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郑板桥故居是在兴化城东南古城墙外郑家巷九号。1983年11月23日,是板桥诞辰二百九十周年纪念日,这座重修的板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这一故居东距原古板桥20米,号称"郑家大堂屋",原为板桥之父郑立庵家居课徒之处,也是板桥出生和青少年时代生活、读书之处。原为草屋两间,在郑板桥任县令后才改建为瓦屋。瓦屋为坐北朝南正屋三间,东西两边各有三间披屋,大门在郑家巷内坐  相似文献   

2.
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物》1985,(4)
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其中《兵令》篇舆传本《尉缭子》的《兵令》相合,已在本刊1977年第2、3期《银雀山简本〈尉缭子〉释文(附校注)》中发表;《王兵》篇内容与《管子》的《七法》、《兵法》等篇相合,已在本刊1976年第12期《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释文》中发表。现在发表的是《兵令》、《王兵》以外的十一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竹简的缀合和繋聊工作主要由裘锡圭同志负责进行,各篇注释工作分工如下:《守法》、《守令》,朱德熙:《兵令》,曾宪通、李家浩;《王法》,李家浩;其他九篇,裘锡圭。整理《守法》、《守令》、《王兵》、《兵令》各篇时,曾参考过罗福颐《临沂汉简分类考释初稿》的"墨子残简"、"管子残简"和"尉缭子残简"三部分。  相似文献   

3.
三绝诗书画品高画亦珍———谈郑板桥的《水墨竹石兰大中堂》汤保良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享年72岁。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县令,乾隆十一年调任潍县令。...  相似文献   

4.
一郑燮(板桥)自己没有用过"板桥集"这个名称。《板桥集》是郑燮后裔所题。本文为了叙述的方便,借用这个名称。《板桥集》的刻本很多,今据个人所见,简介四种有代表性的刻本如下: (1) 家藏《板桥集》刻本,四册。第一册为《板桥诗钞》,第二册为《板桥诗钞》、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7,(2)
银雀山一号汉墓所出竹简中,有与今本《尉缭子》相合的竹书六篇。其中,《兵令》篇与《尉缭子》的《兵令》上下相合,但其简式为两道编绳,字体接近草书,与其他五篇完全不同,而与篇名和《兵令》同见于一块篇题木牍的《守法》《守令》等篇相同。因此,《银雀山汉墓竹简》(待刊)将《兵令》与《守法》《守令》等篇合编为一书,而未将它收入简本《尉缭子》中。(为了读者方便,此次发表释文,仍将《兵令》篇附入)其他五篇为三道编绳,用正体抄写,但书  相似文献   

6.
方志可分为官修与私修两种.即以兴化方志而言,存官修县志5部:嘉靖三十八年(1559)知县胡顺华主修、陆西星纂修的《兴化县志》(《胡志》);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欧阳东凤主修、陆西星纂修的《兴化县新志》(《欧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张可立重修、王岩纂修的《兴化县志》(《张志》);咸丰三年(1853)知县梁园棣主修;刘熙载、陈广德纂修的《重修兴化县志》(《梁志》);民国32年(1943)伪县长李恭简挂名主修、李详纂修的《续修兴化县志》(《李志》)。  相似文献   

7.
<正>二轮《兴化市志》(1991~2010)于2017年由北京方志出版社梓行,全书2569千字,较首轮增近1000千字,为兴化有志乘以来卷帙最为浩繁的方志。此志"以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二十年间兴化的自然环境、地理风物、社会变迁、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方之全史’"。"集地方性、资料性、综合性  相似文献   

8.
兴化系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为楚将昭阳之采邑,旧隶海陵,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置县。兴化修志有着良好的传统。明清邑令,如胡顺华、欧阳东凤、张可立、梁园棣,皆备加重视,甚至亲力亲为,加之纂修者、校正者和作序者不乏学苑巨擘、修志大家,如陆西星、沈荃、李清、李审言等,所修志书因而内容丰富,质量上乘,在全省方志中占有一席之地。民国前兴化县先后修编旧志十部,散佚二部:一是明《永乐大典》所载之《兴化县志》,成书于永乐三年  相似文献   

9.
<正>《民国续修兴化县志》系新中国成立前兴化最晚出的一部方志,由国学大师李详始修于民国八年(1919),迄至民国十七年(1928)基本完稿,历时十载,因经费告罄而未克梓行。三年后,民国二十年(1931)李详谢世,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邑人魏儁续编,克底于成。李详(1859~1931)字审言,一字愧生,晚号齳叟,兴化人,清末至民国的国学大师、文选学家、方志学家,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兴化李氏为明八大家(李、吴、  相似文献   

10.
贾连翔 《文物》2020,(9):82-85+97
<正>即将刊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辑中收有一篇时令类文献,简文以"凡行称之道,月六称,岁四合"开宗,其后分别记述了"六称"的具体日期、行事的利弊及其成效。所记称行之事均属布政的内容,应专为执国柄者而作。其内容专记一个月内之事,在时令类文献中尚属首见。简文原无题记,今依摘字命篇的原则,暂题为《行称》。《行称》并非一件独立的书卷,它与同辑收录的《病方》原抄写在一卷竹书上。这卷竹书每简长约32.5、宽约0.6厘米,竹简正面地尾处有  相似文献   

11.
<正>邓尔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学者,精音律,释佛理,诗宗龚自珍。名溥霖,字季雨,号尔雅,以号行。后以《急就篇》中有"宋延年,邓万岁"句,更名万岁;又因王恂三岁便识"风""丁"二字(见元史《王恂传》),晚年又号风丁老人;先生在书画、篆刻署名中多作尔疋。邓尔雅生于光绪九年除夕(1884年1月27日),1954年10月6日卒于香港,享年七十有一。邓尔雅一生著述颇丰,诚为一代大儒,惜长期居于香港,著作不为外人所知。其著述有《文字源流》(约四十万字,原稿今藏香港艺术馆,未出  相似文献   

12.
闲话茶馆     
正著名作家老舍曾写过话剧《茶馆》,通过对裕泰茶馆的兴衰和众多茶客的描绘,三教九流千姿百态,真善美丑毕现其中,反映了北京社会的变迁。古邑兴化清时隶扬州府,府"领二州(高邮、泰州)六县(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张舜徽《清代扬州笔记》),兴邑为"扬八属"中佼佼者。若问佼在何处?君不见"扬州学派"中有兴化任大椿、顾九苞,"扬州八怪"中有兴化李复堂、郑板桥,皆为其中砥柱中流的人物。兴化受扬州先进文化的影响,两地文人相得益  相似文献   

13.
考察《儒行》成篇的生成背景,可以看出《儒行》并非孔子自卫反鲁答哀公之问而作。孔子之时"儒服"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能成为二人对话的引子;相关文献中鲁哀公对孔子向来是礼敬有加,不会以戏谑的态度问孔子;假借他人之口发自己的议论在当时已较常见。面对墨家"非儒"的种种责难,《孔丛子》中有《诘墨》给予反驳;面对众多学派的批判,儒家自然不能无动于衷,而《儒行》正是孔门后学在受到轻视指责时,假托孔子之口所作的自我辩护的宣言。  相似文献   

14.
自马、班、陈、范撰“前四史”以降,代有史家,诚以兴废存亡,治道所系,阐之述之,继往开来,史不绝书,卷帙繁富,浩如烟海。而灯史却麟角凤毛,玉山策府之中罕见有方外史乘者。江苏兴化著名诗僧震华法师却于漫天烽火的抗日战争后期——民国三十三年(1944)夏由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历代藏经考略》作者叶恭绰(遐庵)先生题签,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兴化佛教通志》,堪称缁林法乘,史苑奇葩。震华法师名乘实,一名全心,以字行。生于清宣统六年已酉(1909),江苏兴化翟唐庄唐氏子,近代禅门著名史学家、教育家、诗人。当代学者夏丐尊、周予同、王伯祥三先生“翕然以佛门汉学家称之”(夏丐尊:《兴化方外诗征·序》),当非过誉。  相似文献   

15.
大谷文書中的Ot.3317與Ot.4866文書爲唐令抄本殘片。Ot.3317文書載有兩條唐《醫疾令》,其中前3行爲"諸合藥供御"條,後2行爲"太醫署每歲合藥"條。Ot.4866文書則爲唐《喪葬令》"引披鐸翣挽歌"條。這兩件文書涉及的三條令文,對於相關唐令的復原和排序都有重要價值。  相似文献   

16.
银雀山汉简齐国法律考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银雀山汉简内容丰富,包括多种先秦古籍。除了今天仍有传世本的《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和《晏子》之外,还有数量相当大的古佚书,《孙膑兵法》和《守法守令十三篇》即其中的两种。这些古佚书为我们提供了早已失传的史实,就此而言,其学术价值远在上述有传世本的古籍之上。本文试就《守法守令十三篇》的时代、国别和法律内容作一初步研究,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7.
孙叔敖“三相三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令尹。传世典籍中常见孙叔敖“三相三去”的记载 ,即孙叔敖曾三次出任楚相令尹这一职务 ,又三次辞去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 ,如 :《庄子·田子方》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 :‘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 ,三去之而无忧色。’”《荀子·尧问》 :“孙叔敖曰 :‘吾三相楚而心卑。’”《吕氏春秋·知分篇》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 ,三去令尹而不忧。”此外 ,《淮南子·汜论》、《史记·循吏列传》、《史记·邹阳列传》、《新序·杂事第三·齐邹阳客游于梁》等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述。与孙叔敖的事迹相类似 ,典籍中又记春秋时楚国令尹子…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0,(3)
<正>《庄子·天下篇》云:"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吕氏春秋·古乐篇》亦云:"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雍塞,凿龙门,降通潦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可见在夏代,为歌颂大禹治水之功,作有《大夏》之乐。  相似文献   

19.
正月令作为中国古代的"时宪"之书,是一种以自然时间为依托、人为设计的时间规范。《续汉书·律历志》称:"若夫用天因地,揆时施教,颁诸明堂,以为民极者,莫大乎月令。"月令在汉晋史家眼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上古时期月令版本众多,主要有《夏小正》、《逸周书·时月解》、《吕氏春秋》"十二纪首"(下文简称《吕纪》)、《淮南子·时则》及《礼记·月令》等文献,其中后三篇内容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20.
唐代《道僧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法律制度十分完备 ,律、令、格、式四种形式也包含了关于道教、佛教方面的法律规定。目前这四种法律形式仅存《唐律疏议》一种 ,使人们对唐代的宗教立法很难有清楚的认识。值得庆幸的是 ,在日本《令集解·僧尼令》篇的注释中 ,零星记载了唐代《道僧格》的部分内容 ,为研究唐代《道僧格》提供了重要线索。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 ,对唐代的《道僧格》成立作以简单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道僧格》的部分条文进行复原 ,或可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