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星 《沧桑》2013,(3):125-128
微博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媒介。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兴起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大学生的微博使用心理、微博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微博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并结合这些特征提出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心理工作者既要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要谨防微博控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处于信息载体多元化、国际化、技术化环境下,河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科学发展的问题,开辟信息素养教育新领域。进而为确定河北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模式和方式提出建议;并为处于试验阶段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参考依据。以期实现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更深远意义的扩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河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处于信息载体多元化、国际化、技术化环境下,河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科学发展的问题,开辟信息素养教育新领域:进而为确定河北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模式和方式提出建议;并为处于试验阶段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参考依据.以期实现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更深远意义的扩展.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的时代,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影响深刻。而如今,随着体育传媒的不断发展,虽然在许多方面给当代的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是会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这种媒介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再加之几种传统的传播媒介,媒介对我们的影响相当巨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信息资源的中心,不仅是读者与信息资源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而且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效平台。本文从大学生"精神成人"、信息素质和语文素养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作用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大学生宿舍流行文化的时代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亭 《沧桑》2009,(5):107-108,120
文化总与时代同行,即使是微观的文化景观,其中也有时代的映像。本文以1978年到2008年三十年里中国大学生宿舍流行文化的变迁为窗口,来透视时代的发展脉搏。从80年代中国大学生的"读书型宿舍",到90年代中国大学生的"沙龙型宿舍",再到新世纪初中国大学生的"媒介型宿舍",几代中国大学生宿舍流行文化的变迁,既折射出工业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也折射出扩张中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又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认知世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忽略或对重视不够的问题,故对此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对于旅游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针对大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基本认知和心理需求,分析大学生研学旅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政府、企业等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大学生研学旅行健康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钰宁  孙九霞 《人文地理》2022,37(4):175-18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实现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关注了近年火热的“外国人赴阳朔学太极”现象,综合运用非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与文本分析法,以“身体符号”的意义变迁为研究脉络,探讨“外国人学太极”这一跨文化情境下的主客互动活动,分析外国人赴阳朔学太极的动因、互动过程与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从互动媒介来看,身体作为符号在跨文化情境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身体符号的意义也在跨文化互动中逐渐深化;从互动过程来看,不同主体的角色和观念以身体符号为媒介在跨文化互动中实现交互协商,由此加深主体对于自我的认知。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型紧密联结强化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广告媒介的发展,以电子媒体、短视频媒介为代表的广告媒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相关短视频为例,剖析短视频媒介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阐述短视频媒介在乡村旅游业中发挥的作用和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以促进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攀 《神州》2011,(1X):49-50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以及倡导主体性教育管理观的必然要求。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主要有:参与高层管理,参与教学管理、参与后勤管理等,这些管理活动均与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学校应提供多种渠道与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生是我国旅游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2006年4-6月对陕西省七所高校学生旅游行为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旅游偏好、旅游消费水平、旅游组织方式、旅游空间行为及旅游服务与价格评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喜欢旅游,对自然类风景区更热衷,旅游动机以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为主,旅游时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集中性,暑假是大学生旅游最集中的时段;陕西大学生平均旅游花费为394元,80%的大学生旅游花费和月均生活总支出在500元以内,旅游花费约占大学生各种生活支出的15%;旅游组织方式呈现出与同学朋友结伴出游为主的小群体出游特征;中短距离的省内旅游是主体,80%的旅游活动在800公里范围以内,较吴曲线略远;大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基本满意,但旅游服务价格相对较贵。  相似文献   

13.
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就业流动是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不同类型的就业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国7个城市的1600余份调查问卷,利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城市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学生倾向以自身生源地为界限对劳动市场的地域进行二元划分,职业发展机遇和家庭因素在就业地的选择中最为重要,地区特质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弱,生源地和个人观念都与就业地的选择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熊帼  张敏  姚磊  汪侠 《人文地理》2013,28(5):31
大学城生活主体大学生与之是否存在积极的关系,对大学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地方依恋理论,对南京仙林大学城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地方依恋维度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发现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具有地方认同、功能依赖和情感依赖三个维度特征,地方依恋进一步有助于地方根植性形成。其中,大学生的功能依赖对地方依恋作用为负。总体上,仙林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处于由地方认同到地方依赖的过渡阶段。本研究为近年来中国涌现的大学城建设热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评判视角。  相似文献   

15.
In our digital age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treams are constant,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often contain multiple messages about topics important to everyday life, such as energy geographies. Recognizing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prime consumer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it seems that crafting of academic engagement for and with students that is in touch with the knowledge networks they utilize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part of today and into the future is important. Engaging students in the production of videos about important topics, such as energy geographies, aids them in becoming critical producers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网络对大学生的婚恋观影响深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婚姻和恋爱观的转变。无数事实表明,传统的婚恋观正在接受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几乎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逐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李贺文 《神州》2011,(3X):1-2,4
从对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抽样调查来看,由于专业教育的偏向和较低的高考成绩,使得理工科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加强理工科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可以试着从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模式、考核方式及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鼓励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进,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机会,以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学生中的顺利开展,使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8.
In teaching eugenics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general public audiences, film should he considered as a provocative and fruitful medium that can generate important discussions about the intersections among eugenics, gender, class, race, and sexualit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use of two films, A Bill of Divorcement and The Lynchburg Story, as pedagogical tools for the history of eugenics. The authors provid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films and suggestions for using the films to foster an active engagement with the historical eugenics movement.  相似文献   

19.
对民族高等院校来说,很多学生都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欠缴学费问题尤为突出。民族高等院校的学生欠缴学费既有经济困难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缴费观念淡薄等主观方面的原因,要解决学生欠缴学费问题,民族高等学校必须从学生的缴费观念、助困措施和学校缴费管理等三个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20.
Home and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are related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structs. Building upon Kenyon’s [1999. “A home from home: Students’ transitional experience of home.” In Ideal homes? Social change and domestic life, edited by T. Chapman, 84–95. New York: Routledge] categorization of physical, social, personal, and temporal elements of home for college students, we analyze survey responses from 256 students at a 4-year U.S. residential college in order to uncover how perceptions of home-like spaces change as students move from pre-college homes, through on- and off-campus home spaces, and toward imagined future homes. Our quantitativ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four home elements matter differently across time and type of home, supported by qualitative findings wherein students articulate how they conceptualiz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home spaces. This study adds to ongo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as placed (for four-year residential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and as fluid and multilayered in terms of social actors’ views of their past, present, and imagined future homes and accompanying identity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