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四川省在清末新政改革中表现突出,是清末教育改制极富代表性的地区。通过展示清末四川教育改制的前因与后果,理顺其中的关系,还原一个真实的清末四川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和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四川省在清末新政改革中表现突出,是清末教育改制极富代表性的地区。通过探讨清末四川新式教育兴起的前因与后果,理顺其中的关系,能使我们对教育改革中积极因素和局限性不足之处都有清晰的认识,让我们有效把握教育规律,规避改革风险。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朱英1901至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在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较大程度地改革旧的封建体制。因此,从总体性质看,清末新政应该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清末新政既...  相似文献   

5.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区变革是清末新政改革的一部分,政区变革的得失是清末新政成败的一面镜子。本探讨清末新政时期的苏淮分省以及察哈尔、热河、绥远、西康建省问题,具体考察各种建省动议的前因后果,以期为观察清末乃至民初的相关政治变革问题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清末西藏新政失败原因探罗布发表于《西藏研究》2003年第四期的文章认为,作为以筹边改制和开发图强为核心的清末边疆地区新政改革运动的一部分,西藏地区的新政开发活动也在20世纪之初陆续开展。张荫棠和联豫从查办藏事到举办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清末西藏新政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告失败。其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文章认为作为新政主  相似文献   

7.
慈禧在清末新政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改革意愿直接导致了新政的启动、开展及其转向预备立宪。在此过程中慈禧具有强烈地改变现状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她对新政和预备立宪采取了较多的支持,因而新政时清廷虽日益窘困,但改革却仍继续。  相似文献   

8.
清末鸦片禁政与新政改革之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晚期,作为英、印、中三角贸易的主要媒介,鸦片等毒品被大量准进,逐步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毒品经济形态,成为晚清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的重要制约因素。清末新政时期,从新闻媒介到清廷大员,均将新政改革的成败与鸦片禁政联系起来,在禁政与宪政改革、中国外贸事业的振兴以及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关系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因之,在清末改革的框架内,除宪政等方面的改革之外,又融入了禁毒社会改革,新政与禁政呈现出互动和契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由此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我们称其为"清末新政时期"。在这10年中,晚清政府进行了一场较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更为全面、更为深层次的改革运动。"清末新政"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这次改革运动也给满汉两民族进一步融合提供了巨大的契机。满族入关以后,为保证其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一直推行"首崇满洲"和贬抑汉族的政策。满族在政治、经济、民事、司法各方面均享  相似文献   

10.
正赵尔巽奉天新政是东北地区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学界有关赵尔巽主政东北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辛亥革命的破坏方面,即如李侃所说:"仿佛给人一种印象:赵尔巽不过是一个反动顽固的清末高级官僚,一个效忠清室的年迈遗老。其实此人并不如此简单。"(李侃:《赵尔巽与辛亥革命前后的东北政局》,《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近年来,对于赵尔巽在东三省总督任内或其施政某些侧面的相关研究有所加强,但对赵尔巽清末奉天新政的专题研究较少,其中以高月《清末东北新政改革论——以赵尔巽主政东北时期的奉天财政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历时近半个世纪的三次变革。它们之间虽然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在实践上也是相继的,涉及的范围也是广泛的。其中三次新政对教育的改革折射出三次新政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对日俄战争的双重历史误读马国川:现在有很多人对辛亥革命颇多微词,因为据说清末新政开展得很有声色.那么,清末新政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萧功秦:清末新政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庚子之变后,危机四伏的统治者已经痛定思痛,在整整11年里,改革全方位推进,而且反对派很少.在1908年之前,一向被视为保守的慈禧太后是最积极的,经常下旨催促,只怕大臣们提不出建议来.亨廷顿说过,处在危机感当中的统治者,要求改革的良好愿望要超过一般的民族主义者,因为他想用良好的表现来换回他在臣民当中的合法性.制战的判点对抗.  相似文献   

13.
在贵州近代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机构调整改革,主要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所推行的官制改革和民国时期国民党直接统治贵州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机构调整改革。这些机构调整改革,虽然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但它在贵州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清末的官制改革1898年戊戌变法后,清政府迫于形势,为缓和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通过190!年至1905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新政,清政府并没有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相反,推行新政的结果,政府开支越来越大,对人民的搜刮也更加历害,各阶层人民的…  相似文献   

14.
张淑霞 《沧桑》2014,(2):31-34
清末洋务运动和新政都是晚清政府为挽救和维持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两次运动在经济、军事、教育、政治诸方面的改革并不是孤立、割裂的,二者在目标、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可以说,新政就是洋务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何艺 《满族研究》2022,(3):59-64
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容、特点和其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三方面。首先,学者们纷纷对于此次教育改革的内容持肯定的态度,其次,学者们还分别对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学者们集中从四个角度研究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普遍认为此次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动具有重大作用。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学界对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研究比较系统而且全面,但是大多集中关于国内视野,从国际视野中进行对此次改革的研究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满清政府为挽救江河日下的专制统治,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清末新政"。在"新政"中,统治者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然而由于没有处理好政治改革和财政问题,"新政"引发了清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危机和严重的民生问题,不仅未能改变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反而培植并壮大了反清势力,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1901年1月29日,流亡之中的慈禧太后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清末教育立法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史学界对清末新政的评价尚存分歧,但不能不承认,清末的教育立法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清末的教育立法,林林总总,几乎涉及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与领域。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徐鹤涛 《清史研究》2020,117(1):124-134
工艺教养机构的大规模设立是清末新政中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对社会救济、城市治安、刑狱体系转型及手工业发展均有深远影响。教养机构的出现并非始于清末。但新政以前,教养机构的发展是地方化的,其分布范围有限,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社会力量较强的江浙等省。新政开始后,工艺教养因涉及发展实业、改良刑狱、革新社会三项重要的改革措施,颇受清廷重视,围绕它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制度化的推动机制,而这一时期州县财政的扩张及地方精英参与的普遍化使得更多地区有能力设立这类机构。由此,工艺教养机构得以扩展到全国,而直隶、山东等官员执行力较强的省份成为新政时期工艺教养发展最快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清末边疆新政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云田 《清史研究》2002,(3):116-122
1976年“文化革命”结束以后 ,学术研究逐渐进入正轨 ,特别是 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重新确立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 ,也扩大了中国史学界的研究视野。在这种情况下 ,史学工作者对以往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反思 ,于是 ,过去一些缺乏深入研究的课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有些不太全面的结论也得到了修正。清末新政的研究就属于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中占有一定比重的边疆地区的新政研究尽管还很不够① ,但是 ,随着清末新政研究的日益深入 ,清末边疆新政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不仅表现在已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在清末新政中,不论在文教、军事、工商以及政治等方面,张之洞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他在清末新政中最突出的成绩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他的努力之下,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使中国的近代教育制度得以确立,使学校教育迅速得到发展,使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