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窑洞式建筑的产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在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既可反映出当时的生态环境状况,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带,人工开凿的窑洞式建筑,就是新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这一建筑形式不仅展示出该地区居民适应环境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隐含着诸多环境考古学方面的信息。本文将以考古发现为线索,通过史前窑洞式建筑的形态结构,探讨其产生过程,进而分析这种建筑形式所具有的环境考古学意义。一史前窑洞式建筑的结构类型与特点无论人类进步程度如何,“住”始终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生存问题,并直…  相似文献   

2.
一、窗的起源和发展 窗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当时人类采用穴居或半穴居的居住形式,在居处顶部开口,以满足采光的需要,这便是原始意义上的窗。正如《礼记·月令》所记:“古者,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此后,穴居、半穴居形式逐渐发展成地面建筑,但顶部开口的方式却未改变。我们从陕西武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房屋形陶器钮可以得到佐证。此钮作圆屋形,其入口处的上方屋盖上开有天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居住文明,是一定时代生产力水平的集中表现.我们在考察和研究原始文化时,无论这种文化的特征如何,最能说明当时人类生活条件的,莫过于他们的居住状况了.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阶段.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国南北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格局: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而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干栏式建筑及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以山西省寿阳县龙泉寺古建筑群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绘及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该建筑层楼式石碹窑洞建筑的内部空间及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层楼式石碹窑洞建筑相互连通的空间特色,该组建筑群在单体建筑内部的水平、垂直空间相互贯通。随后,文章又将寿阳龙泉寺与太原店头古村落中同类型石碹窑洞建筑进行对比,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功能的此类型建筑建造工艺手法的异同。通过对层楼式石碹窑洞群空间研究,可以为我们营造现代建筑空间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山西的古代建筑营造活动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新石器时期的人类居住遗址也表明,穴居、半穴居和窑洞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平陆的"地窨院"堪称穴居方式的"活化石"。商周时期的古晋阳城、禹王城、古魏土城、汾阴古城、晋国都城等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城池。唐朝有佛光寺东大殿所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陈曦 《丝绸之路》2006,(5):51-57
说到陕北的建筑,大约有一点常识的人都会想到窑洞,因为窑洞不仅是陕北的外在表征,也是因为延安的特殊政治地位,窑洞成为中国式马列主义的诞生地,所谓“窑洞的灯光”那简直是使人向往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强劲光芒。  相似文献   

7.
镇原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孕育出了历史悠久的黄土文化。黄土窑洞、黄土炕、黄土泥塑……琳琅满目的黄土艺术无一不浸透着黄土层的深厚和宽广,而最能体现黄土高原人纯朴憨厚性格的,就是那独特实用的黄土窑洞。几千年来,镇原人正是利用黄土高原土层厚、土质坚柔等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窑洞文化。近年来,他们更是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把黄土高原上的穴居和屋居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实用的“合金”式建筑———箍房。箍房,是一种利用黄土土坯“旋”出来的外似瓦房内如窑洞的民用建筑。箍房相当于“石拱桥”,利用力学原理修建而成,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其修建材料主要是以湿黄土夯打而成的土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箍房的主材料现在也就相应地转变成了砖块。修建箍房时应先砌出四面墙,预留出安装门窗的位置,尤其要将前后墙的地基打结实,以使其能承受住窑顶的巨大压力,然后把和有麦草的泥浆(或沙灰)粘涂于土坯(或砖块)表面,从前后墙头往中间一块一块堆砌土坯(或砖块),“旋”成拱形似的窑洞。之后,在拱顶两面墙顶的过渡处装上短椽,形成屋檐,在短椽与窑拱的接合处填上干土或炭渣之类的东西,使前后檐口到窑顶形成形如瓦房的斜平面。最后,在...  相似文献   

8.
史前人类的居住方式大致经历了树栖、天然穴居、季节性人工营地、定居性人工聚落等几个阶段 ,最终实现了由林地、山地到阶地平原的居住地转移。人工建筑始于壁顶一体的地面式窝棚或帐篷 ,地穴式或地面式土木乃至木结构建筑标志着壁顶业已分离 ,夯土墙、土坯墙以及窑洞式房屋显示出土木建筑技术更趋成熟。而居住方式与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演变往往是因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作用而导致的 ,充分揭示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居住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族源上说,先秦时的肃慎与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满族先世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族称。满族居室与建筑是同满族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化、、完善的。同时,与满族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高寒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与满族居屋、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满族的居室与建筑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征。 满族先人居室经历了一个由地下到地上,从简陋到复杂的漫长过程。虽然年代久远,史书汜载甚微。但从一些资料的片言只语中仍可窥其大略。肃慎、挹娄均处于原始氏族社会,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畜牧经济占有一定的地位,养猪较为普遍。由于地处高寒,生产力低下,生活艰苦,故其居室为约100—200平方米长方形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挹娄”满语为“穴”的意思:因“常为穴居”,故得名“穴中人”。但并非终年穴居,据《晋书》等记载,“夏则巢居,冬则穴居”。“巢居”类似从前东北山区常见之“马架子”、“窝棚”。挹娄穴居“以深为贵”,故“大家深至接九梯”(《后汉书》)。“挹娄……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其人不洁,作  相似文献   

10.
李媛 《丝绸之路》2022,(3):107-110
环县的窑洞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后一直是环县人民最主要栖居方式,因此在乡间留下了诸多窑洞文化遗产,如窑洞庄院、窑洞庙宇、窑洞马厩等等。本文先对环县的窑洞历史略作追述,再分类简述三类不同的窑洞文化遗产,最后对于窑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略作探讨,以期使更多的人对它们有所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李文杰 《文物春秋》2012,(2):3-9,32
本文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编写特点、学术价值以及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做了评述,同时就考古学文化性质及各文化之间的关系、红烧土房屋和窑洞式房屋、慢轮制陶和快轮制陶的起源等三个考古学研究中的问题,谈了亲身感受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陕北窑洞民居的当代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玲 《丝绸之路》2009,(16):69-72
窑洞民居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古老的建筑形态,也是最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民居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体现了中国式建筑之美。新时期,如何发掘和保护窑洞民居的技术、文化、艺术资源,利用窑洞民居在生态、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价值,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夷史前住屋建筑及其演变逄振镐史前时期,东夷人的住屋建筑是在经过了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穴居"、"巢栖"之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才出现了地面建筑。东夷人的地面住屋建筑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江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四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马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村,是以马氏家族地主为重要成员的窑洞民居。马氏家族原居山西临县,后迁居杨家沟居住。马氏家族在起步阶段并没有从整体上规划村落布局。清乾隆年间,马嘉乐从自己所居住的“光裕堂”开始,以堂号为自己的儿孙们建筑独立的窑洞式四合院,这些堂号依山顺势,按等级秩序,高低参差于山峁之间,形成了马氏庄园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土地广阔,各地区的气候、物产、地理环境等条件不同,各地区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情况也不一致。大体情况是:在北方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多黄土高原,气候寒冷,"掘地为穴"建筑居室的方法曾被广泛采用,建筑的发展是由天然岩洞到穴居、半穴居,上升为地面的、简单的原始木构建筑物,又逐渐发展为抬梁式又称梁柱式或叠梁式木构建筑。在南方,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由于地下水位高,气候潮湿,建筑的发展是由"构木为巢"逐渐下降到地面。随着社会的前进、交通的发达、技术的交流与改进,逐步形成了丰富多采、独树一帜的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6.
河套地区史前时代发现的靠崖式窑洞建筑遗址多达19处,居址数量达400多座。文章根据这些居址的形制特征,将其分为三型、两个阶段,通过对房屋形态、门道、房屋面积、地面墙面的处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史前时代窑洞演变的核心是对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不断改善,是对黄土认知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结果。此外,文章还通过对窑洞内灶址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窑室内部空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从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民居到今天现代化的恢宏大厦,从雄踞中原的帝王宫殿到河西走廊、西域那琳琅满目的各类古城遗址,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卓越智慧。“夯土版筑”建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原始、最普遍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形式之一。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中的“夯土版筑”建筑图像也随着壁画酥碱、起甲等病害而受到破坏.呈迅速减少趋势。“夯土版筑”图形构图虽较为简单,但其中所包含的资料却非常珍贵。  相似文献   

18.
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居住形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在民居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窑洞民居存在地域差异性。本文通过选取陕西窑洞中具有典型性的渭北与陕北窑洞作为研究对象,从选址、结构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对陕西窑洞做比价分析研究,剖析窑洞民居的差异性特征,进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成就。  相似文献   

19.
黄土塬上黄土窑徐志贤黄土窑,即窑洞,是利用生土的特性创造的一种居室。同时也是建筑艺术和旅游事业待开发的的荒原窑,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纵向挖成的洞。和盖房相比较,“崖”就是屋架。“崖”的组合,叫“庄”或“庄子”、“庄基”、“院庄”。“庄”的...  相似文献   

20.
居住建筑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祖宜 《人文地理》1989,4(3):28-31
居住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要。人们始终不渝地在为改善自身的居住状况及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追求、探索。从"昼拾椽栗,暮栖树上"的巢居和野处之穴居,到现代化住宅,无一不是为满足居住而努力。人类居住方式和特点,是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辟土为窑,垒土为楼,虽然质朴简陋,被今人不屑一顾,但它毕竟曾经是、至今仍然是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全世界约有十亿人口栖身其间,仅我国黄土高原居住在窑洞者就约四千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