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健  李瑶 《神州》2013,(5):169-169
网络语言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文化博弈的产物。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西立的强势文化使网络流行语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中国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对网络流行语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抵制和排斥外来文化都是不可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要用发展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网络流行语。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更多的新形式和语言变体。这些新的语言需要我们用审慎的态度去进行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2.
声音     
《中华遗产》2011,(7):8-8
——有人说电影《功夫熊猫》是拿中国瓶子装美国酒,上海大学教授石川对此发表评论说,历史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始终是相互碰撞、相互更新的关系,比如佛教,比如二胡、唢呐、笛子等域外传入的乐器。外来文化的进入,并非丝毫不对本土文化产生冲击,但总的来看,它对本土文化实力的提升是一种促进。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略论我国居住文化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兆明 《人文地理》1989,4(4):37-42
居住文化,它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条件,为满足人们自身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创造的各种居住形式。它既有时间系列的区別,又有地域上的差异。同时又因各种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所以表现出交叉叠置的复合特征。我国的居住文化,因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差异大,以及外来文化和内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纵横交错的特点,需要我们认真在这两方面进行规律性探讨。以期更适合人们的生活、休息、娱乐、健康;同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建设,亦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都有着摄取外来文化的悠久历史。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也是中日文化关系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考察中日两国摄取外来文化的历史,是中日文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能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4,(7):14-15
用华夏人的眼光观察宇宙空间从全球人的角度关注华夏人文 在七月份的网上讨论区里,我们正在进行关于欧洲文化的讨论与调查。在漫长的历史中,欧洲在与其他地域融合的同时,形成了本身独特的文化。欧洲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对外来文化的关注与学习,使我们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从早期传入国内以及国内学者走出国门去学习的那些阶段,是当前必须研究的问题。中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这一文化之下我们何以去吸收外来文化,从而使有着两千多年统治思想的主体文化在这一时期被如此震荡,如果不加以深究,恐怕要产生许多误区。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扎根,能被知识分子接受,其中所包含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这也是文章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星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8):70-81+133-134
本文以北齐二彩、初唐黄釉加彩俑和唐三彩为研究对象,归纳这三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并比较异同,探讨此类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外来文化影响。北朝晚期,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以北齐二彩为代表的低温多彩陶瓷器得以出现;盛唐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以俑类制品为代表的三彩器,成为唐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齐至盛唐,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出现与发展,是为这一时期胡汉文化面貌交融的具象体现。  相似文献   

9.
安宁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宁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可为三期:一期为“横栏山文化”;二期为过渡期,包括有“礼州中段遗存”、“礼州晚段遗存”、“大洋堆下层遗存”、“咪咪啷遗存”;三期为“大石墓遗存”。首先是土著的横栏山文化,横栏山文化后来演变为礼州中段遗存,与此同时,外来文化进入安宁河流域,如与齐家文化较为密切的大洋堆下层遗存,伴随而来的可能是外来族群的迁入。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经过一段时期的并存而后逐渐融合,如礼州晚段遗存和咪咪啷遗存。最后融合发展的结果形成了1类大石墓文化遗存,在大石墓遗存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第2类大石墓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的重构是持续的过程,就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而言,则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或兄弟民族的文化而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过程。土族文化的时代变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文化重构过程的生动例子。 土族在元明之际形成,其民族文化也在这一期间由多民族(蒙古、藏、汉等)的文化融合形成。但是,土族人民发展民族文化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不懈地追求文明、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莘立然 《神州》2012,(13):324-324
我国新时代的幼儿生活在多元化背景中,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风情,然而有的幼儿在接触外来文化、在体验到外来文化的种种优点之后,对民族文化变得冷漠,甚至瞧不起本民族文化。因此,为培养幼儿的民族特性,让幼儿将来成为有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人,在幼儿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大班幼儿喜爱民间剪纸。  相似文献   

12.
刘越奇  杨文秀  杨硕 《神州》2013,(15):156-156
对于80、90后的大学生的们,在象牙塔内的日常生活中的称呼有着时代性,也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以及强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受特定环境、网络媒体、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3.
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陆勤毅任何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她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继承发扬自身文化优势并吸收外来文化,从而融合成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有着5000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日益受到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当今的热门议题。这个势头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改革,使传统文化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开放,使中国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挑战。冲击和挑战,提出了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如何面向世界?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文化进行科学的研讨,不能只是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它产生的原因是地理环境、移民、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一部分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会消失,而地域文化越来越趋同也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以往对地域文化大多属于消极保护,如今只有积极的去做好保护工作,才能避免完全灭绝。把我们凡是能够保存的古代遗存尽可能的保存下来,不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够再回到古代,而是让我们能够欣赏、怀念、追忆我们的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6.
王威 《神州》2013,(5):222-222
艺术设计活动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设计思想随着上下五千年的不断的演变,为世界的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步入中西艺术设计碰撞与交融的历史阶段,对设计思想比较的思考,对我们吸纳外来文化和技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类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和文化载体,唐朝陶瓷中包含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因素,充分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发达景象。本文从陶瓷俑和陶瓷实用器两方面对这种外来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田闯 《神州》2011,(3):30-3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们的文化传承中曾出现过巨大的断层。而改革开放以后,过度偏重经济建设,以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长期被边缘化。但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也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然而,若是想真正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还有依靠系统的教学改革。本文试图从两个相邻专业课的教学角度入手,分析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动画场景和空间环境设计的专业课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19.
<正>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阶段,也是中国佛教、道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文化突出的创造性,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汇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的雄浑气魄和涵量,造就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高峰,也垒造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1)唐代古钟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既继承了南北朝时期古钟发展的特点,又吸收外来文化,形成唐钟独有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陈华文 《神州民俗》2009,(4):4-11,F0002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丈化的积淀非常丰厚,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量外来文化的进入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使传统节日文化的中国化和地方化的细节日益弱化,虽然从总体上来看,传统节日文化多样性依然是主要的存在形态,但在新世纪新时期,如何弘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多样性,继续保持我们的传统形态和特色,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是今后我们必须进行的工作。本文从传统节El丈化的多样性入手,提出了我们如何弘扬的一些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