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嘉雯 《人文地理》2013,28(3):64-69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甘一带民间歌舞,流行于陕、甘、青、宁、新等地。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采用文化扩散和整合的思维着重分析了秦腔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与社会原因,系统探讨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秦腔文化的扩散类型、传播路径与整合特征。结果认为,秦腔文化扩散的主要方式是人口迁移与艺人游走,特点是多级化。秦腔文化景观反映当地发展史,是多种地域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传播时的屏障作用具有正负双重影响。未来秦腔文化的发展要根植于群众并植入现代元素,以实现秦腔文化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戏曲地理在文化展演空间感知与认同方面的积极探索,对深入拓展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文化隐喻与再现等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观尺度探讨了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剧院的感知与认同差异,显示出秦腔展演空间对传递与隐喻地域文化特性、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消费者在获得秦腔蕴含陕西地域文化记忆的同时,对秦腔地域文化内涵的审美性及其传递的文化价值功能性特征给予显著认同,体现出秦腔的社会群体教育功能价值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对空间主体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我者”对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追求的“他者”产生亲切感、对群体则产生归属感,基于展演空间,秦腔文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史料解读和实地考察,从文化传播角度,探讨了秦腔"南下扬州"的历史条件、迁移扩散的时空演变过程。笔者认为秦腔自明代成形之后,主要分布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甘地区,伴随明清陕西关中"超省域"商贸格局的形成,大批陕西商贾异地流寓,为秦腔传至扬州提供了相应条件,至清代乾隆年间,秦腔在扬州盛行,并形成秦腔文化流行区。然而,因清廷禁戏令的多次制约及异质戏曲文化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整合,其流行热潮逐渐消弭。可以看出,扬州秦腔文化从"传入"到"盛行"至"消歇"的时空演变过程,是历史时期文化迁移扩散的个案展现。  相似文献   

4.
陇上秦腔艺术扈启贤秦腔是西北地区丝绸古道上的古老戏曲剧种,长期以来深受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西北地区的秦腔,是本地区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共同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是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由于地理、经济、文化、语言以及民俗的不同,所以...  相似文献   

5.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戏剧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亦源远流长。我国第一个有人物、有化装、有情节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就产生在三辅地区的民间,而后经过不断地加工演出,成为我国戏剧的雏型。汉代,是我国“百戏”的繁荣时期;宋元杂剧是汉、唐杂剧的继承与发展;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是以秦腔为主的陕西地方剧种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明代中期“秦腔”名称的出现,标志着陕西地方戏剧从金元杂剧派生出来后,成为陕西的独立剧种,同时也标志着秦腔艺术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6.
大凡秦人多好秦腔。 漫步三秦,到处流曳着秦腔的旋律。相云二三里,村村高音喇叭播放的是秦腔;地畔路旁,秦人畅快淋漓吼的是秦腔;夜幕四合,“自乐班”闹的是秦腔,城镇剧院,高合演出的是秦腔。[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与舞台效果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生 《神州》2012,(33):202-202
秦腔司鼓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作为秦腔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鼓在打击乐的表演中,对于整个演出具有“半个导演”和“总指挥”的作用。特别是在民间的表演,秦腔司鼓不仅辅助秦腔表演艺术更加有效地开展演出,对观众进行情感渲染,而且在演出的整体过程中,“锣鼓家伙一台戏”涵盖了打击乐的效果和舞台效果的集中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张宇 《神州》2011,(16):96-97
一声秦腔韵,一部乡村史。《秦腔》内容涉及贾平凹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者借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字里行间倾注了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现状的思考。从书名上从揣摩,这部小说乍看上去像是在写作为陕西之声的秦腔衰亡的命运,实际上,贾平凹以此为喻,笔墨落处  相似文献   

9.
秦腔何时传入新疆,已难确切加以考证。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哈密已有秦腔班唱戏。嘉庆年间(1796~1820)在镇西县(今巴里坤县)已有秦腔德胜班在活动。当时较出名的艺人有吴麻子(花脸)、杨天寿(小旦)等。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率军击败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大批陕甘籍的官兵进入新疆屯戍,秦腔艺人也随之纷纷来新疆,秦腔的影响日渐扩大。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前,在迪化以唱梆子为生的秦腔艺人已有20余位。是年,兰州艺人吴占鳌组班起名“新盛班”,取新兴昌盛之意。新盛班成立后,他们在红山庙会上…  相似文献   

10.
白尚礼 《神州民俗》2007,(11):40-41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在古城天水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被称为“牛皮灯影子戏”。据相关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汉,兴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秦州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源,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因此,以秦腔为主调,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水民间艺术,便在秦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  相似文献   

11.
朱星联 《陕西史志》2005,(3):48-49,28
秦腔剧这个产生于三秦大地而又流传遍及西北五省及内蒙、山西、河南等临近地区的古老剧种,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及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要继承、改革和振兴这一古老剧种,应该历史地了解这一剧种的形成衍变概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对黄世仁角色的创造陈强《白毛女》创作组的首席领班由鲁艺院领导指定王彬同志担任,导演团由王彬、王大化、舒强3人担任。作曲由马可、张鲁、瞿维等人负责。第一幕写出后先排出来投石问路,听听大家的意见。在排戏之前,请了几位秦腔老艺人当教员,演员们学了一些秦腔...  相似文献   

13.
陈辽 《钟山风雨》2013,(4):60-61
京剧是中华文化具体、形象、生动的载体。京剧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相互吸纳,彼此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  相似文献   

14.
原长松 《神州》2012,(24):48-49
中国的戏曲剧种有360多个,包括:国粹京剧、昆曲、川剧、黄梅戏、秦腔、豫剧、曲剧和评剧等。河南曲剧是从民间发展起来的,在我省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河南曲剧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形成了现代的曲剧艺术。目前,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5.
李满星 《丝绸之路》2012,(19):15-22
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秦腔,堪称华夏之声。《诗经》里的"国风"、"秦风"、"豳风"不少篇章,就是最早的秦腔。大秦之声,是汉唐雄风,是"关西大汉手执铜琶高歌大江东去"的遗响。博大精深的秦腔,是秦地的文脉。沿袭百年不衰的易俗社,是解读秦地文脉的密码。启迪民智易俗社2012年8月13日,和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剧社"的中国最古老剧社——易俗社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华诞。易俗社将秦人文脉沿袭百年,长盛不衰;数代易俗人,始终如一地坚持移风易俗,身体力行地与时代同步,赢得了举世敬仰。  相似文献   

16.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零三十九〈都察院·五城〉中刊有如下一条史料: 乾隆“五十年议准。嗣后城外戏班,除昆弋两腔,仍听其演唱外,其秦腔戏班,交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现在本班戏子,概令改归昆弋两腔。如不願者,听其另课生理。倘有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这条禁令的起因是清廷为了扶植昆腔,遂以秦腔无非是科诨、诲淫之状云云。那么,当时京师内秦腔的状况究竟如何呢? 乾隆中期以后,在京师的戏剧舞台上,秦腔兴起。自此,盛行一时的京腔趋于衰落。是时,昆腔独踞京师剧坛的局面早已改变。于是,“缙绅相戒不用王府新班(即京腔六大名班之一——引者),而秦腔适至,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戴璐:《藤阴杂记》卷  相似文献   

17.
甘肃秦腔造型艺术●扈启贤刘继尧摄秦腔是西北五省、区共有的大型剧种,但各省、区在表演风格上却有较大差异。以装扮人物形象的造型艺术来说,甘肃更有其独到的特色。一、特殊的头饰:为了塑造一些特定人物形象,在头饰方面采用了一些独特的装扮方式。布节子也叫“英雄节...  相似文献   

18.
正读《团结报》,见一篇张鸿俊同志撰写的题为《鲁迅先生为易俗社题匾》的文章,虽与作者素昧平生,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陕西乡党。和我一样,同是在沉郁厚重、喜乐哀怨的秦腔熏陶声中成长起来的一辈。迄今仍然难忘孩提之年对秦腔痴迷陶醉的情景,更难得的是,从小对这种传统艺术的热爱(或者说偏爱),并未受岁月沧桑的变迁和时间流水冲刷的影响,反而是一味钟情于此,弥久而不  相似文献   

19.
大约二十来年前,西安城墙四周的护城河沿岸突然聚集了许多唱秦腔拉京胡演豫剧的古戏班子。初到西安的人,还未进城,就会被锣鼓家什所吸引。一声秦腔,一曲京胡,一段豫剧,历史长河似乎没有带走千古帝王的业绩,它们留在了古城子民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大约20年前。西安城墙四周的护城河沿岸突然聚集了许多唱秦腔拉京胡演豫剧的古戏班子。初到西安的人,还未进城,就会被锣鼓家什所吸引。一声秦腔,一曲京胡,一段豫剧,历史长河似乎没有带走千古帝王的业绩。它们留在了古城子民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