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1998年轰动全国、闻名海内外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考察之后,在青藏高原上又一条著名河流──澜沧江源头科学考察活动,于今年夏大西江源地域展开。那里是青海省上树藏族闩治州杂多见,是一个藏族集居的纯牧业地区。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天津德祥有限公司、天津《今晚报》共同主办的“’99中国德祥澜沧江源头科学探险考察”,十今年4月28[1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出席了会议,并向考察队授旗。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宣传部,也为澜沧江源头科考队的成立,发未了贺信。科考…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17名队员8个民工27匹马42头牦牛向源头挺进莫云是杂多县最边远的一个乡,二排简易的平房.四周是土坯垒起的墙,院子前方200多米处。就是澜沧江上游扎曲的一大支流扎那曲。以前来的探险队都是在莫云从扎那曲往上寻找澜沧江源头。94年法国人佩塞尔和二位英国《星期曰独立报》记者,就是从莫云往上走了两天,到了一个老乡叫隆布拉的地方.他们把它译成鲁布萨,并向世人宣称他们找到了澜沧江源头,我们认为这是一段不负责的历史。我们这次考察汇集了多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带了大量的先进科学仪器,我们走自己的路。莫云乡…  相似文献   

3.
陈雅丹 《丝绸之路》2012,(23):32-36
提起我的父亲陈宗器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友谊,凡熟知赫定博士中亚探险故事的人都一定熟悉. 1929年10月,时值中央研究院助理员的陈宗器作为西北科学考察团第二批戈壁组成员,来到内蒙百灵庙做出发前的准备,他是五名科考团员中唯一的中国人.11月2日傍晚,斯文·赫定从北京出发来到百灵庙为戈壁组送行,这是他们第一次相识,短暂的9天里,斯文·赫定给这位对他十分崇拜的年轻人讲了自己20世纪初发现楼兰的探险经历,还送他英文版的《我的探险生涯》和瑞典文的记叙西北考察团第一次考察的书.  相似文献   

4.
李迪强  梅生摄影 《山茶》2010,(10):I0010-I0026
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大江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最新的三江源溯源科考又给出了新答案,其实,三江之水来源于那高耸的青藏高原与季风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中国大陆大气运动.水分传输循环的源源不断的运转体系,三江源区的整体生态环境才是一切的源头:那连绵的山脉.厚重的冻土层,高耸入云的冰川.绵延成片的湖泊,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  相似文献   

5.
毛国强 《世界》2005,(10):20-23
今年8月初,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今晚报社、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贝加尔湖科学探险考察。20余名中国科学家和媒体记者,深入到这一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进行了为期20余天的探险之旅。中俄联合科考队对这一地区的水生生物、湖泊地质、区域经济以及人文、民俗等进行了综合考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这是中俄科学家首次联合开展的科考活动,  相似文献   

6.
6月在新疆哈纳斯国际旅行社特种 部的Http://WWW.Kanas.gov.cn 上发出一条消息:意欲开辟哈纳斯──禾木──黑湖的徒步旅行线路.引起了我们暴走族的兴趣.单是 120公里无人徒步走过的森林草原就够刺激的、再加上哈纳斯有“瑞士风光”之誉的引诱和对“要看是到禾木”一语的好奇。来自赛龙探险俱乐部的8名乌鲁木齐队员.一名广东队员.一名台湾队员组成的探险队.於7月3日齐聚哈纳斯湖区。并于当晚7时开始了征程.在全部 120公里的行程中.从哈纳斯到禾木段的地域风情。已经撩醉了这一群暴走族的心.7月…  相似文献   

7.
寒江月 《旅游》2000,(11):10-12
500多年前,哥伦布的船队来到了加勒比海沿岸,招待队员的民族自称“泰诺人”。泰诺人相信神灵保佑,泰诺文明曾主宰加勒比海地区,为何他们仅存数个世纪便消失无踪?是因为神灵的抛弃吗?我们不得而知。如今他们的神灵是否接受科学探险人员的窥视?科学探险能否揭开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8.
7月28日,“2005年珠穆朗玛峰登山科考测量活动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隆重举行。4、5月份在高寒的珠峰地区登山、测绘和科考的勇士们,今天又相聚在夏天的首都。会上,17名成功登顶的登山测量队男女队员获颁  相似文献   

9.
《西藏人文地理》2020,(1):18-63
上午9点的拉萨艳阳高照。2019年10月12曰,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下称“青藏所”)拉萨部,20多名科考队员排成三列,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这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可可西里无人区湖泊考察任务的出征仪式。这群科考队员用简短而朴素的方式,正式为这次任务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0.
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98'中国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一行46人,于1998年10月23日从拉萨出发,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于12月3日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杰玛央宗冰川,穿行于西藏日喀则、拉萨、林芝等4个地、市后,从墨脱县出境,最后经印度、孟加拉汇入印…  相似文献   

11.
《西藏人文地理》2020,(1):64-65
跟踪报道青藏高原湖泊科考队个把月,发现科考工作不仅要有相当的专业水平,要当好一名科考工作者,还须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练就10大“武功”。以青藏高原湖泊科考队为例,科考队员还必须具备这些超乎常人的体魄和特质。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数千科学家先后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在这支队伍之中有—位名叫边巴次仁的科考队员。他不仅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少数民族。也是惟一到达南极的藏族同胞。1999年11月。边巴次仁受中国气象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委派。乘坐名的南极考察船“雪龙号”前往南极。在那里,他度过了15个月难忘的科考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世界》2013,(4):198-198
2012年11月22日开业的海洋生物园(MarineLifePark,简称MLP)是全球最大的水族世界,由S.E.A.海洋馆(SoutheastAsiaAquarium)及水上探险乐园(AdventureCoveWaterpark)两大部分组成水上探险乐园带你展开奇妙的探险之旅,拥有全球最大水族观景窗的S.E.A.海洋馆则带领你进入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底奇妙世界。  相似文献   

14.
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一百多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也有一百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人注目。本文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一西域探险团的缘起自十九世纪下半叶起,西方列强在对海外殖民地分割完备之後,又掀起了一股中亚(西域)探险考古热潮。其实,俄、英、德、瑞典、美、芬兰等国进入西域并从事科考…  相似文献   

15.
杨宙 《人物》2018,(12):20-20
10月的南极大陆刚刚度过了—场长达半年的冬季,日照时间逐渐增加,不久后即将迎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夏季。然而在乔治岛上,一场“谋杀”却来得毫无征兆。10月9日,俄罗斯Bellingshausen科考站的一名科学工程师谢尔盖·萨维茨基(Sergei Savitsky)用刀刺伤了共事了6个多月的同事奥列格·别古佐夫(Oleg Belogusov)。  相似文献   

16.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居住在澜沧江源头的藏族同胞,终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穷困日子。人们望着一泻千里的澜沧江水,伤心地流着眼泪。一天,刚满二十岁的日旺向阿爸、阿妈  相似文献   

17.
《西藏人文地理》2020,(1):102-109
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自20世纪70>开始,国家对青藏高原实施了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由于自然条件过于恶劣并受科考条件所限,“第一次青藏科考”对可可西里的考察在1989—1990年方才启动。在1989年预考察的基础上,1990年5月21日-8月23日,由34个单位共68人组成的科考队,19台车对可可西里开展了涵盖20多个专业的综合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8.
崔欣 《丝绸之路》2011,(5):9-11
历史上著名的水乡泽国为何滴水全无,成为中国最干旱的一隅?罗布泊的气候环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个号称"死亡之海"的盐漠里,是否还有生物群落存在?2010年10月17日,"重走彭加木之探险路"罗布泊科考活动首批科研人员抵达罗布泊腹地。此后的三周多时间里,来自中科院、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9.
1949年5月16日清晨.我们十几位工人纠察队队员受命到岱家山迎接解放军进城。早上七八点钟,我们带着印有工人纠察队的袖章,从江岸车站整队出发,经下正街、头道街上了大马路,走到岔马路,稍事休息一会,我们忽然发现马路上来了几个人,头上戴有用柳枝条编的伪装。我们观察了一会,估计是亲人解放军,就立即迎了上去。  相似文献   

20.
书讯     
<正>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法)伯希和著,耿异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定价:108元。这批日记是伯希和西域考古探险团最重要的文献,系首次公开刊布。伯希和的这部日记并不像普通旅行家、探险家或一般学者所作的那种游记,记述的都是学术上的重要问题,他将田野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以口碑补史料,以史料证口碑。该日记始于1906年7月15日的撒马尔罕,结束于1908年1o月1日的郑州。书中还附有伯希和于这次探险期间所写的信件,这些信件也都是"学术信札",每一封相当于一篇科考探险日记。这些书信与日记互补互证,角度不同,详略各异,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西域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