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16,(12)
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历代书画家临学的重要起始之篇,也是书画鉴赏家们断代研究的标准件。现有大英本和故宫本两本存世,本文论述的是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406年),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是杰出画家、  相似文献   

2.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先后在大权臣桓温、殷仲堪手下当参军,也就是军事顾问,相传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其中又以“痴绝”最为有名. 一次,顾恺之和著名才子谢瞻一起值夜班.长夜漫漫无心睡眠,顾恺之披上衣服在院里溜达,眼望皓月当空,不由诗兴大发,大声吟起诗来,谢瞻隔着窗户听到后,就称赞了他两句.这一赞可了不得了,顾恺之大受鼓舞,愈发忘我,一首接着一首,开起了个人诗歌吟诵会,谢瞻跟着鼓掌叫好.  相似文献   

3.
关于《越绝书》,笔者先后已发表了四篇文章①,对该书一些重大问题,诸如性质、作者、内容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来阅读了王志邦先生发表在《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12期上的《〈越绝书〉再认识》一文后,颇受启发,觉得有必要对有些问题再谈些看法。尤其是长期以来,对于《越绝书》的归属问题,浙江方志界有些同仁总是拿它作为浙江最早的一部方志,似乎从来无人提出疑义,已成定论。可是我在多次阅读、研究这部书以后,发觉原来并非如此。实际上笔者早在《〈越绝书〉散论》一文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将这段文字抄录如下:其实只要人们在读此书时,稍事…  相似文献   

4.
虎头三绝     
顾虎头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小名.他出生于晋陵(江苏无锡)。很早就来到了南京,长期定居在瓦官寺附近。因顾恺之常在家中阁楼上专心作画,他的住所被称为“顾楼”,这条街也因此称为“顾楼街”。顾恺之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后来又投奔桓温之子桓玄的门下.常周旋于豪门贵族以及名流雅士之间.这些交往活动,应当是发生在当时的南京。  相似文献   

5.
<正>《越绝书》是一部记载古代吴、越史地为主的地方史志。关于该书的作者说法一直较多,难以定论。然考其文字,却可以发现许多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前人也多指出"作者盖传《公羊》家学",或说"作者笃信《公羊》","宗《公羊》家言"(乐祖谋点校:《越绝书·越绝书序跋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22、121页)。通过对《越绝书》文字的梳理,《越绝书》中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外传本事》《吴内传》《德序外传记》《篇叙外传记》等篇中。本文试对  相似文献   

6.
《越绝》释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绝》释名晁岳佩拙作《也谈(越绝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和《(越绝书)内外经传考释》都曾涉及《越绝》书名问题①,因题目所限,对此均未展开讨论。这个问题在《越绝书》研究中极为重要,学术界认识也很混乱②,有必要予以正名。在今本《越绝书》中,提到《越绝》书...  相似文献   

7.
绝海中津是日本五山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僧,他的诗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艺术造诣很高,卓然独立,自有风貌,颇可与中国诗歌并读。山水田园派诗人擅长描写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寄情于景"以及"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风雅,同样见于绝海中津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中;与其他唐代诗人相比,绝海受王维的影响更为明显。文章选取绝海诗集《蕉坚稿》中的代表诗歌与王维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王维对绝海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吴越春秋》、《越绝书》中的神话为线索,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吴越春秋》与《越绝书》两书的材料来源基本同一,《吴越春秋》广泛地运用了先秦以来的资料,《越绝书》是其参考书之一。因此《吴越春秋》具有整合之功,内容更为丰富。《吴越春秋》对汉代神话传说的记录,体现出政治思想对神话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两书在风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对《列女仁智图》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女史箴图》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曾从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并辅以服饰、器具等图像资料,论证了《女史箴图》非顾恺之作,而应是一幅北魏孝文帝当政时期的宫廷绘画作品。在认识传世早期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当文献严重失载的情况下,借助考古发掘图像资料是解决一些问题的惟一办法。从这一方法入手,我认为传为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虽然被公认为宋人摹本,但是它的原本要早于《女史箴图》,这不但有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画《列女古贤图》为证,而且从衣冠服饰及其它器具的图像也可证明,它的原本可以早到东汉时代。从反复传模中能保存这样久远的图像并且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生活,这件摹本的价值就非同寻常了,至于是否顾恺之作,就不甚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胡丹 《收藏家》2009,(4):45-52
条屏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一种绘画形式和装帧品式,由古代堂屋、房间的室内装饰,用于间隔、挡风之用的屏风发展而来。从《后汉书》中的“列女屏风”、《三国志》中的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的记载可知,至少在汉代以前屏风作为室内装饰物就已经出现,而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则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屏风的形式、功能及其摆设位置等多种图象信息。  相似文献   

11.
李翔 《中华遗产》2006,(5):170-171
《女史箴图》的作者顾恺之(341—402年)是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江苏无锡人。他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写入史书,留下个人传记的伟大画家,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相似文献   

12.
偶识张荫麟,还是在书店中看到他的集子《素痴集》。第一眼其实是被集子的名称所吸引。细看之下,才知道这是一位天才的言论集。翻开那一本薄薄的《素痴集》,朴实的文字、精确犀利的言语、深邃的观点令人爱不释手。细加考察之后,才知他是一位时代骄子,可惜种种原因,却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令人扼腕叹息不已。著名史家陈寅恪尝赋"共谈学术惊河汉"之句,对张荫麟赞扬备至。  相似文献   

13.
《越绝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越绝书》是在东汉初年郡国之书编纂之风兴起的历史背景下编辑成册的,是郡书的一种,是方志源流之一。它的问世,还与当时儒生“尊古卑今”历史社会观有关。同时认为,《越绝书》非一人之作,东汉初年的编辑者自己已经交代得十分清楚。编辑者隐其姓名,并非因撰述中抄录了大量前人的成果,而是因为当时东汉王朝刚刚建立,不得不有所顾忌。后代学者对《越绝书》子贡撰和成书年代最早提出疑问的是唐朝人司马贞,而不是宋朝人陈振孙。  相似文献   

14.
王原祁为清前期著名画家,清初“四王”之一,他遵循摹古之路,宗法元代黄公望,浅绛山水尤为独绝。本文以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王原祁《南山图》轴为据,分析了他的构图方法、用墨特色及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5.
南京有一块名碑"三绝碑",唐代时"诗仙"李白、"画圣"吴道子、书法家颜真卿这三大文人同题一碑,后来元代赵孟頫在"三绝碑"上题了《宝公菩萨十二时歌》,清代乾隆皇帝御笔"净土指南"四字,此碑因此实际上为"五绝碑"。  相似文献   

16.
论《越绝书》所见“干戈人”问题 《越绝书》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带有地方志性质的古籍,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东汉时期,当是汉代吴越地区的人,自写其乡土历史的一部著作,与东汉山阴人赵晔所著《吴越春秋》,同为研究古代吴越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越绝书》虽然也是把重点放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问题上面,但对于古代吴越地区(今太湖流域与宁绍平原)的山川、沟渎、城郭,古迹的方位,道里都作了详细的调查,而流行于当地的方言与一些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也都有所记录,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由于时代去古不远,並系亲身调查访问所得与采辑当地同类性质著述或记录编纂而成,因此富于史料价值,很可珍贵。 《越绝书》与《吴越春秋》所采用的书籍,除《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如今尚存可以互相比勘,以见其间承袭损益的迹象之外,其他就难于稽考了。  相似文献   

17.
摘要:杨涵《潍上三绝图》卷,纸本绢裱,水墨,横幅。完整尺寸:横460、纵30厘米。其中绘画部分,横334、纵22厘米。款识:之民侗、笠道人、雲峭、杨涵;钤印:放鹤翁五世孙、文介先生之侗、杨涵、雲峭、杨涵之印、辅峭、张衍、张愫、白峰等。现山东省昌邑市博物馆藏。  相似文献   

18.
李晓倩 《神州》2014,(13):83-85
在《开心鬼上身》中,被称为韩国"金·凯利"的车太贤一人分饰五个角色,除自己饰演的男主外,四个痴鬼性格迥异,表演起来也颇有些"神经分裂"的征兆。但夸张反转的剧情始终在暗线“亲情”的牵引下完成,能让观影者感受亲情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我在阅读施谢捷《点校本<越绝书>校勘拾遗》,核对点校本《越绝书》时,发现我于1986年6月应山东大学历史系之邀参加硕土生研究《越绝书》论文答辩会上翻读该书记下点校谬误的一些符号,有4点超出施文,特补于后: 1.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姬妇,残朝涉。(《越绝吴内传第四》27页7行) “朝涉”标上专名线,即误认为朝涉与比干、箕子,微子等同为人名。“刳姬妇”,“残朝涉”相对为文,“残朝涉”是杀害早晨淌水过河的人,朝涉,并非人名。  相似文献   

20.
刘雪晴 《丝绸之路》2013,(12):33-37
"痴"本是一种生理疾病,意为呆傻之状,无深意可言。魏晋时期,"痴"逐渐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而出现,由一个完全贬义的词语变成带有智慧色彩的褒义词。到明清时期,"痴"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发展,曹雪芹的《红楼梦》将"痴"的文化意义更是发扬光大。"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存在于文学作品中难以准确表述和被人理解,它所表示的含义是纯粹的上层精神世界,与世俗之意明显不同。"痴"在《红楼梦》中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味,需要读者通过自身的感悟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契合,方能真正领悟"痴"之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