在建筑维修中使用新材料,新工艺等问题,作了透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内容简介本书在出版形式上主要采取"日课"的形式,即一日一课,将系统的古建筑知识进行拆分,读者每日读一篇图文结合的小文章并从中了解一点古建筑方面的基础知识。本书在内容上主要选取王其钧老师绘制的中国古建筑图画,并将其进行筛选及系统的编排和分类,将其分为"古建筑构件"、"宫殿建筑"、"园林建筑"、"中国民居"四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古建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是见证历史的重要实例,更是几千年来中国艺术和建筑水平的杰出代表。在某种程度而言,古建筑也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尊重历史保留其原貌。文章通过对窦大夫祠及其周边建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祠堂献殿内的八卦藻井建筑手法独特,构思巧妙,制作精美,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因年久失修、小构件脱落、梁架倾斜等因素,可能存在隐藏或新发育的病害,整体建筑急需维修,现浅议一下窦大夫祠修缮与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