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阿马加龙(前页)的脊椎骨上伸出两排奇特的棘刺,就像1959年出产的凯迪拉克轿车的尾翼,但这形态除了赚取回头率外意义甚微。自从1991年研究人员宣布发现这种蜥脚类恐龙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在琢磨这些纤细骨棒的功能。假若是用来抵御捕食者,收效会很有限。或许骨棒上曾经覆有皮肤,形成过与某些现存蜥蜴相似的背嵴。若果真如此,那么阿马加龙可能会令背嵴充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黎族的制骨工艺宋兆麟骨器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大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许多考古资料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云南保山猫猫洞的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角器124件,占出土工具总数的41.6%,有骨针、骨锥、骨铲、骨镞、骨镖、骨刀、骨棒、...  相似文献   

3.
2015—2016年,山东大学与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共同发掘了位于滕州市薛河流域下游的官桥村南汉墓群内的北辛文化遗存。共清理了17座形制为椭圆形或圆形的灰坑,出土遗物种类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动植物遗存等。陶器主要有鼎、钵、小口双耳罐等,石器有石铲、石锛、磨棒等,骨器有骨锥。动物遗存和炭化植物遗存种类丰富。  相似文献   

4.
2015—2016年,山东大学与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共同发掘了位于滕州市薛河流域下游的官桥村南汉墓群内的北辛文化遗存。共清理了17座形制为椭圆形或圆形的灰坑,出土遗物种类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动植物遗存等。陶器主要有鼎、钵、小口双耳罐等,石器有石铲、石锛、磨棒等,骨器有骨锥。动物遗存和炭化植物遗存种类丰富。  相似文献   

5.
湖南衡阳市蒋家窑的产品,种类繁多,造型别致,装饰优美。其胎色浅灰,釉色虾青,釉质玉润光亮。器物上不仅刻有文字,还有自名。 蒋家窑址的窑具中,常见形制特别且数量不少的擂棒出土。1981年,在试掘蒋家窑群中的一座完整龙窑时,仅在清理的第一层窑床和其旁的废弃堆积中,就出土有擂棒五件,其中除一件稍残外,其他均较为完整①。后来在对该窑群的调查中,又多次采集和收集到擂棒多件②。现就其形制、用途、年代等问题,作一初略的研究。 一、擂棒的形制 擂棒的整体形状为一端小而面平,另一端大且面弧,实心,圆柱形柄部略呈亚腰…  相似文献   

6.
李宗山 《文博》2000,(2):24-30
具有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乐器出现甚为久远。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中就曾出土十余支骨笛,骨笛是用鸟腿的骨管制作的,管壁上多钻七孔,不仅发音准确、优美,而且有的已是七声音阶齐备,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是十分珍贵的。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及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哨和陶哨,骨哨是骨笛的前身,陶哨又称陶埙(一种卵圆形的单音孔或多音孔吹奏乐器)。  相似文献   

7.
<正>“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姐姐用悠扬的声音唱着白局,右手拿着两根木制小棒,棒尾系着朱红的细绳,左手托着小盘。小棒在月白的盘子上敲敲打打,清脆的声音十分悦耳。一旁的奶奶拉着二胡。她们就这样在夫子庙的街角,奏响最浪漫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晚期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一带,东到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南抵甘南草原及四川北部。学者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所以又称甘肃仰韶文化,上承仰韶文化的石岭下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据C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重要遗址有二十多处。发现的谷物有粟和黍,生产工具有石铲和石镰,谷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饲养猪、狗、羊等家畜,还有鸡。有些遗址还发现石镞、骨镟等狩猎工具。发现的房屋遗址有方形、…  相似文献   

9.
王远昌 《旅游》2008,(2):54-57
临近年关,儿时在农村过年的一些记忆缕缕缱绻在心头,最有情趣和人情味的是农村过年杀年猪,在农家大院里众人满大院追猪,大铁锅中咕嘟着杀猪菜,血肠.下水、酸菜.骨棒等等搅和在一块。散发的是让人垂涎的香气,十里八村、亲朋好友围聚在圆大的饭桌前,举杯吆喝,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0.
1981年春,在整修京张公路时,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东南7公里处的泥河村子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市、区文物部门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出土地点在村东南一坡地上,地面可见散乱的人骨,有的人骨上带有铜锈痕迹,附近断崖上可见暴露的土坑墓葬。这批铜器应是墓内随葬品。因现场已遭破坏,出土情况已不明。现将这批铜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齐家化铜镯,1987年7月出土于临潭县陈旗磨沟墓地,墓主为男性,居墓中,面向东北,仰身直肢,双臂环抱于腹部、右手搭在左臂上、左手戴铜镯一个,与该铜镯一起出土的还有双耳罐、陶碗、小骨珠、大骨珠、骨制臂钏、动物牙齿等一批齐家化遗物。  相似文献   

12.
西汉骨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签是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骨片上刻写文字, 因其形状和刻文内容类似现在某些物品的标签, 故名。目前所见的几批骨签均出土于西汉长安故城中,最早见于1979-1980年发掘的武库第4 号建筑遗址,1985-1987年未央宫第3号建筑遗址发掘时大量出土,2002年试掘城墙西南角时又出土了2枚。  相似文献   

13.
章剑和 《南京史志》2009,(10):31-32
典型案例 珊珊是个漂亮而又活泼的女孩,今年上高一,她自小喜好文学,语文成绩特别棒,时常有诗文在报刊上发表,是同学心目中的才女。  相似文献   

14.
刘梦林 《神州》2012,(35):187
竹笛的历史久远,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骨哨和骨笛。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的骨哨。所以笛子是所有管乐的鼻祖。而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骨笛,与中国  相似文献   

15.
宋爽 《东南文化》2006,(4):89-93
前人对骨笛、骨哨的研究大多将其作为一种乐器,单纯从音乐的角度探讨当时的音乐水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年代、种类和材料等方面,对中外出土的史前骨笛、骨哨进行比较,分析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贾湖骨笛的发展历程和选料上鲜明的偏好性。  相似文献   

16.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物》1978,(3)
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发掘甲区第二十号汉墓时,在墓道西侧清理了一座被严重破坏的马家窑类型墓葬,编号M384。在出土陶器中,一件内壁绘"舞蹈"花纹的彩陶盆(图版壹:上),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重视。与陶器伴出的还有骨纺轮、海贝、穿孔蚌壳、骨珠和烧焦的人骨残块、木炭、红烧土以及牛蹄、牛尾骨等。现将一部分陶器简要介绍如下: 陶器均手制细泥红陶,色黄褐,平底。素陶缽敛口,浅腹。口径18.5、底径  相似文献   

17.
象雄遗歌     
说到当惹雍错,不得不提及一个神秘的古国,那就是象雄。它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文明中心,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文明高度发达。而在现在当惹雍错湖畔一带的当惹穷宗,正是古象雄国的政治军事核心区之一,象雄的强盛与衰落,都与这里息息相关。甚至它的灭亡。在关注象雄古国和文明的时候,我偶然听闻在如今的藏北草原上,在当惹雍错湖畔一带,有一种神秘的乐器,即鹰笛。这种笛子以极难寻觅的鹫鹰翅骨制作,响遏行云,也称鹰骨笛,藏语称“当惹”。其来源更是神秘,据说1800年之前就已响彻在藏北草原上。2012年,我在拉萨八角街的一家古玩店终于有幸第一次见到了鹰骨笛的真面目。这根鹰骨笛比通常所见的竹笛短而细,管长约25厘米,管径2厘米左右。管身上口用木塞密封,只留一窄缝作为吹孔,管端的背面斜开一发音孔,管身正面下部开有六个按音孔,为竖笛形制。  相似文献   

18.
简兴安 《纵横》2010,(10):14-16
2010年8月底,在紧张施工的宜巴高速建设工地上,南边村金鱼坪作业面的一名挖掘机司机惊讶地发现,他刚放下的那一堆弃土中有若干人骨。施工人员、当地村民围在发现人骨的地方,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一个年长的村民大声嚷道:这肯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七十五军预四师士兵的遗骨。  相似文献   

19.
万寿岩遗址船帆洞上文化层出土的骨角制品充分表明当时洞穴的主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制作骨角器的基本技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骨角器的出现和应用在人类文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重新观察几件骨角制品和一些新的标本,认为磨制骨角器具有石质工具不可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尤其是在适应生活环境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使得史前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手段。这些骨角制品在探讨史前人类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方面将是难得的资料,这在今后的发掘和研究中值得我们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人类文化宝库——穿洞遗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贵州普定的穿洞古人类遗址,自1978年发现以来,前后经过1979年试掘,1981年和1983年的两次联合发掘,获得旧石器材料一万多件,骨角器一千余件,其中以骨器为多,角器数量较少;人类化石有头盖骨两个和一些头盖骨的残片,完整的下颌骨,上、下颌骨残片,桡骨、胫骨各一段,单个牙齿多个,儿童头骨碎片40多块,动物化石有13个属或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