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史研究》2021,125(3):78-89
清代江西棚民的历史实践显示,下层民众实现上升流动的过程非常漫长,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获得相对稳定的谋生方式,定居入籍;从事山货贸易,积累财富,投资公益事业,跻身精英阶层;支持、资助族人读书业举,考取科举功名,获得官员任选资格;谋取官职,并为子侄创造入仕的机会。明清棚民群体的社会角色与普通民众无实质区别,并非全是学界妖魔化的贼寇。传统时期社会上升流动的实质不是读书考功名,而是普通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统治者或特定群体授予和让渡的一部分统治权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1932年3月1日,成立了"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这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东北反满抗日斗争,也波及到了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断绝抗日游击队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决定在东北地区实行"集团部落"政策。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的"集团政策"对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的严重摧残。"集团政策"改变了朝鲜族传统的居住地域、改变了传统的村落构建形态、破坏了部落民之间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北方虽以农耕为主,但因气候温润,野生动植物丰饶,作为古老的谋生方式,渔采狩猎投入少,产出快,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可一定程度上仰此或兼此为生。渔采狩猎与从商一道成为田作之外民众的其他谋生手段。战国以降,官方开始确立以农立国的策略,针对民众不乐农耕、轻易迁徙,立法律与政策措施驱之务农,并将其束缚在土地上,作为一个群体的农民与定居农耕社会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清政府对蒙古、东北封禁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蒙古、东北封禁政策的变化赵云田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蒙古、东北的封禁政策,允许汉族人民前往垦荒种植;《辛丑条约》签订后,封禁政策全面废止,汉族人民进入蒙古、东北等地出现高潮,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政府改变对蒙古、东...  相似文献   

5.
王苗  石宝琇 《华夏地理》2003,(3):144-165
古今移民汇聚的绿洲 进入敦煌市区,已是夜里10点半钟.坐在街头的小饭馆,听到的都是朗朗的北方汉语.再不用翻译和向导,便可以轻松地探访.老板娘是河南灵宝县人,30多年前由于饥馑,几乎半个村子的人都循着丝绸古道,迁徙到河西走廊求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固守这片疆土,采取了持久的屯田移民政策,于是大量的内地汉民便进入河西定居.我们在敦煌停留期间,曾经见到"秦州村"、"河州堡"、"华亭槽"、"礼县村"等从天水、陇东和临夏等地迁来的移民村.  相似文献   

6.
元代云南通四川、湖广驿路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初数十年间 ,云南通四川、湖广的驿路经历了较大的变迁 ,最先发展的是由北境入川的建都道 ,继之开通的是从东北境入川的乌蒙道 ,再后新辟了出东境通湖广的普安道。三道并行 ,改变了云南以至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 ,有利于云南与中央政权及内地一些省区的联系和交往 ,并对明清云南与内地间的交通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乾隆中期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出现了内地人口大量持续西向流动进入新疆的态势,籍隶陕甘的回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后新疆的人口构成与社会面貌皆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在不少相关研究中,他们的存在被忽略了。作者通过爬梳北京与台北所藏各种满、汉文档案,得到大量有关实例,以此为基础具体探讨陕甘回民迁移新疆的契机、迁移大势以及在迁入地如何落脚谋生并构建移民共同体,尽可能鲜活地展现了这个内地穆斯林移民群体的样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代东北土地价格的升降变动趋势与东北经济开发和社会局势息息相关,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清代东北由于可开荒地颇多,加之田赋和地租率略低于北方省区,因此东北地亩典卖价格也较北方省区便宜。乾隆朝以后,旗地典卖价格极廉,后由于“地僻民众,野无旷土”,地价稍有升高,但仍低于关内北方省区。因而有清一代鲁冀等省区流民冲破封禁,纷纷到东北谋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有机会和能力成为自耕农或中小地主乃至大地主。鸦片战争后,东北逐渐开发,东北大地以伟大的胸怀哺育着来自祖国各省区的各族人民。人口的增加促使了地价的上涨。请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后,即把盛京崇为留都。后来,相继设立奉天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镇守东北广大地区。清朝设置将军的地区,除东北外,还有江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广东、绥远、陕西、甘肃、新疆、乌里雅苏台等地。绥远、新疆、乌里雅苏台是蒙古和维吾尔族等居住地区,将军的设置与内地不同。此外,东北三将军的设置也与内地不同。因为,内地广大汉族人民居住地区,清朝除设将军“掌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外,还设有总督、巡抚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而东北地区则不设总督、巡抚。  相似文献   

10.
阐述"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东北社会及民众心理的震荡、对民众民族心理的影响以及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对东北民众社会心理造成的冲击,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共满洲省委引导东北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抗击日本侵略者,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1.
由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五十年来海外各国华侨社会的总体情况几度变化 ,其基本特点和趋向是 ,195 0 - 6 0年代中期因东南亚国家实施排华政策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吸引 ,大批东南亚和北美华侨或就地更改国籍、或归国定居 ,使华侨社会日趋萎缩 ;从 6 0年代中期至 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停滞 ,祖国对华侨的吸引力减弱 ,加之国内实行极左的封闭政策严格控制入出境移民 ,所以各国华侨社会的群体规模一度基本稳定 ;而从 1980年代初至今则因中国的对外开放 ,大陆民众重又兴起了到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的定…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年多来,两岸关系进入水乳交融阶段,民众往来川流不息。大陆民众借着旅游的机会,实地登临台湾宝岛,体验所谓台湾经验。有人志在饱览山光水色、感受风土民情、亲睹故宫国宝;有的或许爱看台湾晚间电视政论谈话节目;有人则对台北士林夜市(大排档)情有独钟……从造福民众的角度观之,如今最够资格称为台湾"奇迹"的,应该首推"全民健康保险"(以下简称健保),台湾这项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甚至连社会福利发达的美国、欧洲、日本等都赞誉不绝。台湾的"健保",每人每月仅需缴付有限的保费(按:最低一级的每月保费仅需付台币600元,相当于人民币125元),即可享受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及保障。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医疗资源本就有限或匮乏,再加上分配不均,造成民怨沸腾。看不起病,早和"上不起学"、"买不起房"一起,被并称为困扰民众的"新三座大山"。有感于此,中央政府正策划施行福惠全民的医疗改革制度。追循台湾健保制度建构的轨迹,参酌台湾的发展历程、台湾经验,或许是一套值得大陆镜鉴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南方人物周刊》2011,(24):11-11
7月12日,台湾电影《鸡排英雄》将在内地上映,这是两岸签署了相关经贸协定,台湾不再受过去内地只准20部非国产片进口的配额限制后,内地引进的首部台湾电影。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角度演绎了台湾夜市的人生百态,成为继《海角七号》、《艋胛》后,第三部票房破亿的台湾本土电影。台湾当局甚至希望这部影片能吸引大陆民众前往台湾夜市观光。  相似文献   

14.
1931—1937年,关内向东北移民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移民的数量少、波动大,移民运动一度中断;移民的流向和地域分布,以南满的城市和工业区为主;移民的居住年限下降,流动性增强。从移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及迁移过程等方面可以看出,1931年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即进入东北地区的关内人口,不再是自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15.
清廷对东北长期实施封禁政策,禁止民人(主体是汉民)流入。实际情况是,尽管有制度和政策限制,仍有大批内地民人不断进入东北地区垦荒。他们在发展边疆经济的同时,对当地民族关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刑科题本等史料,以流民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民人出关与清廷"封禁"、民人流动与旗民关系(主要是满汉关系)、民人流入与旗地流失、旗民杂居与"理事官"设置、商业发展与文化陶融等五个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期就清代东北地区满汉关系变化,理出一条更为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东北军撤往关内,使东北的大好河山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但对随后揭竿而起的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张学良不仅表示同情,而且也极力予以支持。他任用抗日将领主持东三省政府工作、支持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组织义勇军抗日。因怕被日寇作为寻衅的借口及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张学良对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的支持,都是秘密地在各种名义的掩盖下暗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孙瑜 《日本学论坛》2007,6(3):38-42
旧金山和会将中国排斥在外,会后吉田茂制定了"静观待变"的拖延政策,在同中国内地和台湾两方面的媾和问题上尽量不作出选择。面对杜勒斯催促其同台湾媾和的压力,吉田茂主要依靠英国牵制美国,最终由于美英间达成妥协,他不得不放弃其拖延政策,同台湾方面签订了《日台和约》。  相似文献   

18.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吴人写的《临海水土志》,就已对台湾作过明确记述,三国孙吴政权曾派人去台湾考察居住。到明中期,大陆赴台开拓者已达十余万人。但是,明朝中期后,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殖民者相继侵扰台湾。明末,荷兰人打败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本倭寇,占据台湾全岛,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9.
青州满族是清雍正十年(1732),随着青州满族旗城建立,自东北和北京两地迁入。当时八旗兵民约万人左右,此后在青州定居260余年。由于居住集中,满汉不通婚,婚俗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允许满汉通婚,少数汉族妇女嫁进旗城,但多为有钱人家做妾,而满族妇女不外嫁。辛亥革命后,情况逐渐改变、婚俗也逐渐吸收了汉文化,但至今仍有不同于汉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马林莹 《清史研究》2023,(1):112-123
清代察哈尔地方盛产可延年益寿的黄芪,颇受内地民人青睐,但清廷在蒙古地区厉行封禁政策,内地民人只能私赴口外活动。把尔头(雇主)带领山东、山西、直隶等内地民人,在察哈尔地方民众协助下挖采黄芪,始于乾隆年间,盛于嘉庆时期。所获黄芪或在当地囤积售卖,或驮载偷运入关分销各地,直隶祁州便是药材周转枢纽之一。察哈尔黄芪的采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场,损害马政、易滋事端,但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药材资源开发,增进了不同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嘉庆时期清廷对内地民人私采黄芪的行为由放任默许转为积极管控,推动了律例完善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