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与礼仪性浓厚的良渚玉器相对,同时期出土的陶器纹样比较贫乏和单调.然而近几年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开展,有一种主题纹样在分布于江、浙、沪良渚文化区域内的陶器上不断被发现,也即本文要分析的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鸟首蛇身组合图案”(以下简称鸟蛇图案).被确定的典型鸟蛇图案可以以福泉山T22M5:90鼎、T27M2:66壶、T27M2:166壶为例.T22M5:90鼎,夹砂红陶、T字镂空足盆形.曾被称之为“蟠螭纹”的图案分布在盖及鼎身、鼎足上.盖身的主题是一鸟首两侧展开为各自的蛇身,蛇身边还突兀(或依附、衬托)着若干的小鸟首,图案的填白是细刻的圆涡纹,蛇身刻划圆涡纹和弧线的组合.鼎身的主题是一盘曲扬冠昂首的鸟蛇组合图案,在其颈部有冠鸟首与尾部相接(图一).  相似文献   

2.
良渚玉符试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太湖地区一批良渚大墓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良渚玉器的种类。由于这些玉器形式繁多,数量庞大,以及长年瘗埋的腐蚀作用,要认识它们各自的完整状态和原始用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本文试就良渚玉符的形状及用途作一探讨。一、发现概况及复原依据良渚玉符,过去人们称之为"角形装饰物"、"玉佩饰"、"玉冠状饰"等。这种器物多见于良渚大墓人骨架的肩部、头侧。如上海福泉山2件,江苏草鞋山、张陵山、少卿山、咎庙、寺墩各1件,浙江反山9件、瑶山儿件。其主要形  相似文献   

3.
王书敏 《四川文物》2005,35(2):39-43
三叉形玉器是良渚化玉器中造型最为独特的器物,其基本形制为下端圆弧,上端为对称的方柱体平头三叉,有的还雕刻着神秘、繁缛的纹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化内涵。迄今为止,仅在良渚化分布中心地区的大型墓葬中有少量出土,因而越发显得稀有而珍贵,是良渚社会上层权贵们所专有的礼器之一。本从三叉形玉器的外在形态、化属性以及良渚社会的化习俗、传统三个方面,初步论证了三叉形玉器渊源于良渚先民们所崇拜的鸟。  相似文献   

4.
一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刻符已被查知至少有21个,刻于12件玉器之上。其中除了一些在同一器上连续有规律地出现而具有装饰意味之外,更多的则是单个的符号。这些单个符号重复率最高而又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谓“立鸟”刻符及其与之相关的刻符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中国古物大量流散欧美,价格高、易携带的古玉尤为大宗。笔者于1979年-1980年曾旅行探访20余所博物馆,在各馆库房仔细研究玉器。到1990年代,再多次前往重要的馆藏从事专题研究。"良渚玉器上的刻画符号"就是当时我密切关注的专题之一。在本篇中,笔者除回顾百余年流散欧美的良渚古玉收藏及出版情况,介绍四件圆周有刻符的良渚玉璧外,也略论约16至20世纪仿赝良渚古玉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琉璃河遗址墓葬区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墓葬发掘点位于京广铁路以西、黄土坡村一居民点的东侧,属原墓葬分区的Ⅰ区,现属琉璃河遗址统一规划的F15区。本次发掘了南北向10×10米探方两个,实际揭露面积171.5平方米,北T1709包括6座墓葬(M1~M5、M10)和4座灰坑(H3~H6)等;南T1708包括4座墓葬(M6~M9)和4座灰坑  相似文献   

7.
武昌南齐刘觊地券刻符初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五六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武汉东郊何家大湾发掘了四座南朝纪年墓,其中M193号墓内出土陶质买地券一方,券身刻楷书二十一行,满行十九至二十一字不等,券文开头为“齐永明三年太岁乙丑十一月甲子朔十二日乙亥”,按西历该年为公元485年,文内称此券系为死者刘觊所立,券后刻符法一道(以下简称刘觊符,见图一)。从目前已发表和见于著录的资料看,这是我国华中地区首次发现的纪年明确、时间最早的道家刻符,在道教史的研究中有一定价值。可能由  相似文献   

8.
新见在江苏邳州大墩子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一些重要器物,其中阳鸟石璧和骨雕鸟上的阳鸟刻画,从考古遗存上对夷族的太阳崇拜和鸟图腾说提供了证据.獐牙勾形器柄上的刻符与<系辞>中八卦卦形符号相同,证明八卦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比通常认为易学萌芽于商用之际早两千余年.为研究东夷文明增添了宝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吴志光 《收藏家》2008,(3):37-39
符是古代常用的信用凭证。“符,信也。谓分而合之曰符。字从竹。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为信。”即古人对符的确切描述(《玄应音义·卷十》)。目前,无论从已知文献还是现存实物看,符的使用范围都限于官方。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调兵遣将的兵符了。此符在前秦及秦汉时多为虎形,  相似文献   

10.
1980年,陕西省扶风县黄堆乡云塘村农民向周原博物馆交献了一枚西周图象玺印,博物馆即派员到出土现场进行勘查,得知这枚玺印发现于云塘村南约百米处的一西周中晚期灰坑中。玺印为铜质,双联印,两个印面由一绞索状桥形纽联接。其上部为三角形印,底边2.2、高2.2厘米。含两层图案,外层三角形线框,内层三角形镞形图案;下部为一圆角长方形印,长2.7、宽2.1厘米。内饰S形云纹。印为铸造,印底较平。全印通长6、通高0.9、印体厚0.3厘  相似文献   

11.
重庆奉节头堂包遗址于1992年被发现,2002年共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一座,在海拔115-135米左右的断崖上清理砖室墓两座。发现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共计60余件。此次发掘的遗存包含了汉代、宋代和明清三个时期,本文按单位对此次发掘获得的材料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13.
甘家坡遗址位于湖北省兴山县小河村1组。2004年7月至8月,咸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获得了一批春秋、宋、明时期的重要遗迹和遗物。清理出春秋时期的房基址2座、灰坑1个、宋代沟1条,出土了一批陶、瓷、铁等不同质地的文化遗物。虽然遗址保存状况差,遗存堆积薄,但这是香溪河中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春秋遗存,对我们了解香溪河流域两周之际文化面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胤宰 《东南文化》2011,(2):115-120
韩国公州宋山里6号坟出土的一方铭文砖上刻有一段关于百济与中国南朝萧梁间交流的记录,现有释读存在对铭文字体及内容过度附会的情况。根据书体的比较和相关文献的检读,砖铭应为“梁宣以为师矣”,并可据此推断出墓葬筑造负责人的国籍及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济源市承留镇承留村发现了一座仿木结构砖雕墓,墓壁砌筑有门窗、铺作、檐枋等古代建筑构件以及桌椅家具类砖雕,出土了宋代铜钱,初步判断为北宋中晚期墓葬,为研究济源及豫西北地区古代建筑风格、丧葬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淇县石佛寺田迈造像以及该寺旧址出土的吴晏子造像为例,对其雕刻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阐明北魏神龟年间豫北地区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造像艺术风格,并对田迈造像的雕刻年代作更准确的推断.  相似文献   

17.
1999年5月,林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河南省林州市区清理了一座砖室墓葬。该墓为仿木结构,室内用雕砖、壁画做出孝子图和花卉,以及斗拱等建筑构件,还有残余的瓷枕和瓷碗、铜钱。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判断,该墓为北宋中期遗存。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石上的麒麟图像因其旁注榜题"騏驎"而成为比较可信的研究资料,其图像以鹿为原型、头部有"山"形角、个别身腹部刻饰羽翼等纹饰。这一图像拓展了鹿图像引魂升天的主题,在鹿的头部加上"山"形角,提升了鹿图像的神格地位,使之成为王者风范的象征。其身腹部刻饰羽翼则是中西文化交流成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2002年秋,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在市区北部,原后川村西侧发掘出一座车马坑,发 现8马3车。根据车马坑形制及木车结构特征推测,该坑年代为战国早、中期。  相似文献   

20.
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0~1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龙区关林庙东南发掘了一座宋代墓葬,为一座仿木结构单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已被盗扰。墓室呈八边形,墓壁有砖雕装饰,小型砖雕内容为孝子故事,共10件23幅,除一幅外,均有榜题;大型砖雕内容为散乐、备宴、杂剧等。这些砖雕质地坚硬,制作规整,表面无刀刻痕迹,人物线条圆润流畅,可能是将砖坯放入刻好的模子内成形。根据墓葬形制和砖雕内容,推断此墓的时代应为北宋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