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郑红 《神州》2014,(11):50-51
本文阐述了模因论的定义,分析模因传播的过程及其对汉语语音教学的启示;阐述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特性进行汉语语音教学。  相似文献   

2.
闫银鸽  杨卉芊 《神州》2013,(10):171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语言,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当下流行语中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体"层出不穷。什么咆哮体、淘宝体、私奔体、凡客体、丹丹体、红楼体……令人眼花缭乱,仿效者的队伍因之而风起云涌,掀起"全民造句"的大潮。文章以咆哮体为例,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对咆哮体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看待网络语言被大量创造及使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宋文静 《神州》2012,(35):24-25
本文从模因论角度,引入关于模因传播过程、强势模因特征的内容,论证塑造强势电影片名翻译必须考虑模因的高保真性、多产性和记忆长久性。作者探讨了强势片名模因选择标准,并研究了片名翻译的具体策略,应充分利用同音异义、同构异义、直接引用和同形联想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模因论作为切入点,从一个新视角来探讨科技外来术语汉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以及模因的双域整合现象,并指出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理解异域文化中的核心模因,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韦磊 《史学理论研究》2022,(5):85-95+159
民国时期,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由商务印书馆纳入“百科小丛书”系列出版。该书出版后被众多学者介绍、引用,保证了该书传播主体的可信度。同时,《史学要论》也通过印刷书籍、杂志、报纸和图书馆等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知识传播媒介加以传播,体现出《史学要论》传播媒介的先进性、多样性。也因其内容与近代中国史学界构建新史学的诉求相契合,《史学要论》的观点、理论、思想逐渐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并以被介绍和引用的方式得到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6.
冯娟英 《神州》2013,(6):169-169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风靡而兴起的一种新的交际语言。网络语言也以其简约的语风、独特的语法构造、朗朗上口的特点广为流传。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理论出发,从语言变体、言语社区、以及语言变化的社会语言出发深入浅出的分析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王芳芳 《神州》2014,(3):139-139
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微博语言结合了书面语言和口语特征,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言。①微博语言有简洁、多元、轻松随意的特征,其中大量使用象形字、表情、图片等非语言符号成为微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忽略这些特点就容易出现各种传播问题和障碍。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通过大量使用别字、字母词、数字词以及改造旧词、使用图形符号,追求一种新奇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但由于不符合语言规范,又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些变异运用词语的现象,力求达到正确了解并规范网络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张海宁 《神州》2014,(3):125-125
听是人们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英语学习中,四项基本技能分别是听、说、读、写,其中听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比利时语言学家Verchueren于1999年提出了语言顺应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到各种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词素,句法,词汇和语义等。语言的表意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根据语境和语言结构关系进行选择的动态过程。本文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探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听力教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丽丽 《神州》2012,(35):25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人们在享受互联网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首先就是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这种缺乏文化底蕴却受到青年人极度欢迎的网络语言,使我们的母语面对极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其特点,进而探讨如何面对这种语言挑战。  相似文献   

11.
戴菁 《神州》2012,(15):21
本文分别对科学论和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了科学论中的译者主体性地位,指出由于科学论对于译者主观能动性和语言艺术性的忽视,往往容易造成误译或死译。最后得出结论,在科学论中的译者主体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由大量网络语言现象入手,系统分析了网络语言谐音型、符号型、英文术语型、拼音缩写型、数字型、符号语型的结构模式特点,并从网络语言的个体性、地域差异性、技术创新性、对传统语言的冲击性等方面指出了网络语言的文化意义。同时,探讨了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指出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杨翠香 《神州》2012,(12):122-123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以此同时产生了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语言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传统语言。对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高中生影响更为突出,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单是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还会将网络语言应用到作文中。因此,高中的语文的作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王冲 《神州》2013,(15):152-153
网络流行语已经是时下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时代性的语言符号象征。对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语言学价值。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词语模是如何构成网络流行语的,并且以"Xstyle"为例,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于航航 《神州》2013,(27):156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网络交际语言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把网络语言看作是一种语言变体并分析其发生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元禄货币改铸后因获原重秀大量铸造劣质货币而引起的政治、经济难题,新井白石提出了以改铸良币、贵金属论、货币数量说、抑制金银货币外流为主要内容的货币论,并以此为理论指导,推行了旨在恢复先祖"旧制"的正德货币改铸.然而,正德货币改铸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失败告终,新井白石也因此成为颇具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正正统论对中国传统史学发展历程影响至深,"它在演进过程中,既有着一般的规律性的内容,又有着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时代性的、个别性的特征。"①作为中国传统史学争论的焦点②,相当一部分的传统史家都曾对正统论有所议论,绝大部分的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可正统论的观念,只有为数不多的史家对其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在否定正统论的传统史家中,司马光、王夫之和梁启超是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他们的史学思想当中可以窥探出反正统论思想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进程中的演变历程,以及正统论思想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中的牢固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语码混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其影响日益增大。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以台湾电视娱乐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为对象,分析中国电视娱乐节目话语中语码混用现象,为语码混用发生的情境及其成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网络语言常用的九种构词方法,并分析了网络语言的三大文化价值取向,它们是:追求话语平等的价值观,渴望创新的观念及寻求语言高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端木江洪 《神州》2011,(9):99-99
几十年来,科技的最大进步就是创造了网络,网络的迅速发展需要多方因素的共同支持,网络的普及离不开语言的支持。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但是一个新的现象的出现总有好与坏的双面性。网络语言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说话方式,种语言另类、新溯、简洁。深的众多网民的喜爱。尤其是80、90一代,对网络语言的钟爱超越了我们所认识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