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冀和皖北地区主要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本文并包括了江淮之间北部的淮河南岸地区。该区位于淮河中游地区,西与河南临界,西北与鲁西南相交,东北与苏北地区为临,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临界处,“在中国东部地区原始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无敄鼎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东方的山东、苏北、皖北一带,被称为夷方。商王帝乙、帝辛(纣)时的卜辞和晚商时期的金文,把夷方多写作"人方",而古文献中有时写作"尸方"。夷方在商代中期还是臣属于商朝,到帝乙、帝辛时,曾多次反抗商朝的统治。帝辛征东夷,取得了胜利。安阳殷墟第五期卜辞,多有"王来征人方"的记  相似文献   

3.
章舜粤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1):125-135+159-160
1950年9月起至年底,为了解决皖北、苏北、河北、河南等地灾民过冬寒衣问题,党和政府发起了一场寒衣劝募运动。通过建立严密的寒衣劝募组织网,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进行多种多样的劝募活动,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共募集寒衣688.75万余套。寒衣劝募运动既帮助灾民度过了寒冬,又有利于党和政府推进对旧救济福利团体的团结改造工作;既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认同,又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寒衣劝募运动中所展现的人民群众互助互济的感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我们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4.
临沂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洪腔"、"拉花腔"、"拉后腔"、"拉河腔"等名称,均系由一个名称衍化而成,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小戏,它起源于临沂市的兰山、郯城一带,在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流传了几百年。柳琴戏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它以优美悦耳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表演、纯朴生动的语言、乡土气息浓郁的剧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后铁营遗址作为皖北地区一处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代表性遗址,为探索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以后铁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属鉴定、量化统计、年龄结构等多种方法,对当时的动物资源利用、家畜的饲养及肉食资源获取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与尉迟寺、万北等遗址的动物考古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尝试系统探讨皖北、苏北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观。它不是外在于我们生活的"高山流水",而是源于一定地域和历史人文环境的产物。戏曲中不少小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著名地方剧种之一。淮海戏流行于苏北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  相似文献   

7.
省际边缘区研究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领域。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运用SPSS和ArcGIS软件,对省际边缘型经济区区域市场发育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市场区划分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因子是造成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整体发育比较滞后且市场发育水平差异较大;苏北、鲁南的区域市场发育水平明显高于豫东、皖北,皖北区域市场发育尤为滞后;从区域尺度看,区域市场发育程度呈现由京沪沿线地区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凸"字型格局;从城乡尺度看,呈现由城市向外围农村地区逐渐降低的圈层分异格局。进而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将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划分为北部发达型、南部较发达型、东部发展型和西部滞后型。  相似文献   

8.
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业新 《安徽史学》2007,4(2):117-128
1931年水灾是淮河流域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此次水灾之兴,与连续的大强度、大范围的降水和残破的水利设施有关.水灾发生时,水利工程被毁,大片的土地被淹,房屋倒塌,人口死亡甚巨;水灾发生后,由于皖北地区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脆弱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国民政府的救济不力,灾区出现了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灾民无以聊生而四处流徙、疾疠和匪患猖獗等严重社会后果,极大地掣肘了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冯廷韶家书     
《冯廷韶家书》作者冯廷韶,是清代浙江德慈廪贡,于光绪23(即1897—丁酉年)年署任安徽省宿州知州;光绪24年回凤阳府办理所谓"赈务";光绪25年署任凤台知县;光绪26年6月底奉委署任皖北颍上县知县,迄至光绪28年均在颍上.冯廷韶家书究有多少件,我们现在无从考查.这里发表的致其父亲及其四弟的40封书信,就是他于光绪24年——28年历官凤阳、凤台、颍上时所写的(信尾注解系编者所加).这40封书信,具体地反映了垂危的清王朝统治下的皖北政治、经济情况.所有这一时期的"民穷财尽、财尽官苦、官苦掠民、民不聊生"的困境,由于残酷封建剥削所激起的1898年捻党刘世修起义以及城市乡村中此起彼伏的大小"骚动";各级酷吏贪婪成性、横征暴敛、杀人如麻以及作者自己杀人不眨眼的情形;1900年义和团运动对皖北的影响;在皖北:"洋人"、清廷官吏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对和战问题的态度;辛丑和约签订后的皖北局势等等,作者都一一作了悲哀的自供.由统治阶级一手所造成的数不尽事实,使作者确切地预感到:"男恐此间近两年来即有事";预感到:清政府的行将复亡.因而作者无可如何地发出了"默观时局,大厦将倾"的哀鸣.果然,在辛丑和约签订后的十年,终于爆发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冯廷韶家书》所谈到的问题,全是作者父子兄弟之间终日萦怀的私心话,是官僚地主阶级惶惶不可终日的真实心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客观情况.它给我们研究1900年义和团运动前后的皖北政局,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苏鲁豫皖交界区西汉石椁墓及其画像石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鲁豫皖交界区西汉石椁墓及其画像石的分期燕生东,刘智敏近几十年来,在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地区发现了200余座西汉时期的石椁墓,正式发表的资料也近百座。一般认为石椁墓是该区画像石墓的早期形式,因而对其形制结构和主要随葬品的分期,发展脉落等问题深一层的...  相似文献   

11.
淮海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宇 《人文地理》2001,16(4):89-92
本讨论了淮海化的源流及其形成的自然与人地理环境。指出包括现今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等在内的淮海地域,主要是由淮河、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稠密的河湖、肥沃的土地、暖湿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古人类的活动,并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变,自古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地域化模式。这里是中国古代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苏北大开发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分析实施苏北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剖析苏北区情的基础上,指出了苏北大开发的原则,并对徐连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中部"纵向"经济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岳石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岳石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张翠莲自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山东、江苏发现岳石文化的遗物迄今已有三十多年①,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址已逾百处,分布遍及山东全省及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图一)随着考古资料的日渐丰富,对岳石文化的认识亦不断深化。许多学者对岳...  相似文献   

14.
正自古以来,雄伟的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由于灾害、战乱等多种原因,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大量百姓背井离乡,走出山海关谋生,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并与关东文化和谐并存。这就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运动——闯关东。  相似文献   

15.
正将报刊上别人的作品抄袭下来,发表在另外的报刊上,以获取个人的名利,是一种缺乏道德的行为。东北文艺、西北文艺、皖北文艺、苏北文艺、北京光明日报、上海文汇报等报刊上都曾发过抄袭的作品。这些抄袭作品的形式有各种各样:有的连题目、标点符号都一点没有变换地照抄,有的仅仅改动别人作品的题目和个别  相似文献   

16.
1938年6月7日、9日,南京国民政府妄图"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汹涌的黄水向东南方向奔流,留下了长400多公里,宽30-80公里的黄泛区,长达9年的黄泛灾害,给皖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害,致使皖北地区耕地淹没、泥沙淤积严重,河道淤塞、水利设施破坏,皖北黄泛区灾害频发、农业损失惨重,人口伤亡、人居环境破坏。皖北黄泛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留下的苦果靠泛区几代人的努力,才逐渐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等级划分模式,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并对皖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以此为基础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间皖北洪涝灾害频繁,其发生具有普遍、连年和集中的特征;灾害的年际、年内持续时间起伏较大;除广泛性外,灾害空间分布还有明显的区际间不平衡性;其洪涝灾害的类型以涝、偏涝为主,大涝次之,特大涝约30余年一遇。上述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形,说明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连年范围广大的洪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顾晓绿 《中华遗产》2014,(7):134-145
光绪二年(1876年)——四年,一场大饥荒席卷了大清半壁江山。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大荒,灾情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死者无数,白骨盈野。其中以1877、1878年灾情最为严重,因两年干支纪年分别为丁丑、戊寅,故而史称“丁丑奇荒”、“丁戊奇荒”。这场被大清官员称为“千古奇灾,是铁石心肠亦当泪下”的大饥荒,几乎影响了清帝国的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9.
王洋 《黑龙江史志》2013,(7):41-43,52
人力车夫问题是中国早期城市化曲折前行的产物。针对"存废皆不可"的矛盾处境,民国南京市政府基于人道主义与政治示范的原则,筹划了一系列系统的社会救济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车夫收入,提高了车夫智识,体现了社会救济的现代转型,为全国的车夫救济事业提供了政策的参考。但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这些救济举措又存在着救济范围狭窄、救济计划鲜有实行、救济效果大打折扣等诸多问题与缺陷。人力车夫问题在整个国民政府时期始终无法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17,(2)
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经过近40年的运行,已显现出对农业生产的障碍与约束,特别是对大农业生产的排斥,甚至在一些地方产生了对土地制度的"内卷化"回应,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土地撂荒。一方面土地撂荒根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历史惯性和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中存在着普遍实行和责任制本身包含的分离——重组机制,这给土地撂荒提供了必然的发生机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改变土地撂荒的现状,就要从产权救济、制度救济、经济救济、保障救济四个方面调整,发挥土地产权的激励和稳定预期的功能,调动土地使用者的积极性,从而制约土地撂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