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蜚声文坛。她的小说非常注意捕捉人物的瞬间印象,表现人物瞬间的心灵感悟,从而营造气氛,揭示主题。这正是她对“顿悟”技巧的运用。她把这种“瞬间的心灵感悟”叫做“Glimpse”,与詹姆斯·乔伊斯后来称为的“Epiphany”异曲同工。“顿悟”是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精髓,同时也是她使英国短篇小说进入现代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阁老 《文史博览》2006,(1):35-35
在军队通讯联系中一般要使用密码,以防军事机密向外泄漏。商业活动也有密码,有关商品库存、进货成本等都是保密的内容.常见的是用暗语代替数字,供内部交谈,不让别人知道底细。据考证,这种数字代码早在宋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3.
“火笼”浓缩羌族人的生活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省理县桃坪地区的传统羌族建筑中,位于第二层的房间称为“火笼”,它在羌语南部方言里面称为“米哦”(本文所提到的羌语方言均属于理县境内羌语南部方言),原意是“火塘”,人们已习惯称火塘所在的房间为“火笼”。“火笼”是羌族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据95岁的杨步华老人介绍,以前全家人的饮食起居都在“火笼”里,把兽皮和草垫铺在火塘周围的地板上,一家人都住在这里。虽然现在我们很难再看到这样的场景,但是在传统建筑中保存下来的火笼和火塘,仍然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虽然经多年考证,但对“胡同”这个词的来因含义仍是各有高见、莫衷一是。对胡同含义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蒙古语、突劂语、女真语、满语等少数民族“水井”大致是huto这样的音,井泉是居民生命之源,所以胡同的引申为街巷;第二,元朝时把街巷称为“火弄”、“弄通”,所以“胡同”是由“火弄”、“弄通”演变而来的;第三,这种解释有点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5.
有的文章说:“‘阿穆尔’也是达斡尔语,是达斡尔人对草鱼的一种称呼。”“由于黑龙江中草根鱼特别多,所以达斡尔人就把黑龙江称作‘阿穆尔’,其意是草鱼之江。”这纯粹是一种附会之谈。达斡尔语中管草根鱼叫amor,其发音虽然与“阿穆尔”相近,但与阿穆尔河即黑龙江的命名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达斡尔语中管黑龙江叫har muru,其发音也与“阿穆尔”相近。har是“黑”的意思,muru为“江”或“水”之意,二者合起来为“黑水”或“黑江”之意。这是用达斡  相似文献   

6.
辽代三彩器中有一种被称为“温盘”或“暖盘”的文物。这种文物由所谓的“盘”和“座”二件组成,有的两件连在一起,有的可以分开。在辽墓中出土比较普遍。辽宁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赤峰市博物馆,朝阳地区博物馆均有收藏。  相似文献   

7.
释“函胡”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关于其中的“函胡,,新编《辞海》释为“声音模糊不清.……今通作‘含糊’.”新编《辞源》释为“模糊不清.同‘含胡’.”《中文大辞典》释为“形容大声,模糊不清也.”新编《汉语大辞典》释为“犹含混.模糊不清”.以上四部工具书都释“函胡”为“模糊不清”,而且都引《石钟山记》中的语例为证.这种讲法似乎可以讲通,但令人生疑.“模糊不清”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声音?既是“模糊不清?,又何以能“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相似文献   

8.
董雪 《神州》2011,(2):44-44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然而“语文”又来源于生活,故在教学生学“语文”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会用“语文”。  相似文献   

9.
这种神秘文字曾经引起江泽民主席的浓厚兴趣;这是个比甲骨文更难破译的“世界之谜”;这些古老的“契丹小字”中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解读了它,就能把人带入一个神奇世界…… 如何辨认甲骨文,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着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大难题。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辽宁省灯塔市郊区一个名叫李蕴的农民,运用他发明的独特的 “数字法”可以全面破译这种最古老的文字,专家学者无不为之叹服。1999年秋多家媒体报道这一消息后,迅速引起轰动。由此人们又联想到被称做“难解的天书”的契丹小字,这种神秘的文字,中外专家已苦苦研究了…  相似文献   

10.
“九五之尊”也可称为“九五至尊”。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九”、“五”两个数字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只有特定的人才能享有和使用这样一个概念,这个人就是皇帝。那么,为什么“至尊”一定要是“九五”呢?  相似文献   

11.
“耀”和“跃”是个既不同音也不同义的互不相干的两个字,一些报刊往往把这两个字给弄混了.有些报纸常把“侯耀文”改名为“侯跃文”,这是很不严肃的事.某报也出现好几次这种情况.如一篇文章《侯跃文海外传播相声艺术》还是把“耀”字给改作“跃”了,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说“氓”     
在讨论周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形成时,“氓”实在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但过去一直未得到充分研究,其原因有二:一,先秦史料中有关“氓”的记载本来不太多,其写作“萌”、“甿”者又有种种争议,因而这类记载在多数先秦史研究者中尚未引起重视。二,五十年代以来,虽有叶玉华、石世奇、谷霁光和唐兰等把“氓”作为一种特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众多矛盾时,人们时常使用“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明显的歧异。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把贯穿整个近代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称为“基本的矛盾”.把中日矛盾称为当时的“主要的矛盾”。这里,他对“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这两个概念是区别使用的。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两个概念的用法却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14.
妈妈你了解孩子吗?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快乐和烦恼,我也不例外,也有快乐和烦恼,妈妈,你每天让我看书,做作业,不让我和其它小朋友玩,说这样学习会不专心的。我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不管怎么挣扎,也飞不出你精心为我设置的牢笼。妈妈,我真希望你能了解我的心情。其实,我们小孩子也有伤心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在书房里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你手中拿着一个黄澄澄的橘子,让人看了禁不住垂涎三尺。你很亲切地对弟弟说:“书敢,吃个橘子再写吧!”话音刚落,你就走了。妈妈,你可以不把橘子给我吃,但你可以说:“颖颖长大了,懂事了,把橘子让…  相似文献   

15.
张小未 《神州》2012,(21):88-88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让写作与生活“亲密接触”,用日记记录生活中有价值的。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生活处处都是素材。“上课听功课,随时有新的意想,新的发现,是题目。下课了,去运动.去游戏,谁的技术怎样,什么事情的兴趣怎样,是题目。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如种树,如养鸡,如窥显微镜,……都是非常有趣的题目。棱内的集合校外的考察,都是大可写作的题目。”(叶圣陶语)一次争吵、一段笑话、一场辩论可以是日记的内容;一回交心的谈话,一次勇敢的叛逆,一场激烈的比赛可以是日记的内容;在说过笑过,玩过乐过,唱过闹过之后,让学生静下来想一想,写出各自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这也可以是日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何薇 《神州》2014,(17):10-11
在中国的诗歌中,月亮时一个具有重要意境的自然形象。“月”既可以表示思乡,也可以表示怀人,既可以表示离别,也可以表示哀怨。在芭蕉的咏月俳句中,既有表示旅情的,也有追求风雅的,有清贫的,也有悲凉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感,其中都透出了一种浓浓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之感正是芭蕉所追求的风雅美、闲寂美。芭蕉所追求的这种美,和月亮是唯一的这种特质相吻合,因此,“月”就成为了芭蕉表现他的艺术美的绝佳载体。  相似文献   

17.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5,(12):72-74
在记载女娲功绩的《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之语,过去人们在诠释“女娲神话”时,把这句话诠释为“砍断巨鳌的腿,支撑起倾覆的天顶”,如果这里所说的“天”是指浩渺无边、空旷无际的“太空蓝天”的话,它怎么会倾覆、破漏呢?假如果然是“至高无上”的“蓝天之顶”倾覆、破漏,世界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序意》篇是《吕》书之“序”,它本应是解读《吕》书思想的一把钥匙,但由于目前无论在文本上还是思想上都还存在诸多尚未厘清的问题,故其价值尚未充分发挥。考察发现,《序意》篇内容有残损,现存内容应为“十二纪”“八览”之序的一部分。换言之,《序意》遗失了“十二纪”之序的后半部分,“八览”之序的前半部分,以及“六论”之序的全部。从《序意》篇与《吕》书整体内容的关联来看,现存内容是对“十二纪”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的说明,但没有对“十二纪”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的论述。“八览”之序的部分则正好相反,没有起首语、没有写作目的、写作形式等概述性的说明,只有关于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谢炎午 《世界遗产》2014,(10):96-101
合阳提线木偶是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随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合阳人把提线木偶戏爱称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其产生的历史早于戏剧,被称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活化石”、“中国戏剧的鼻祖”。  相似文献   

20.
赵鹏  王永魁 《百年潮》2014,(6):63-67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如今,只要有基本的电子设备,人人都能把自己在键盘上敲下的文字变成字形端庄的黑体字。但曾几何时,在各种出版物上,这种字体却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语录所独享。有时还会为避讳带有贬义的“黑”字而将这种字体称为“粗体字”。虽未见到官方文件规定,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直至“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用黑体字排印领袖语录是各种出版物一致遵循的“规矩”。那么这种“规矩”是在什么时间确立的?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废除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