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俊玲 《神州》2012,(3):120-120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通过读书,使学生明事理、读中悟情、读书内化语言、读中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多读     
杨子娟 《神州》2012,(13):70-70
读是一种最基本的感悟手段。因而,阅读被誉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教育部颁布的《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无疑给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语感,真正做到把书读在脸上,从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喜芳 《神州》2012,(15):150-150
小学语文学科要达到像大纲中要求的那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诸方面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阅读教学中一篇篇的课文进行的,正所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笔者执着地偏爱“以朗读为主线”阅读教学模式,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模式对小学语文大纲中反复强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起到一个独辟蹊径的作用。“以朗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应采取“以读代讲、以问促读、以读带练”的三个策略。  相似文献   

5.
田曼曼 《神州》2013,(31):100-100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武学诗 《神州》2011,(7X):212-212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文仅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的妈妈张心素,即张善子先生的大女儿,从小受家庭熏陶,聪明好学,尤喜书法绘画。记得小时候,读幼儿园.乃至读小学(住读)时的毛巾、衣物,妈妈都要先用酒精打湿一小块地方,再用毛笔蘸墨水写上各人的名字,以便区别。我在读小学一、二年级时.非常顽劣调皮.有一天把国文(语文)课本书拆散,把纸张用来跟其他同学一起折“飞机”耍。妈妈晚上为我整理书包,发现没有国文课本,就问我:“老二.你的国文书呢?”。我不答话。  相似文献   

8.
黄伦文 《神州》2012,(10):56-56
整体设计: 根据新课标理念,坚持在读中学的原则,按照“自读一解读一品读一悟读”的环节,逐层推进,重点放在品读和悟读上。通过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个性化语言及对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并与现实碰撞,体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红霞 《神州》2012,(3):165-165
“课堂阋读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以课文为原材料,以阅读为龙头,带动学生积极去诵读、品读、通读,在读中体现听、说、写三种能力,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依据是:阅读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思维活动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从直觉思维——“读”和“听”的第一手积累,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先生于1988年6月23日上午辞世。18年来,我一直在怀念梁先生的心情中读他的书,写他的事。如果从1974年开始读他的著作算起,则有30多年了,我的精力和时间,大部分用在读梁先生的书,写梁先生的事上。从1974年开始,我对梁先生由“敬而远之”逐渐转变。编写他的“年谱”期间,敬重之情与日俱增,从最初不愿承担编写“年谱”,到感兴趣并接连三年多日夜操劳,由被动编写变成主动搜集资料,在1991年6月出版《梁漱溟先生年谱》后,于2003年7月又出版了该“年谱”的增订本,而最近又在整理该“年谱”的第二次增订资料。我虽已是90岁的老年人,身患癌症,…  相似文献   

11.
一般人总以为一进入学校就是在读书,他的生活就是读书生活。其实不然。很多学生是在读应试题目而不是在读书,是在试题堆里痛苦地挣扎而根本没有读书生活。选择自己喜爱而又有价值的书,“投入地读一次,忘了自己”,喜悦也好,悲哀也好,无限满足也好,充满困惑也好,在与书中伟大灵魂的对话中,情感升腾起来,精神飞翔起来,思想明亮起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也更有分量,这才是读书,这样的生存  相似文献   

12.
八十高龄的外祖母还喜欢读书。1992年的一个冬日,她在读《琼瑶自传》时,突然叫我母亲:“国光,你快来看看,这琼瑶恐怕就是小凤凰呢!”戴着老花镜的外祖母把《琼瑶自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书来;认真读了一阵后说:“不错,琼瑶笔下的程伯伯,就是我爸爸,霍伯伯的大女儿,写的就是我了。”外祖母感慨地说:“想不到你陈伯伯一家去了台湾!凤凰那时好像只有七、八岁,而今也出息了!她写你爸爸坤的事,一定是你陈伯伯、陈伯母告诉她的。这是一家忠厚人啦,几十年了,还不忘旧情!”“写信和他们联系一下吧?”母亲征求外祖母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成晓萍  师华丽 《神州》2013,(34):53-53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多么的重要。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怎样上好阅读课、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到“读”上等等问题,成为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和调动课外阅读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许可 《文献》2023,(1):19-29
近年来,楚简文献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可借之以校读经秦汉人转写整理过的传世楚国古书。根据楚简校读战国时楚人所著《鹖冠子》,发现有些字形为楚文字中特有,秦汉时期的人整理时误认,例如误“斩”为“轸”、误“■”为“顺”等;有些字根据楚简文献所反映出的楚人用字习惯可作出更为妥帖的破读,如将篇名“著希”读为“书希”、将“随君”读为“惰君”等。这可以体现出土战国楚简对校读传世文献特别是楚国古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北宋前期的知制诰和以后的中书舍人及翰林学士负责撰写敕命或制敕包括诰词的初稿,称为“书行”,又称“书名行下”、“签书行下”、“行词”、“行”、“命词”、“演词”、“撰述”、“草”等。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及翰林学士一般应在本人撰写的敕命或制敕包括诰命初稿后面署上自己的名或姓名,偶尔还在其后写“行”字。给事中负责复看或复审这些初稿,也在其后署上自己的名或姓名,初步断定在最后面并不签书一个“读”字。有时由於皇帝或权相的干预,出现过命令给事中或起居舍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书行”,或者命令中书舍人或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书读”等反常情况,而一些中书舍人、给事中、起居舍人等也往往严词拒绝。  相似文献   

16.
有人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也这么强调书的作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随着出版事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所谓“导读”、“速读”、“快读”类的图书纷纷闪亮登场,现在中学生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快速阅读、省略阅读为主的“浅阅读”已在中学生群体当中广泛流行,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时尚。“浅阅读”让人有些望文生义,但它给中学生带去的是便捷,是传统的“深阅读”所无法比拟的。可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真的能达到阅读的预期效果、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浅阅读。  相似文献   

17.
张子艳 《神州》2011,(6X):97-97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每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友,人们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安阳博物馆于1985年5月~6月间在殷墟刘家庄发掘商代墓葬62座,其中10多座墓内的扰土中发现玉器,上有朱书文字①。例如: “赞”字写法可参照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小臣玉铭②。“赞”,读为荐。《诗经·崧高》云:“王缵之事。”《潜夫论·志氏姓》引作“王荐之事  相似文献   

19.
张凤娇 《神州》2012,(18):304-305
在教学方法越来越灵活,教学手段逐渐多元化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早已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作为把语言训练.品词析旬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文教学来说,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在读中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更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说龟与赑屃     
刘慧  赵鹏 《民俗研究》2003,(4):144-154
近读清人沈起凤的《谐铎》一书,其中有一《石贔(尸贝)》篇,深知时人对“龟”的忌讳颇深。其篇幅不大,引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